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孟母堂"被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为非法教育机构,于2006年、2009年两次被叫停。然而违法的"孟母堂",却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许多学者也指出了孟母堂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产生这种非法与合理的矛盾,主要归根于《义务教育法》的强制入学规定。家长有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教育形式的自由,而国外"在家上学"的实践也证明了入学不是保障受教育权的唯一途径。因此,《义务教育法》应允许家长选择非正规学校教育形式,同时制定评价、监督其教育质量的细则。  相似文献   

2.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入学应该遵循"免试、就近"原则.然而,由于事实上的优质中学和一般中学的差异仍然存在,许多家长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打破了地域的束缚、学区的限制,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就读,使得小升初择校问题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3.
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的时代背景 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客观而言,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已经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政府为主的经费渠道趋于明确,全民族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些孩子因贫失学让人心酸;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择校"成为许多家长的梦魇;"分数至上、考试至上"的社会风气让无数孩子远离快乐;乱收费现象严重,个别学校和老师频频把敛财黑手伸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已为人民群众普遍所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针对接受义务教育之年龄限制提问的一则答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答复同时引发了对传统将<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视作义务教育入学年龄限制之观念的质疑.从规范主义立场出发,通过勾连<宪法>及<义务教育法>之体系性解读,可以得出颠覆传统观念之结论,即<义务教育法>第11条规定并非义务教育入学之年龄限制,而是贯穿该法始终的"适龄"原则.然而基于现行立法对"适龄"规定的不明确性,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重构,以促成一个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具,公正而富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国民义务教育结构.  相似文献   

5.
"控辍保学"顾名思义就是控制学生辍学、流失,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入学就读.西藏"两基"攻坚工作实施以后,摆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最艰巨的任务是如何使适龄少年、儿童自觉接受义务教育,如何使已入学的适龄少年、儿童不在流失、辍学.针对存在的问题,各地市、县采取了一系列适合于自身实际的"控辍保学"措施,诸如:向家长宣传讲解<义务教育法>,落实控辍保学联带责任,政府一把手担任控辍保学全权负责人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师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师专业化的提出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立法形式说明"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并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相应学历标准.2000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社会职业归为8类,其中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新<义务教育法>,免除杂费的规定成为本次义务教育法修改的一个亮点.它凸显了政府的义务教育责任,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许多媒体以"破冰之举""收费义务教育的结束""真正义务教育的开始"为题对该政策进行了报道.毋庸置疑,"免杂费"的政策规定将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本文试图从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视角,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率先实施该政策的实践,分析"免杂费"政策规定的经济学意义及在理论与实践上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悖论,以期促进该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步实行儿童六岁入学的目标".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来看,普遍实行儿童六岁入学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但许多地区和部门的领导,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过早地、盲目地提出本地区实行儿童六岁入学,某些报刊也对儿童入学年龄问题作了片面的宣传,许多家长也急于让自己六岁的孩子入学.他们把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与"早期入学"混淆起来.这种情况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国家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许多不利因素,需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十七条明文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我区为了贯彻落实此项法律规定,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根据<武汉市人民政府转发市教育局关于我市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意见的通知>要求,迅速行动,加强统筹,注重建设,全面落实,在较短时间内,全区已住读学生1660人,取得了明显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已于2006年9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地方如何据此修改本地的"实施办法"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使得学校德育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下,学校德育面临许多困境。面对青少年基础道德滑坡、问题行为增多、违法犯罪现象上升的事实,传统的“强迫服从”式学校德育的缺点暴露无遗。只有变“强迫服从”为“教会选择”,才能使学校德育摆脱困境,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一、“强迫服从”的弊端培养服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这种服从应该是自觉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是个体把外界的道德要求内代了的结果。“强迫服从”则是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建构,作者以《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为课题,从引言入手,对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家校合作共育"现状,最后根据其现状探究了特殊教育学校构建"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社会问题的频现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大关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源于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受的教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教育普及程度和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今天,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增长趋势。我们的教育事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却也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出现偏差,导致育人成为一块"短板"。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办学":应然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家办学"是温家宝总理自2003年以来提出的重大教育命题[1],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校管理理念。实践这个重大教育命题,不仅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社会和人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育要想在创新天地里有一番大的作为,必须内外兼修。从内部讲,应重新构建七个观念,从外部看,上级教育行政与业务部门作为小学教育创新的“瓶颈”因素,必须树立超前导向的观念,只有这样,小学教育才能创新,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养才能得到打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论述了“赏识——成功”教育的含义、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这一管理模式的的必要性以及对特殊教育教师提出的更高的工作要求,并总结出实施“赏识——成功”教育的主要方法为表扬、信任、关注和团队精神的教育等等。阐述了实施“赏识——成功”教育所需营造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私塾教育的出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行教育制度的规定。但是现代私塾是针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而产生的,在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今天,私塾教育可谓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这种教育方式的出现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教育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和改进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完善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教育,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益于塑造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统一的心灵世界。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应以走进学生心灵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目标的融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内容的融合;以建设优雅的教育情境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途径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素质教育的深入,特别是1996年嘉定被国家教育督导团列为"全国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区之后,嘉定区充分发挥区政府在分级管理体制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制订了<嘉定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验工作方案>和<嘉定区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起区、镇、校三级教育督导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4月,国家教育督导团在嘉定召开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实验县(市、区)工作现场研讨会,高度评价了嘉定的三级教育督导制度,指出:"嘉定区实施‘督政'、‘督学'相结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督导评估及其结果应用制度……是对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来,各地的中学校园,自杀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成为社会关注热点问题;关于学生“生命教育”的话题也成为2006年两会的焦点之一。我们为此特地对苏南某市的十所中学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发现该市的中学生总体在“暴力”倾向上高于全国水平(t=2.120,P<.05);在“自杀”倾向上虽然与全国没有显著差异,但依旧存在潜在的危机;同时,该地区中学生的“网络成瘾”显著高于其他地区(t=4.345,P<.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