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么一句话:“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意思是说,生和死是相对的,有生必有死。于语文教学,我要仿造一句:死也活之根本,活也死之目的。旨在表明:必须坚持语文教学中“死”和“活”的辩证统一。所谓“死”,就是教师教要落脚,力保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扎实,系统而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谓“活”,就是教师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使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开发智力。若将二者统一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  相似文献   

2.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我以为要不断开展专题实验,以便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几年来,我围绕知识系统化,训练系列化、能力实用化等几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要教好语文课,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吃透教材,还要有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实验中我的主要教法是:抓规律,导思路,突重点,教方法。我要求学生学习语文要“死”中求“活”。所谓“死”,就是对基础知识抓住不放;所谓“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工夫。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教材是主要依据。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教材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那种在教学中对教材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低效的.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用教材教,要讲究方式,要“活”用教材。  相似文献   

5.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艺术教育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艺术教师们体会到新课程教学,教材“活”,教法“活”,学法“活”,评价“活”。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对初中学生来说 ,“深文”必须浅教。如何浅教 ?笔者教学实践的经验体会是 :定位要“准”,导入要“巧”,诵读要“实”,品析要“活”,迁移要“新”。  相似文献   

7.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心声》课例体现了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教学观,“浅”可以理解为教学切入点、教学方法、过程推进及“双性”处理的“浅”,即不繁杂、不花哨、不偏不倚.“浅”的背后实际是“深”,即课文价值认识、语文能力培养、教学理念扎根和语文味道浓郁之“深”.《心声》课例中的“浅”和“深”不仅不对立,反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生,深浅之中紧扣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真谛、本源,以及肖培东老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用“活”教材,力求引入要“活”、例题要“活”、习题要“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要用教材教,不要教教材”,这是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最近,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不隐瞒错误》一课教学中,按新课改的要求去教,首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然后利用教材解决问题,创造了品德教学的一种新教法,教学效果较突出;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的操作层面一直存在着互相排斥的“二元对立”,如“大语文”与“小语文”、“语文味”与“其他味”、“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等,导致语文教学总是在矫枉过正中摸索.在学科“核心素养”大讨论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语文教学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3.
《钻石》结构简明,形象生动,语言平朴,题旨浅近,是一篇教学难度不大的课文。但却应了“浅文难教”的老话。“浅文”在小语教材里还有一些,教师该怎么教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巧”字,“巧教浅文”。这里想就《钻石》的教学谈三点体会。一、巧定突破口“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预习习惯。预习时,学生若觉得课文浅显并无多少疑难,就想听老师怎样讲课了。  相似文献   

14.
撰写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论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明确目的.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以下简称“教研“)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教材,“教本,教本,教学之根本“,它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教法,“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教材和教法是密切相关的,必须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选用教法,通过教法把教材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学教材及大纲在不断地调整和充实,因此,要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全面贯彻“新大纲“精神,必须研究教材教法.   ……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  相似文献   

16.
当前教研活动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重教轻学,忽视对学生学习动机、情感意志的培养,造成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产生厌学情绪。教法与学法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如何把它同步引向正轨是一个值得重规的问题。对此笔认为,要培养兴趣,把“厌学”转化为“乐学”;要启发思维,把“死学”转化为“活学”;要内外结合,把“多学”转化为“精学”。  相似文献   

17.
一、正确处理深与浅的关系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十分必要。教学中只有从浅近到深邃,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只有透彻掌握了浅的,才能进一步掌握深的,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得进去,更要浅得出来,做到...  相似文献   

18.
邢勇 《华章》2012,(32)
教法和学法的目标指向同一认识过程,为完成同一个任务.但在这个过程中,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偏离这个靶子的教,终会成为无的放矢.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学生的自我意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由小到大不断增长,教师的作用也就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学生由依靠教师到相对独立到基本独立再到完全独立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告终,这时矛盾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即由教为主导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要矛盾方面的自学过程,从而达到了“教是为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使学生能“自行研究,自求解决”.所以教法改革要服务于学法改革.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法的“活”,体现在处理教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及课堂气氛诸方面。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要看学生能否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唯有“活”,教者才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学者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活教育是针对死教育而言的,陈鹤琴决心把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改变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该理论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书本万能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他强调以“做”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