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勇 《文教资料》2012,(27):153-155
进入"A了去了"结构中的形容词具有泛化的倾向。其中A具有[+无界]、[+原型]的语义特征。无界的性质形容词可以进入该格式,而有界的状态形容词与该格式不相容。在A的选择限制上,一般而言,主观性强的形容词比主观性弱的形容词更易进入"A了去了"格式。  相似文献   

2.
理清"了1"、"了2"与句子情状的纠葛,才能正确认识"了1"、"了2"各自的语法意义;结合"了1"的"实现"义和"了2"对"现在"时点的凸显功能;,才能理清"了1"、"了2"句法位置的纠葛,特别是"了1"、"了2"在句末合体时的情况,从而得出"了2"不独现的结论,反过来又有助于辨别"了1"、"了2",并能更好地理解"了1"、"了2"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趋向词“起来”的词性变化及其虚实词性共存的现象,使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当“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是实义动词,表示动作义或趋向义;当“V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的意义开始虚化,“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或状态、结果义;当非谓语结构“V起来”不能与助词“了”同现时,“V起来”或做状语,或做独立成分,“起来”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动态助词“过_1”和“过_2”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代汉语里,动态助词“过”有两个:一个“表示动作完毕”,如“赶到那儿,第一场已经演过了”;另一个“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如“我们走过不少地方,就是没有到过桂林”。我们把前者叫做“过_1”,把后者叫做“过_2”. “过_1”、“过_2”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这是二者赖以区分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无实在意义,只具有构词还有构形作用的“子、头、儿、老、阿、初”等语法现象。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如“词缀”、“语缀”、“词尾”、“语尾”等。并且,这几个术语内涵在使用过程中,既各不相同。同时又有交叉现象。因此,笔者在梳理、比较了不同论著中的相关术语后,认为术语“词缀”最适合对汉语中的相关语言现象的概括。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VA 了”述补结构能否带宾语.与“VA 了”结构中作补语的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有关,有时也与“VA 了”结构的语义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了1"可互相替代或共现,但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4、"已经"往往与"了4"或语气词"是"配合出现,"了1"不可出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留学生出现的话语偏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了“到处”、“处处”及相关句式的使用情况:一“到处”“处处”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句法功能;二、相关句式的语义类型及常用句法格式;三、相关句式中“都”的使用情况;四、“到处”“处处”相互替换的制约因素,在对语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着重描写和解释了“到处”、“处处”及相关句式在语境中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了1"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点,现代汉语"了1"的本体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但其仍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了1"的隐现常常使留学生们困惑。本文立足于研究者对"了1"本体的研究,运用前人总结的"了1"隐现规律,结合作者自身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对"了1"隐现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参考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 ”,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b”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相似文献   

11.
两岸四地“将”字句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多,但是语义类型却有不小的差别,这主要表现在谓语动词的选择和使用上:大陆多为[+强处置性、弱致使性],而台港澳地区则多用[+强致使性、弱处置性]动词。除此之外.大陆与台港澳在“将”字句在书面语体色彩上还有一定的“程度”之别,而台港澳三地之间也存在“大同”之下的“小异”。  相似文献   

12.
关于文革语言研究的文章很少,涉及语法方面的就更少了。我们认为,从语法角度切入,同样也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文革语言。本文选取了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谈了它们两个方面的三种表现:一是萎缩,表现为数量少、频率低;二是局部膨胀。对造成上述表现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介引对象成分的“对”有3个义项,它们在中介语中的使用情况各不相同。考察它们的使用频率、正确率以及偏误后发现,不同义项的难度等级和偏误规律不同。在教学中应该把这3个义项分开,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少出偏误,有效习得。  相似文献   

14.
单音方位词进入"不A不B"结构时有一定限制,要受到严格的空间条件制约。由方位词构成的"不A不B"结构表"中间状态"义,这是由"不…不…"这一平衡结构影响所致。同时,受该结构影响,方位词在其中也削弱了空间义的表达,更多表现为引申义。方位词独特的空间特征也使得"不A不B"结构在否定形式上区别其他词类,呈现出双重对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连动句有使用连词和不使用连词两种情况,文章以《三国志》连动句中连词“而”“以”“则”为考察对象,进行了从分布到句法结构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而”“以”“则”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6.
恰当使用称呼语是实现交际目的的前提。本文以大学生言语交际中使用的社交称呼语为考察对象,对大学生使用称呼语的情况作抽样调查,分析了其使用特点,揭示出有效交际的语言使用规律,并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研究大学生使用称呼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和引导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一 解题 这也是怪事:如今,实践中,使用“之所以”起句段的屡见不鲜;而理论界,指责其“错误”的也不绝于耳。 论者说:“这是由于尚不了解‘之所以’句式的来源和结构而造成的传讹。”可是,汉语历史告诉我们:“之所以”并非新生词语,由来久远;亦非固定词组,既可用于句中,也可用于句首;“之”  相似文献   

18.
程度副词“太”可以出现在“太+A/VP(+了)”(S1)、“不+太+A/VP”(S2)、“太+不/没+A/VP(+了)”(S3)三种句式中。句式S1中的“太”既可能是“太1”也可能是“太2”,这可以通过共现成分或分句加以分化;句式S2中的“太”是“太1”;句式S3中的“太”是“太2”。  相似文献   

19.
20.
20 0 0年 1 2月 2 8日 ,俄罗斯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克罗茨沃克冒着严寒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 ,与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在对俄罗斯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分析讲演中 ,他用得比较多的词汇为“资本主义” ,认为俄罗斯已经形成了资本主义体系。对这种资本主义 ,他也作出了自己的价值评判 :俄罗斯的“改革”并不是改革 ,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是从一种比较好的社会系统向以前的资本主义系统的倒退。①无论我们对这一观点赞同与否 ,有一点可以肯定 ,俄罗斯已经在进行着一场变革 ,正在走向“资本主义” ,尽管也可以不用这一名词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