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全面落实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倡导的“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与实施,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全面了解阳光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和结合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为“阳光体育”在高校更顺利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我校积极响应号召,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保证学生的体育饭炼时间提到主要日程上来。让阳光体育贯穿整个校园,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校从校本课程的高度来确立阳光体育运动的地位,专设了“阳光60分”活动课程。  相似文献   

3.
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高校残障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残障学生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制度保障体系缺失、管理体制不健全、体育教育滞后、课外体育活动得不到良好的落实、观念制约等是影响高校残障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残障学生中有效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苏文玲 《精武》2012,(15):86-87
2007年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通过阳光体育的启动,促进各级各真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固体育饭炼氛围。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舒钧 《体育世界》2008,(9):12-13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有一定改观,但还未达到《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知》的要求。本文根据职业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及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模式的特点、组织、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课外体育俱乐部在职业高等院校实施有其可行性,本文的研究为“阳光体育”在高职院校更顺利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安佳  韩亮 《精武》2014,(4):184-184,186
运用文献综述法.系统分析法,对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现状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为建立和完善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加强北方高校冬季课外体育活动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孟光  王晔 《冰雪运动》2008,30(2):80-82
以北方高校冬季课外体育体育活动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北方高校冬季课外体育活动状况,提出加强新时期北方高校课外体育活有效途径建议方案,目的在于真正落实“阳光体育运动”和“奥林匹克教育”,挖掘具有北方特色的、丰富新颖、轻松愉悦的冬季课外体育活动,尤其要注意开发冰雪运动教育,使学生对冬季课外体育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和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工作全面、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晶 《精武》2012,(19):63-64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强健体魄,增强体质的必要保证。对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涵工的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组织领导等几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砖果发现,很多农村地区的“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不重视、宣传不到位、场地设施差和学生在校期间余段时间少是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优劣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西安市高校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为今后陕西省"阳光体育运动"的更好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汪阳帆  周福贵 《精武》2013,(24):120-121
“三自一体”体育课教学模式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贯彻落实《全圃瞢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鲷要》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而近几年,各高校都相继成立课外群体俱乐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饭炼的补充与延伸。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20余所普通高校的课外体育群体俱乐部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关分析,指出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鲁通高校课外群体俱乐部的改革方向,以期为完善“三自一体”体育课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以情优教"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比较,指出如何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到该项运动中,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推动阳光体育深入实施,同时也能通过实践经验丰富和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性举措。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不仅会对学生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产生重要意义。本文从全民健身的视角分析了全民健身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关系,并对新疆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实施的现状令人担忧,领导重视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因素影响了新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进程和长远发展,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重视完善机制、加强经费投入、增加场地器材、造校园氛围、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等建议。为新形势下新疆高校体育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增进学生体质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战略措施。冬季体育的教育观念和冬季体育教学的目标对高校冬季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起主导作用,高校冬季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注意将阳光体育运动目标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有机的结合,把握好校园体育基础设施条件硬件与体育文化软件的建设,处理好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制定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从法规、制度和管理等不同的层面为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在阐述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开展的影响因素。建议:强化领导观念,完善相关法规和监督机制;统筹全局,注重高校各类学生群体均衡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创新体育课程理念;构建“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切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普通高校很好地落实这一举措尤为重要,不仅要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充分落实,还应该借助校运动会这一重要的体育活动,引导和推动阳光体育的落实,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校运会中,尽量避免极少数人参加校运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观众的现象,让校运会更好地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服务。让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得以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16.
切实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及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普通高校很好地落实这一举措尤为重要,不仅要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充分落实,还应该借助校运动会这一重要的体育活动,引导和推动阳光体育的落实,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校运会中,尽量避免极少数人参加校运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观众的现象,让校运会更好地为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服务,让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得以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17.
“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改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高校必须重新认识“阳光体育运动”对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快乐体育实现与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的必要性和时代价值.高校冬季应从丰富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入手,通过开设校园越野滑雪场地,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冰雪趣味比赛,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国亿万学子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出,在全面解读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当期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探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进而充分认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得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师资、领导重视程度、学校体育氛囤是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一些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广泛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依托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群体竞赛和运动训练等体育教育实践,以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与阳光体育运动具有目标一致性,高校应把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和开展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紧密结合。通过对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针对整体效果较差、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满意度较低等问题,从高校体育管理机制、组织运行、实时监督、实效性评价等方面构建了大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的长效机制与坚实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