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政治文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先进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新的物质基础就需要新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因此政治文明的建设就处于一个尤为重要的位置。公民社会的意识有助于深化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也为公民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也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公民社会的内涵、特征、存在的必要性等方面阐述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公民意识教育能为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意识层的基础和能力层的保障、公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公民社会的奠基性教育等观点。  相似文献   

3.
高中是学生价值观树立的阶段,同时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阶段,在班级教育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对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高中生的公民意识都比较弱,班级教育体系也并没有确立.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探究了高中生公民意识现状及班级教育策略,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法治国家的全面进步,法治社会的整体发展,良好、完备的制度建设是必要的基础措施,然而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却是不可忽略的推助器。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现阶段的公民意识仍处于启蒙阶段,这对法治进程产生了不小的阻力。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公民意识以及其对法治的诸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法治精神的合理内核努力塑造、推动公民意识的提高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对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表现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公民意识既是公民个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和公民社会建设的客观诉求。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力量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养成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就其正面作用而言,大众文化对当前文化格局的改变有利于青少年公民主体意识的养成,大众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青少年养成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大众文化的跨地域传播有利于青少年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其消极影响表现在:大众文化的肯定性容易养成青少年的犬儒主义人格;大众文化的感官性容易削弱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大众文化的无国界特征容易消解青少年的民族国家认同。面对这一现实,学校教育应该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作出主动调适,才能在大众文化勃兴的文化背景下开展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一词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代替了“人民”一词。中国每个社会成员内心怎么完成由“人民”转化为“公民”,怎样使社会成员内化理解“公民”的内涵,然后外化为合格“公民”的行为,那就需要树立全社会成员的公民规则意识。讨论“公民规则意识”的内涵、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现状、以及现阶段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成因、在当今现实下培养中国公民规则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加强法治意识教育、培育法治精神。一方面,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就是协调权利与责任的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现阶段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提倡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呼唤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的实现.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没有达到发达的程度,加上对公民意识的片面理解,很容易造成我国公民意识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对现有的政治教育进行改革,使之向现代化的公民教育转变.而教育体系的完备又是公民教育转变的必备条件,与之相适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恰当的实现途径都是我们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及其培养受到政府、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访谈了解到,由于社会风气、流行观念的影响等因素,大学生公民角色意识比较淡薄。高校应该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教育,建设大学生公民教育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电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和掌握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城镇化战略进程中的特点、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脚踏实地地在我国农村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开展现代远程教育。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文对政治文明、现代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作了比较论述,并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涵盖的主要内容,以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该文阐述在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教育能为政治文明建设培养各种政治人才;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教育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通过教育促进政治变革,真正实现社会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社会的出现,其实质是民主政治.其根基是公民社会。就中国来说,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和“威权社会”不同的社会,要求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养成政治民主精神,形成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因此学校德育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在不否定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更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一发展性”德育。  相似文献   

15.
政治明不仅是制度明也是政治化和道德伦理的现代化,不仅反映了民族国家理性化的要求,也表现在市民社会应对像“非典”那样的危机的能力上。政治明的根本是人的明,制度建构和道德化的传承与重塑很大程度依赖于国民特别是青年的综合素质,德育教育是政治明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建设依赖于公民现代政治理念和行为的建构、塑造和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化政治主体的政治意识并外化为文明的政治行为的重要途径,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建设,能有效发挥其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权利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确认方式,它确证了人的价值、自由与尊严,推动着世界秩序的“解咒”与“祛魅”,不仅于此,在制度层面上,政治权利是公民社会与现代宪政制度的价值基础与基本元素,推动着政治体制“理性化”的完成。梳理权利理性在西方社会现代性转型中的境遇,对于构建东方国家政治文明,同样具有重要借镜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对近代秘密社会的利用、改造过程分为初步认识、曲折探索、联合抗日、限制改造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并对秘密社会组织成员进行了阶级观念、组织纪律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主要做法体现在四个方面:方法上体现为组织上打入内部,积蓄力量,以待时机;宣传上大张旗鼓,展开政治攻势;策略上区别对待,有的放矢;步骤上循序渐进,争取、改造与取缔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社会自主应该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选择.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把公共生活的秩序奠定于社会而不是国家或政府的基础之上,社会资本就表现为一种现代政治文明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之间具有一致性和共生性关系,社会资本的生成必定促成现代政治的文明状态,为政治文明提供支撑.中国传统社会资本资源存在的诸多缺陷对政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极大制约.因此,当前必须对社会资本进行再造与提升,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达致社会资本与政治文明的融通共生.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政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和谐,而和谐社会的创建和维系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过程。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