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文章是作者所知、所感、所思、所见的反映,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情倾向。但是,一篇文章的内各很多,甚至有的文章主旨还比较隐晦,读的人一时还难以读懂。这时就需要我们在通读全篇,获得总体感觉和印象的基础上去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去研究作者的所知、所感、所思。所见。所谓分析透视,就是阅读的人分别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获得对文章整体的认识,发现它的规律性分析透视的方法很多,一般地说,以下几点不可缺少。一、确定分析重点。分析文章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相似文献   

2.
在常态下,我们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注意的大概都是文章的标题。标题是作者的第一声呼唤。同文章的思想内容一样,也是作者心血凝聚的产物。可以说,标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在正常的阅读教学流程中,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标题,并由此人手带着推测去读文章,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学生读完了课文《不用搀扶》。我觉得,我必须让他们听我说几句:刚才我们读了一遍课文——如果不是读课文,而是和作者一样坐在人民大会堂亲自感受到现场,也许,我们会感动得当场落泪。帕尔曼——这个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竟然拄着双拐?这样的形象已让人震撼,而他在一曲终了之后想站起来致谢一下,站起来又跌坐下去,站起来又跌坐下去,一连四次才自己站了起来,这样的场面更让人心动。可惜,这篇文章并没能带给我们这样的体验  相似文献   

4.
读一篇文章掌握它的主要内容,这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阅读技能,到了高年级,要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读一篇文章只掌握主要内容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一、从模式入手,初步学会概括中心思想学生一开始学习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既陌生,又无从下手,需要教师架设桥梁,加以引导,由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过渡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引导学生用简要的语句归纳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然后…  相似文献   

5.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也是我们读懂文章的精髓所在。学习了一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赞美什么、痛恨什么等。那么,什么叫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对所描述对象抒发的赞美、喜悦、痛恨、厌恶等感情,让读者读了受到熏陶感染有所感悟或体会。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相似文献   

6.
最先瞄到这篇文章是辜晓进先生撰写的《走进美国大报》一书,看到的只是中文的节选,当时就感觉很不错,想把它介绍给我们CR的读者。作者Howell Raines是《纽约时报》的前总编,他正是凭这篇文章赢取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这篇文章以小见大地描述了在种族隔离大环境下的白人、黑人情谊。文章的主人公格雷迪向作者描述了黑人眼里的世界,“你根本无法想象贫穷的黑人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而作者也从格雷迪那里学到如何“以诚实且直逼真相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所在的世界”。文章感情真挚,跌宕起伏,英文长句子也很多,为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翻译和校对,希望读者能认真阅读。对一些词条我们还进行了注释,以助读者理解。最后感谢我在美国念书的同学黄喻,是她帮忙在美国图书馆里找到了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并扫描过来的。  相似文献   

7.
人的感情是微妙的,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但是,一般说来,一个人在同一时间的同一种氛围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是大致相同的,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波澜。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写文章时就要注意在同一篇文章中使感情基调保持一致,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尤其应该如此。如果为了表现人的感情的复杂性而人为地改变文章的感情基调,就会使文章失之雕琢。下面一篇文章就存在这种毛病。[作文评析]与夜亲吻常德市鼎城一中林小华(题目已经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应当是愉悦的。)忽然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决定到屋外的夜里走走。一个人走在长长的街头,任…  相似文献   

8.
一、意境导语。一篇好的叙事文,总有它一定的情境;一篇好的写景文,总能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文章中特有的情境来设计导语。《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通过赞美桂林山水的奇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在设计本课导语时,要考虑到学生的...  相似文献   

9.
人是有感情的,如喜悦、愤怒、感激、惋惜、思念、留恋、痛苦等等,皆为人之“常情”。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一篇文章要拨动读者感情的琴弦,触动他人的心灵,就必须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情来。古往今来的写作实践都证明:能否写出好文章,首先取决于作者是否有真情实感而不是写作技巧。巴金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汉字,一个艺术载体;一个词语,一个有声有色的艺术形象;一篇文章,一个多层次的审美空间:"语文"二字,乃是诗性的字眼,语文教学,理应为诗性的教学。诗性,激发我们内心的真情与性灵,唤起我们心底真、善、美的感情,引导我们走进语文世界去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激励我们去联想、去发现、去探寻。  相似文献   

11.
肖立 《新读写》2008,(6):59-59
感情是写作的激素。每—篇文章都有一条情感线,它是文章的灵魂,少了它,文章便少了灵气,少了魅力;有了它,文章就有了感情色彩,就能用一种真诚的情感去感染别人。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难发现,一篇好的文章,其感人之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字面去学课文,只有通过教师点拨,激励,学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就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几篇文章的教学谈谈笔者自己的体会。一篇优秀的文章,常常蕴含着正与反的对立与统  相似文献   

13.
读,是一门艺术。细细品读、静静品读,我们能够读出另一个世界。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读,那么我们便能通过文字读出作者的人生。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品味文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与素质。  相似文献   

14.
读,是一门艺术.细细品读、静静品读,我们能够读出另一个世界.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读,那么我们便能通过文字读出作者的人生.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品味文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与素质.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不难发现,一篇好的文章,其感人之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弦外之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跳出字面去学课文,只有通过教师点拨,激励,学生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就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几篇文章的教学谈谈笔者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阅读和阅读教学应努力追求三重境界。读懂作者当是第一重境界。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对话,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先要读懂作者。任何一篇文章都毫无例外地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智慧心血,作为读者,我们必须循着文字逐渐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聆听,去触摸,去感受。这又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我们要准确无误地破译作者在作品中呈现的对现实生活的最  相似文献   

17.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撰写的。作者以“亲切与舒服”统帅全文,叙述林海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应当根据文章的内容,抓住“亲切与舒服”的特点进行导读,使学生在林海的画卷中感到充溢于字里行间的对祖国林区之爱,进而感情升华:大兴安岭景美,物美,人美,社会主义祖国美。  相似文献   

18.
学了这么多的课文,从来没有跟作者交流过,而今天我们却有了这样一个幸运的交流机会。最近我们学了一篇文章《秦兵马俑》,今天早上,老师不仅带来了秦兵马俑的模型,另外还带来了一条好消息。看着老师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相似文献   

19.
多数学生之所以不会读课文,与其抓不住"关键"有很大的关系,只要能够抓住"关键",则如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那么,文章的关键在何处?如何引领学生去"突破"呢?一、解读题目细思量题目作为一篇文章的"窗口",与文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  相似文献   

20.
小小的永恒     
王雨婷 《红领巾》2014,(6):46-47
2014年3月9日,我在贴吧里看见了一篇文章。 《愿我们再次相见时》,这就是文章的名字。作者亦沫的好朋友即将去美国,作者便写下这篇文章,以此来纪念她们之间的友情。作者在文中一直以“A同学”代替好朋友的名字,原因是不想在网上打扰了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