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主要环节 认识诗人,了解背景——理解诗意,感悟意境——品味赏析,体会情感——反复朗读,吟咏成诵实例概述学习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一环节,认识诗人,了解背景。我们常说“诗如其人”,可见,诗人的性情、创作风格、人生经历等都对其诗的创作起着重要作用,本环节,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下注释,到图书馆翻阅相关资料,乃至上网查找相关信息等方法,了解诗人杜甫其人及写此诗的有关背景,  相似文献   

2.
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在其作品中虽只有一句话,但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学的影响颇大。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有所论及,但由于张载此论直指内奥、大提整体,故对张子此论的理解有不少的歧义和曲解。因此,在张载的整个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厘清“心统性情”说的“心”、“性”、“情”等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心统性情”的内涵和要义,以及与“心统性情”相关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两个观点中的发见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学即人学,人学乃情学。不知情,无以知文,诗词尤如此。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显然,诗词是诗人借以“言志”、“达情”的载体。诗人或缘情布景,或借景言情。故而,在学习诗歌时,若能以情驭诗,将诗情作为贯穿、理解全诗的主线,便能牵一“情”而动全诗,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6.
敏感又博感的诗人,莫不多情,更且“自作多情”。正因“自作多情”,才会“误会”、“幻觉”万物皆有情,不但领诗人的情,更且以情报情,有所回应。一般诗人能赋万物以人性,已属不易,但真正“自作多情”的诗人,才能更进一步,使万物受而知报,领而知还。李白的“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之所以伟大,正因诗人将自身提高到“与自然莫逆,作造物知己”的博爱与自信。  相似文献   

7.
王飞 《学语文》2008,(5):32-33
诗歌是诗人人格的逼真传达,诗歌是诗人气节的生动显现,诗歌是诗人人性的婉曲诉说,诗歌是诗人志向的执着坚守。正因如此,故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诗人海子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3点至4点创作出《春天,十个海子》(见卷首),12天后即卧轨山海关,“诗人之死”可谓人清志高,笔者细读此诗,追念诗人,笔不由己,思不由己,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李白在诗中使用的“兴”及与“兴”相关的词汇如“逸兴”、“游兴”等.有突出的表现特点和深刻的内涵,由此可以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状态、作品风格、性情个性等。李白不仅是浪漫的主观诗人,同时还是一个生活在日常中且为世俗的规则和生活目标所影响的诗人。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论诗强调诗歌要与社稷民生有关,紧贴现实,关注民生痛痒,持一种功利主义的诗歌观念。因而在他看来,诗人要有“以天地万物为心”的性情。为了表达这种性情,为诗当求不墨守成规,自立门户,自出己意。  相似文献   

10.
“死去元知万事空”之我见长期以来,人们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一句理解为:诗人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将“元”理解为本来,把“空”理解为没有了。我认为有点偏颇。让我们来看看陆游坎坷的一生再作评论吧。陆游生于仕...  相似文献   

11.
李然 《文教资料》2009,(2):20-22
作为“乾隆三大家”之一,蒋士铨以其独特的文学观念享誉一时。他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尊崇“诗写性情”这一文学命题,和同时期的诗人相比,蒋士铨的性情诗论蕴含着更多的传统内容,他注重表现的是个体的人格情感与儒家伦理道德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1,(13):115-115
一、因诗人的性格或创作风格而起 李白诗飘逸,人称“诗仙”;杜甫诗以典雅著称,被誉为“诗圣”;李贺诗奇崛冷怪,人称“诗鬼”;白居易吟诗成癖,如同着魔,自称“诗魔”;孟郊、贾岛苦吟成性,人称“诗囚”;刘禹锡性情豪迈,意志坚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骆宾王喜爱以数字入诗,人称“算博士”。  相似文献   

13.
常绍云 《考试周刊》2009,(24):27-28
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叶燮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艾青说:“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诗与伪善是绝缘的,诗人一接触到伪善,他的诗就失败了。”可见,情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源头活水。诗人情动于衷,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因此,在诗歌的艺术形象上,  相似文献   

14.
“性情论”是中国古典写作理论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变轨迹是:性情(秦汉)→情性(魏晋南北朝)→性情(明清至近代)。长期以来,论及“性情”,学界多言袁枚的“性灵说”,不谈桐城派的“性情论”,这是不公允的。虽然桐城派的“性情论”有些粗疏,但它毕竟总结了一条不易的写作法则,即“文章必根乎性情”。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反儒家伦理之道,是对“风雅”精神的继承;二、主体才性之奇,强调诗歌应展现出文采之奇秀与语言之简练,是对道家自然观的阐发。为了获取“真诗精神”,他们认为需要用“养气”的方式涵养主体“性情”,进而通过虚静内心和饱读诗书的路径加以修炼。“养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主体之“性情”与古人相合,德性与才性相融并呈现出“厚”的状态,便构成了“真诗精神”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宋代朱熹所说的“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学习古诗有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典诗词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学习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知诗人——晓背景——明诗题——释字词——译诗句——悟诗情——练朗读这样七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1.知诗人.知诗人就是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闲适诗中搏动着一颗“知足”之心。诗人常以不足为满足,与不如己者比,故能知足,甚且知愧。“兼济”之志是其“知足”、“知愧”心积极方面的根源;官场生活的教训、天命论以及佛、老思想的影响,是其“知足”心消极方面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一一个诗人的悲剧是什么?终其一生的创作而没有代表作品为读者所铭心,为历史所留存。而诗人最大的慰藉,也正在于无论其作为诗人的际遇是得意还是落寞,总有立身入史之作存活闪耀在现时和未来的艺术长河之中——“光荣只有一种:在历史留下你的诗人之名时,也留下了你的作品,那怕只是短短的一首……”①在一篇题为《谁是诗人》的评论中,我曾将诗人分为三类:其一是知其名而不知其诗的诗人。一生没有优秀之作,仅以量取胜,最后皆成过眼烟云,凑了一阵热闹;其二是知其诗而不知其名的诗人,在生命的某个时空,“神灵附身”,挥洒就几首天…  相似文献   

19.
五、六十年代苏联诗歌引以自豪的是呼应所有“永恒”主题的抒情诗。“永恒的主题”使抒情诗打破统治文坛多年的“颂体”,走向新生与繁荣。一方面,老一代抒情诗人重新得以肯定,新一代青年诗人开始崛起;另一方面,诗歌的题材更为宽泛,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永恒的主题”无疑在表现自我、抒发性情方面找回了真实鲜活的生存个体———“自我”。  相似文献   

20.
越南诗人裴辉壁(17444—1818),在这篇《小引》中,陈述了编录《历朝诗钞》的经过,以及他本人对“陈兴国初”不同时期诗风的扼要评论。中肯定了“诗言志”这一创作思想,并对“后菱教胄子以诗歌声律.”塑造美好性情的安践给予高度的赞扬。最后指出,苟能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