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电一  梁健理 《今传媒》2009,(10):54-55
记者很容易出名吗? 有人说,记者很容易出名:名字赫然登载报纸上,很容易就被人记住了.退一步说,登一次,记不住;登两次,还记不住;连着登它十次、二十次,还记不住吗?  相似文献   

2.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不该登“更正”?还是一般差错带过;只对大的差错才登“更正”?各报社的作法不尽相同。而解放日报则是尽量做到有错必纠。这样做是否影响报纸的威望?否。有错必纠,以敢登“更正”为荣,实际上是以胸中有读者为荣。  相似文献   

3.
据《瞭望》周刊今年第五期载:江西赣南有色矿山机械厂工程师龚良经一九八三年伪造证据,谎称自己的论文获“国际金棒奖”,以骗取荣誉和地位,去年底,事情彻底败露。中央一家报纸的记者据此写了篇通讯寄给编辑部,登不登呢?编辑们发生了争论。稿子如果发表,社会效果怎样?会不会给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带来阻力?最后,这篇稿子被“枪毙”了。共产党内出了一个败类,谁也不会据此就否定整个党。那么,数以千万计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一个或几个骗子,又何足为怪?何况,报刊揭露这样的骗子,不正是职责所在吗?可是,在一些人的眼里则不然。在他们看来,如果知识分子中出了一个败类,整个知识分子队伍似乎就得打个问号;如果报纸批评了某一个  相似文献   

4.
人们总以“有损媒体及读者利益”为由,责备“一稿多投”者。其实这种责备往往委屈了投稿者。其一,稿件只有“登”出来,才能成为现实的知识产品,才谈得上“有损”还是“有益”,而刊登大权掌握在媒体编者手中。一稿如果只是“多投”,而没有“多登”,何来“有损”之说?因此有问题也出在“多登”上。既如此,该打投者的板子,还是该打有稿件生杀之权的编者的板子?应是不难明白  相似文献   

5.
“喂,报社吗?据说你们记者写了篇报道,批评商业部门乘抢购风潮倾销残次品,乱抬价。这就不要登了吧。”  相似文献   

6.
“喂,报社吗?据说你们记者写了篇报道,批评商业部门乘抢购风潮倾销残次品,乱抬价.这就不要登了吧。”  相似文献   

7.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迟在一次会上,对萍乡的新闻工作者说:“同兄弟报纸相比,恐怕本报登的‘更正’最多。我们是以敢登‘更正’为荣的!”乍一听,颇惊讶;细一想,又觉得不无道理。过去,我看到报上登“更正”总皱眉头。接触新闻工作以后,方知出报工作复杂,要求又急又快,差错实在难免。怎样对待差错?出了差错该  相似文献   

8.
南京某报娱乐版近日刊登一文,叫《郝董与三陪的故事》,津津有味地讲述了足球运动员郝海东与“三陪女”的传闻。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想问:报纸公开登“段子”,合适吗? 所谓“段子”,多指在街坊间流传的滑稽可笑的小故事,时下  相似文献   

9.
人民来信在报社每天的来稿中占有很大比重。习惯做法是:选择其中极少量有代表性的登出。其余转寄有关部门处理。报社把来信转出,不能算错。因为报纸版面紧张,报社人手有限,不可能来信必登,来信必核。但转出后的实际效果又往往不佳。怎么办呢?《新华日报》亮出了“绝招”  相似文献   

10.
科技版是各家农民报的当家版,因实用价值大、服务性强,很讨读者喜欢。因此,它在农民报所占份额较重,对开四版报纸一般占四分之一,四开八版报纸占八分之一强。但科技版几乎都存在一个“通病”——枯燥乏味,形式呆版,死气沉沉。进一步办好办活农民报的科技版,对于提高报纸质量,扩大发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究其原因,首先是“新”的、“抓”人的东西不多。翻开科技版,老气横秋,有些内容年年登,月月登,跳不出粮棉油的框框,传统农业的框框,这样登来登去,怎能不倒读者味口?其次是形式死板,没有波澜。概括为“三多”:数字多,专业名词多,平铺直叙多。加之缺乏参与性,整个版一潭死水,激不起浪花。  相似文献   

11.
近日,北京一家电视台在报道提高大街上的公共厕所档次的新闻中说:“我们要把北京的公共厕所建成和星级饭店一样!”听后令人咋舌,这种高档次的星级厕所和“星级饭店”一样,应当是什么样呢?厕所内难道有客房,设餐厅,有酒吧、舞场和其它娱乐设施吗?难道进厕所犹如进星级饭店一样吗?笔者认为,“星级厕所”之类完全是无稽之谈。厕所的档次再高,也只是便溺的场所,登不了餐饮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2.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  相似文献   

14.
林上军 《中国记者》2012,(3):109-110
作为"三农"报道的重要组成,关于渔业、渔村、渔民的报道似有淡化、弱化的迹象。这不仅仅表现在"三渔"报道数量少,篇幅小,除涉及渔业生产或渔场环境的重大灾害危机之外,一般"三渔"报道上不了重要版面、时段、位置,有分量的报道难登"大雅之堂"。是何原因?怎样改变?  相似文献   

15.
兀立 《新闻三昧》2005,(6):56-56
重头新闻、重点报道,作一个好的标题,能起到“题好一半”的作用。但这次,汇报周玉明对张云泉的报道,写的长篇报告学(上下、4月7日8日分两天登完),为何起了《天生的信访局长》这样一个标题呢?遗憾,很遗憾。  相似文献   

16.
新华社有个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时,跟该报一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看后,首先问他们在这家饭店吃饭了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然后写了一个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们的记者今天吃了你的饭,实在对不起,现把饭钱退给你。然后,总编把那篇稿子也退给记者,说:“吃了饭的消息不能登,得重写?”  相似文献   

17.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  相似文献   

18.
詹国枢 《新闻界》2000,(4):19-20
办了多年报纸 ,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比如 ,报纸该登什么稿?有时 ,记者发来一篇稿子 ,编辑看了说 ,这稿子 ,没啥意思 ,不登了!有时 ,报纸登了一些稿子 ,记者看了说 ,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没劲!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从读者心理出发 ,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 ,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标准一 :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报纸该登什么稿?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 ,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 ,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这还得从新闻的定义说起。什么叫…  相似文献   

19.
记得当年第五届人大召开中有一项重大新闻改革,名为"化整为零":以往每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按惯例,即报上一登了事,但那次不是这样处理,登还是要登的,但登之前,先通过新华社用新闻稿的形式,化成五六条或七八条新闻的形式,对报告重点内容一一加以报道,而每则新闻也就五六百或七八百字,将报告中精髓简要地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20.
过去皇帝死了,不说死,谓之“驾崩”。因为他讳“死”。宋朝有个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他的官讳是不准百姓言“登”。因“灯”与“登”谐音,连“灯”也讳。元宵节官府出布告称:“本州依例,元宵放火三日。”当地百姓讽之为“放火州官”。“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