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前哨》2004,(11):79-79
汤耀国在《中华新闻报》上撰说。我经常遇到一些人,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当问及职业时,则答“搞传媒的”,使得人不得不再问一句:“是不是干新闻?”往往大都点头而已。为什么不直接称“干新闻”而代之以“搞传媒”?我想可能是与“传媒”一词的日渐走俏有关。当新闻仍是一项有待追求的事业时,传媒已迅速成为一个人们心目中的白领职业,这一职业名称因其宽  相似文献   

2.
"新闻线人"现象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如果把“新闻线人”定义为那些通过提供新闻线索从 新闻传媒获取报酬的人,那么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早在五六年前,广东的《 羊城晚报》等传媒已经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近来,这一做法几乎在全国传媒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逐步攀升。尤其是2003年11月,《新京报》刚刚横空出世便打出“万元征集新闻线索”的旗号,成为迄今国内最高的新闻报料奖,新闻线人再度引起人们关注。其中特别值得观察和研究的是其引起的传统新闻体制和观念的变化。 一、“新闻线人”现身上海进入2001年,有早晨读报…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第五传媒”?它具有何种特征?其传播方式是怎样的?它技术上是否可行? 一、“第五传媒”及其特征 “第五传媒”是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无线寻呼技术等融合嫁接,自成体系的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借助于一种新创制的新闻信息终端——笔者管它叫“新闻视听机”,因其有点非驴非马,故笔者又称它作“四不象”——读者可以订阅自己喜欢的任何一家新闻机  相似文献   

4.
“新闻线人”已成为了我国新闻传媒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他们提供新闻线索而制作成的新闻报道即为“报料新闻”。新闻线人不是隶属于某个传媒组织机构的职业新闻人,他们是传媒组织之外的一种社会力量。若将其置于“传播者-受众”这一对新闻传播的主体关系范畴之中来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传媒的竞争处于一个白热化阶段,各家传媒利用了各种竞争方略和手段应对这种市场化的挑战,向“报料”提供一定数额的奖金就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传媒按提供线索的价值大小给“报料”奖金,由此催生出的以提供新闻线索获取酬金为目的的“报料”就是“新闻线人”。  相似文献   

6.
激情不搁浅     
王爽 《青年记者》2003,(8):54-55
为了做这期选题,我在一家著名传媒网站上发了一个帖子“传媒同行,你还有工作激情吗?”跟帖者甚众,大部分是年轻的传媒人。出乎意料的是,90%以上的人都承认现在自己缺乏新闻激情,并列举出种种原因。能力、激情、职业品德三位一体,谓之人才。传媒业是一个尤其不能缺少激情的职业。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的传媒人惊呼:“我的工作激情哪里去了?”我们惶惑,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7.
本期导读     
新闻传媒有责任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的真相,以便改进社会现状,因此它是一种“公共事业”,我们姑且称这种谋求社会公益的性质为“事业化”特征。但是新闻传媒自身需要生存和发展,为了维生机制的良性运转,它又必须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这便是它的“商业化”特征。“事业化”和“商业化”是传媒运作中的一对矛盾,如何在无法回避的矛盾中寻找一条出路呢?黄旦同志《负责任的公共传播者:事业化和商业化冲突中的新探索》一文,便是以这一矛盾机制来解读著名的哈钦斯报告《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报刊》。文章令人信服地阐述了社会责任论实际上是对报刊自由原则的必要补充,虽然该报告对问题解决得并不十分彻底。读这篇文章还让人领悟到:真正的学术研究实际上是对学科规律的孜孜不倦的寻求。  相似文献   

8.
任浩 《新闻前哨》2005,(11):6-7
(一) 打造一流传媒集团首先要有一流的传媒,培育一流的传媒需要一流的传媒人才。什么是一流传媒人才?喻国明为此画了一张“标准像”: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以建设性的视角来报道一切值得报道的新闻。对党报新闻人而言,这八个“不”尤其重要,也是十分具体的要求。如果将“八不”所对应的素质选项上升到思想和理论的抽象层面,则为五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把关意识。  相似文献   

9.
传媒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了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的转变。今天的报业集团、新闻传媒集团如何培养和用好新形势下的现代新闻传媒人,如何整合,如何创新,如何利用、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实现最大的新闻传播效益,已经是摆在各传媒集团决策者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作者勇于思考,积极探索,提出“为媒体集团军打造现代传媒人”的理念,文章视角新颖,富有激情,值得新闻界同行认真一读。  相似文献   

10.
王聪  葛威 《河北广播》2005,(5):62-63
“新闻线人”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出现已经为时不短,最早兴盛于香港。六七年前,广东的《羊城晚报》等传媒也纷纷推出悬赏“猛料”、开通“报料热线”的做法。如今,这一做法更是在全国媒体普及,对新闻线人的报酬也逮步攀升。  相似文献   

11.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媒经济学的范式范式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仪器、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那么,传媒经济学的范式是什么呢?目前,对传媒经济学的认识很不统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赵化勇教授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①另一类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个独立的应用学科。这里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  相似文献   

12.
“新新闻”告诉了我们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新新闻”?近年来,美国媒体流行一种“新新闻”。据留美博士、在美国从事传媒研究、最近刚刚回到国内的现任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研究员史安斌介绍,美国新闻学者定义,“新新闻”是“一种速配的混合物,符合当今全球化的要求”。“新新闻”受到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的影响。“新新闻”的概念实际上将流行文化和趣闻轶事放在一起,将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结合起来。它的主要指向是:第一,“新新闻”将新闻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新新闻”的主要对像是新一代的受众,着力争取年轻人和女性的“眼球”。第二,“新新闻”比较重视地…  相似文献   

13.
傅昌波同志自1993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以来,先后发表了《名为颁奖实为骗钱》、《谁是真正的受害者?》、《岂能用权力压服诉讼对手》、《脑瘫患儿为何难讨公道?》、《如此拆房为谁谋利?》、《鞭炮声声呼唤公共管理新思路》等有影响的舆论监督作品。这几年,我由于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新闻传媒舆论监督使命与操作机制研究》,同全国许多新闻传媒从事舆论监督工作的朋友接触,他们中间不少人都向我反映,傅昌波实施新闻批评有勇有谋,为探索党报的新闻舆论监督作出了贡献。翻阅傅昌波同志的这本书稿,使我想到全国正在深入开展的“三项…  相似文献   

14.
岳琳 《青年记者》2012,(23):79-80
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形成了新的传媒格局,同时也呼唤着适应新的传媒要求的人才,这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面临更大的挑战.而作为培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的第一线——课堂,更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创新课堂教学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呼唤创新──人民日报1996年“两会”报道走笔斯通世纪之交,百年一遇。今年的“两会”因其确定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而备受瞩目。不寻常的盛会,使新闻传媒的竞争非同寻常的激烈。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春节前即组成了51人之多的“两会”报道组,比历届都多;...  相似文献   

16.
刘建明 《新闻记者》2003,(12):27-28
2002年第2期《新闻记者》发表了笔者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以下简称《杜撰》)。接着,《新闻记者》第5期又发表了潘玉鹏先生的商榷文章《“传媒入世”并非杜撰》。《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发表的《如何认识“入世”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一文(以下简称《如何认识“入世”》),也对笔者的文章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读过这些商榷文章,发现作者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文章,陷入自我争鸣,使学术讨论打了水漂。  相似文献   

17.
何斌 《声屏世界》2009,(6):53-53
“人文关怀”一词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在当今这样一个强烈呼唤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新闻传媒中所应渗透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效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传媒入世"并非杜撰--与刘建明教授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记者》今年第2期刊登了刘建明教授的《“传媒入世”的杜撰》一文 ,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文章认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传媒市场仍然属于受到国家保护的一个特殊领域 ,不会开放 ,外面传说很多的“传媒入世”没有任何根据。可是 ,事实是否如此呢 ?从目前获得的各方信息来看 ,情况并非那么简单。细读刘教授的文章 ,有几点似乎值得商榷。1.作者文章中的观点不无矛盾之处《“传媒入世”的杜撰》开始部分批驳了一些文章中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媒体市场开放的种种说法 ,认为“大肆炒作外资、外国新闻集团插足我国媒介市场…  相似文献   

19.
古人主张“意则期多,言惟求少”。陈云同志也说过:“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但是,在我们的新闻写作中,长风屡煞不止。四五千字的通讯屡见不鲜,洋洋万言的文章也经常可见。减少了信息量,有很多读者提出意见。产生长篇的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把新闻写短?一、端正思想,纠正偏见。当前对短新闻的偏见主要有两种,一  相似文献   

20.
新论点击     
战争与传媒,谁塑造了谁?董岩、杨楠撰文指出,首先,战争“塑造”了现代传媒的传播制度与理论: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新闻制度的产生,西方“国家干预、政府控制”的新闻政策被逐步强化;而战争也给予了传媒学者新启发,催生了新概念,如一战后学者对宣传的研究分析被视为大众传播效果的最初理论,二战中“宣传”的概念变形为“心理战”,随后的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心理战”扩展为全方位的“信息媒介战”等。不断出现的战场,一方面塑造着不断变化的传媒,一方面也给传媒的研究带来新课题。其次,在信息社会,随着大众传播形态的变化发展,新闻舆论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