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C课程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本文针对目前PLC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兴趣低、课程内容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和近年来所做的教学探索,从学时设置、教学方式、课程考评、教材选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提出了关于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思路。实践表明,通过对PLC课程的改革,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许多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是教学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从原来的理论教学转变成应用实践教学。《电气控制与PLC》是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中应用型的专业课,结合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机电类专业的PLC课程为例,从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案设计等方面介绍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PLC课程设计方案,该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PLC进行简单的控制系统的组态设计是高职院校电气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通过化工工程案例的设计并应用于日常的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对网络课程运用于安阳市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网络课程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安阳市的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网络课程建设、应用及其研究尚显不足.针对安阳市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实践应用中校园网络教学基础建设尚不发达、教师的信息技术与素养有待提高、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应用存在偏差、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程度不够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据岗位(群)能力要求,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材,建立理实一体化的PLC实训中心,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职业素质领域相融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国内同类PLC课程相比,在职业意识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训练上有所突破,对学生的技能训练注重实战性、有效性;知识的传授方法上有新的突破,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提高健康素养的根本途径。随着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进展和体育教学效益性生成,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健课程建设,以深化体健课程改革,促进体健课程发展,体现体健课程特色。本文对体健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内涵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实施方案,力图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健课程。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省31所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评估,就其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基础建设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进历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的红色精神,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通过使用课程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时代意蕴,可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必要的价值方向和精神动力,强化文化支持和拓展资源载体。在对党的百年红色精神进行课程化塑造之后,使之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要求结合起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结合,提高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质量。从推进路径的设计出发,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教育教学为手段,以运动实践为桥梁,可使红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落地环节能够更加符合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需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将会为全面推进党的百年红色精神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延续和传递创造丰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广西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广西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资源的不足,我们在有序地推动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集中现有资源重点建设几门精品课程,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整体建设起到导向作用和示范作用,可带动广西高校体育教学水平迈上一个台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广西高校教体育学理念,与时俱进以若干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为改革的突破口推进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对广西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测评体系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特色技能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对其教学创新性展开研究,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领域予以创新,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尝试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幼儿体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做出帮助。  相似文献   

12.
翟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6):705-706
体育艺术类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一个新的命题。在课程文化建设中,以课程与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突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以提高学校体育课程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3.
翟林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3):321-322,310
体育艺术类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一个新的命题。在课程文化建设中,以课程与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突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以提高学校体育课程质量为核心,加强课程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体系建构,主要基于研究性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课程建设上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以教材建设为载体,以研究性教学为突破口,以毕业论文为抓手"的课程观,实践教学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新途径,显著地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本科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合理的课程体系、高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通过从精品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入手,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就我院武术套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武术套路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武术套路课程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王志苏 《体育与科学》1999,20(2):51-53,33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的体育工作也应与这一要求相适应。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主要过程,因此,应把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放在学校体育工作的首位。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是要取决于很多方面的条件和努力,例如,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需要的适应性等。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文拟就体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教材选编等浅谈一些看法。笔者认为,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程改革的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体育 课程结果、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教学考核等教学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体育课的 兴趣高、参与性强;同时也发现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结构、教材建设、教学组织与方法、体育考核等方面存在有不同程度 的看法,并对已被普遍认可的现象提出质疑。为此,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必须摆脱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 旧课程教学体系,真正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大学生养成终身 体育的习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锐 《体育师友》2022,(4):20-2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对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大专院校武术教学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研究发现:“武德”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组成;武术课程思政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武术课程思政是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出:构建大专院校武术课程思政目标,明确武术教学内容;打造大专院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升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建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武术课程思政资源库,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等大专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向,推动大专院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程思政是学校体育立德树人之基石,已成教育改革热点。该文根据文献、理论和实践研究,从阐明教育方针与高职体育思政内涵的角度出发,提出理念创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教学实施4种推进思政建设的途径。研究表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的革新为思政建设关键要素。通过教学实践,体育课程思政融入立德树人方针,实现深入落实。该文旨在推进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而提高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