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秦汉时期福建的民族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秦汉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融合情况 ,认为在秦朝和西汉前期 ,福建地区的主要民族是闽越人 ,其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经济 ,而偏远山区则仍为部落经济。经过汉王朝的多年努力 ,至东汉时期 ,闽越王国的大部分越人已经融入汉族。福建地区普遍建立了县级行政机构 ,经济、文化逐步走上了与中原开放交往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西周晚期,有一小封国名番。其约于春秋晚期沦为楚之附庸。番国的地望,旧说皆以为在鄱阳(今江西波阳)。近年来,随着考古材料的日趋丰富,又有不少同志提出番国地望在今河南固始之观点。笔者认为,番国地望鄱阳说实误,而固始说亦不确。番国的地望当在今安微临泉附近。  相似文献   

3.
新店越王城、冶山闽越王城、崇安东越王城对闽越国时代文明的贡献各有其地位。这三个古代都城的历史在时间上前后联系起来,正是其从早期创业到闽越国建国、强盛、败亡的历史过程。本文试从三个都城由点到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鄂君子皙之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鄂君子皙之鄂见于西汉末年刘向的《说苑·善说》,尚缺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文章从文本出发论证鄂君子皙之鄂在“东鄂”不在“西鄂”,鄂君子皙“泛舟新波”的水域地望,很可能就在今梁子湖,其受封时间当在楚灵王(公元前540-前529年)之世。  相似文献   

5.
关于闽越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结合相关的史籍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闽、越、闽越的由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闽越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说经历了前闽越文化(萌芽)、闽越文化(形成与发展)、后闽越文化(融合或转型)三大历史时期,其内陆性与海洋性的文化特质贯穿始终,对后世福建文化(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武夷山城村的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闽越王城宫殿遗址和城门遗址,探究其当年的繁华和汉代闽越国的城邑建设,它们受中原文化影响,又融进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以及利用地方材料和因地制宜的营城手法,充分体现了闽北远古时代闽越人民创造的建筑艺术和灿烂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先秦文献记载三千多年前的闽族、闽方国和闽文化不同于汉初闽越文化,其地域包括今福建、浙南、粤东、赣东南乃至台湾宝岛,属于考古学闽台区系东南海洋文化范畴。闽文化早于吴越文化,就象楚文化、巴蜀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海峡西岸历史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8.
该书由福州市晋安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黄荣春副研究员撰写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 9个部分 ,依次是 :闽越地区的原始居民及其遗址、闽族及其文化遗址、闽越族与闽越国的兴亡、闽越国都城研究、闽越国都城在今福州、冶城的地望、武夷山城村汉城等遗址、闽越国文字、闽越国灭亡后福州城池的变迁。这是黄荣春副研究员继《福州市郊文物志》、《福州摩崖石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力作。全书广收博采 ,史料详实 ,厘清了这一研究领域中的许多学术谜团。有助于人们更加明显地认清闽越历史与文化源流的发展脉络 ,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般以为伊吾县始置于西晋,地望在今甘肃省安西县之北境。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伊吾县,晋置,后魏废,故冶所在今安西县北。”《辞海》(1979年版)说“伊吾县,晋置,冶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北。”而《中国历史图集》则绘晋伊吾县冶于今兰新铁路柳园车站附近(即安西西北)。诸书虽然均以伊吾县始设于西晋,大致地望在今安西县北境,但对伊吾县冶具体地理位置却各有不同的解释,并且,不能指陈出可以令人信服的证  相似文献   

10.
鄂国原是商朝的一个重要方国,商代之鄂方在今河南沁阳.西周早期鄂被周王朝分封到江汉地区,周夷王时期楚国熊渠讨伐鄂国,封中子红为鄂王,又建立了楚国所辖的鄂国.周厉王派军队消灭了周所封的鄂国.春秋战国时期楚所建立的鄂国变成了楚国的封君鄂君.关于西周鄂国和楚封鄂国、鄂君的地望,学术界长期存在西鄂说和东鄂说之争,西鄂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东鄂在今湖北鄂州.根据随州安居出土的鄂国王室墓地资料分析,西周早期到西周晚期的鄂国在今湖北随州,这是一个新的认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西鄂和东鄂二说.南阳夏响铺鄂国王室墓地的发掘表明,这个鄂国王室并未完全被消灭,却在西周晚期又迁徙到南阳东北,在此建都,直至春秋早期可能被楚所灭,因此西汉在南阳郡下设西鄂县,史称西鄂.楚熊渠所伐的鄂国即随州之鄂,所封之鄂国开始亦可能在随州附近,后来可能迫于周厉王和曾国的压力,迁至今湖北鄂州,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封鄂君封地也在鄂州,于是西汉在江夏郡设鄂县,史称东鄂.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丹凤县著名清代建筑群“明王宫”的主祀神祗究竟是谁?旧传为南宋末代亡国投海的小皇帝赵昺。此文比照实物,查诸史料,援引大量资料证明,明王宫的“明王”应是曾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初期,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及其后来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确实拥有一定的特权,随着其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形成对西汉中央政府的严重威胁。但要说诸侯王与皇帝共治天下,汉朝的法律只在汉朝直辖区适用,却令人难以信服。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文献和考古资料后认为,汉长安城南郊“西组建筑群”中的F13为秦代宫殿类建筑,在汉代修葺后继续使用,与社、稷无关。其中的F14包括了“高祖官社”和“元始官稷”。  相似文献   

14.
黄门鼓吹说     
黄门鼓吹既是东汉乐人、乐种之名,又是东汉乐署之名,但许多学者至今仅认可前说而否定后说,本文则认为二说均符合事实,皆能成立。另外,在东汉作为乐署之黄门鼓吹,其职能与地位除协律一事外,其余与西汉乐府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5.
汉赋中宫怨题材并不多见,但对后世宫怨题材作品的创作和抒情小赋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诗经》中的宫怨作品,汉代宫怨赋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深的挖掘和拓展。汉代最重要的宫怨赋出于大赋作家之手,产生于汉大赋全盛期,但其叙述的视角和取像的特点却对抒情小赋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成胜 《巢湖学院学报》2011,13(2):106-110,141
西汉高后八年诸吕之难后,功臣列侯与宗室诸王在重建皇权问题上的相互制约,使得实力较弱的代王刘恒入继大统。但是综合宗法、功劳、德行与公选等评价原则,齐王刘襄继承帝位要比代王刘恒更为正当。因此,文帝即位之初就面临了一场有关继位合法性的政治危机。文帝元年齐哀、楚元两王之死,即是文帝及其支持者为了消除这场政治危机而对齐、楚两国施加政治军事压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府职官是自汉代正式形成的,专门辅导宗室、管理藩府日常生活和行政的特殊职官群体。明代对王府官的铨选、考核、升转和致仕的重视程度与宗藩地位的变化有莫大的关系。明代王府官铨政制度以正统为界,先后经历了由重视到歧视的更替过程。正统以后,王府官铨政制度的弊端导致了王府官庸、劣、老病问题日益突出,这是与明中后期藩禁制度的形成,宗藩权利受限以及明廷为解决"选人—官缺"供求矛盾休戚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从战国后期到西汉中期,昆仑神境的高度呈现逐步盘生的趋势,人们在展示昆仑景观时。由早期的平面推移变为立体伸展。这种趋向反映在神话文献中,也体现在字书对昆仑一词所作的解释上。昆仑神境出现立体提升的走向,其动力来自至尊天神的确立,人们把昆仑视为前往天宫的桥梁。昆仑神境的高度在持续盘生的同时,还出现宫廷化、富贵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