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八四年第五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的张中行同志的《使动、意动等说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在语法学界和文言文教学中反响很大。《质疑》从使动、意动说之源,分析到文言文教学的某些问题,摆出了许多矛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  相似文献   

2.
动宾歧义结构表层同构,而深层语义关系有别。本文探讨了动宾歧义结构的成因,语义类型、辨析的必要性和消除歧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使动和意动。为叙述方便,通常把用作使动或意动的词叫使动词或意动词,把有使动词或意动词的句子叫使动句或意动句。在使动句或意动句中使动词或意动词都作述语,语法结构都是:  相似文献   

4.
使动句和意动句是古代书面语中常见的规律性很强的特殊句式,因它们不合乎一般的句式表达规律而有其自身结构和规律,如果不了解其特性,不掌握其规律,阅读、理解,翻译,势必形成障碍,不是讲不通,就是理解有错误。这两类句式不太合今天语言习愤,固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不应视为麻烦和累赘。这正是我国语言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力的例证。而且这两种语句的表意手段、表达方式在今天的语言词汇中还有其痕迹,如:丰富词汇、纯洁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形容词在使动、意动时活用的程度及原因杨尚贵古汉语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一般语法论著都把它归入词类活用之中,并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用法:前者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后者“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  相似文献   

6.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词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由于平时接触文言文太少,学生总觉得文言使动、意动用法有点不可捉摸,老师讲了哪一个就记住哪一个而不能触类旁通;学了点规律,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中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翻译,对中学生来说,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古文阅读面还比较窄,所以,他们在翻译包含意动、使动用法的文言句子时,往往失之生硬,有时甚至译不通。教材的注释虽然分别对一些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词语作了说明,甚至进行了翻译,但并没有总结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理解和翻译的方法。我们认为,根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呆板到灵活、由开始的生搬硬套到后来的运用自如这样的认识事物,掌握技能的规律,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两步翻译法”来帮助学生攻破意动、使动用法翻译这一难点:第一步,按公式翻译;第二步,按情理翻译。实践证明,这种“两步翻译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语法现象,而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则是词类活用现象里的重要类型,并且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加上它是初高中文言文题型中的常考点,因此对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阅读文言文就会感到非常吃力,而且在考试过程中还会丢失不必要的分数。鉴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主要结合中学文言文教考内容,并对"使动与意动"的区别区别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的结果,它们在没有使动词“使”、“令”等和意动词“以为”、“以…为…”等的情况下,两者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尤其是用作使动或意动的是名词和形容词。因此,要区别其用法,必须对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在上下文中所  相似文献   

10.
古籍中的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一般说来是容易区别的,但由形容词作使动词所形成的动宾结构与由形容词作定语所形成的偏正结构,有时却容易发生混淆,现举例辨析如下: 《庄子·列御寇》:“夫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句中的“槁项”和“黄馘”都是动宾结构。“槁”和“黄”是由形容词充当的使动词,“项”和  相似文献   

11.
在古汉语中,有时会发现这样的句子,如: ①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客孟尝君》) ③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织》) 这类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调整词序,还要补充恰当的成份。为什么非这样翻译不可,根据是什么呢?好象没有哪一条语法规则可以对这一现象作出恰当的解释。初步分析这类句子的结构,就会发现,它们与“使动用法”、“意动(以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中,动宾结构的关系比较复杂,其结构形式上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往往不同,用法上具有许多特点,这给我们阅读文言文带来不少困难。古汉语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它后面所带宾语的关系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支配关系;二、使动关系;三、意动关系;四、为动关系;五、双宾语。弄清各种动宾结构形式上的特点、逻辑关系上的意义和译释方法,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准确理解、译释文言文作用甚大。其中,辨识、区分使动和意动,是一个难点,本文将重点探讨。现将上述五种动宾结构关系的特点、辨识及译释方法分述如下: 一、支配关系。这是古汉语中一般的动宾结构,其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与其后面的宾语构成支配关系。如,①齐桓公陵楚。(《左传·(?)公四年》)②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公  相似文献   

13.
<正>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及其区别,我们搞不清楚。求答。(北京几位中学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企图另辟蹊径,对古汉语使动关系进行新的探索。(一)什么叫使动关系什么叫使动关系?我们来举例说明。《赤壁之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可烧而走也。”把省去的成份补上,即:吾可烧而走之也。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内部结构关系:主语“吾”发出一个动作“烧”,作用在宾语“之”上,使宾语也发出一个动作“走”。(“吾”代黄盖,  相似文献   

15.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古汉语里,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一般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即:在一个句子里,主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这种动作行为支配宾语,宾语是这种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齐师发出动作行为“伐”,“伐”的对象是“我”(鲁国),“我”受“伐”的支配。这种动宾关系是常见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动宾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某种特殊的关系,在意思的表达上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况。本文想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谈谈古汉语的几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中的意动句,是指作谓语的词由形容词、名词意动化的句子。形容词意动化的,主语(多表人)认为宾语(表人或事物)具有谓语(动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状。例如:  相似文献   

18.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语用,而是述宾组合后表示的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是句法结构问题,因而应将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改为使动句,意动句等,纳入句法结构中,而不应简单地将其归入词类活用中。  相似文献   

19.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语言现象?过去一般论著都归之于词类活用,认为“使动用法和以动用法都是词类的活用。”有些学者虽然发现它们与词类的一般活用有所不同,因而提醒人们注意,但仍旧归在词类活用中。近年来,随着古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用法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不是单纯的词法问题,而是述宾间的一种特殊语义关系,属句法问题。这种看法已经接近于这些用法的实质,惜其语焉而不详,笔者在此不揣简陋,试阐述理由及其实质如下,以就教于方家与同仁。 首先,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中有些并不包含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其中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都是这些词先活用为及物动词,然后与其宾语一道表达“使宾语怎么样”或“认为、觉得宾语怎么样”的特殊语义,因此,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中包含了词类活用现象。如“汗牛充栋”、“不远千里”两成语中的“汗”、“远”,就是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它们分别带了宾语“牛”和“千里”,说明它们首先活用为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20.
古汉语中动宾倒装的现象较多,有的还在倒装的动宾词组间加上一个助词。兹将这类助词录列于下:1.“是”《词诠》:“是(五)”语中助词,外动词之宾语倒置于外动词之前时,以“‘是’字居二者中助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