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韩非在中国逻辑史上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并从客观事物的矛盾中巧妙地概括出矛盾律思想,提出了自相矛盾的问题。他的矛盾律不仅存在于客观事物中,思维领域中也存在。而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只是对人的思维过程中的某种规律和必然性的断定,因此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2.
关于弗协调逻辑的否定与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协调逻辑是以怀疑经典逻辑矛盾律的普遍有效性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逻辑理论,它通过对经典逻辑否定的修改,弱化经典逻辑的否定来达到对矛盾律的限制。关于弗协调逻辑的否定与矛盾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国内关于这两点的一些分析及争论出发,探讨弗协调逻辑的否定与经典逻辑否定的关系,并进而分析弗协调逻辑所说的矛盾与经典逻辑的矛盾律是否一致。  相似文献   

3.
矛盾律与排中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是揭示命题真值的确定性的规律。矛盾律的一般内容和排中律的一般内容在一切逻辑中都是普遍适用的,但它们在二值逻辑中有其特殊表现,这是由它们的一般内容结合二值逻辑的具体特点而产生的。由此出发,本文区分了矛盾律与排中律的根本内容与非根本内容,并就二值逻辑中矛盾律与排中律是否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是否表述矛盾律的内容、以及矛盾律与排中律是否适用于辩证思维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一直为学界广泛关注。目前为止,虽然大多数学者都承认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但对于二者如何区分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文将在阐明两类矛盾的基础上讨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分问题,并提出区分两类矛盾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教学中的难点,它使许多师生感到困惑,为此,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问题的渊源及探究原则;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存在范围及对立面特点: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矛盾修辞是表层存在逻辑矛盾,深层蕴涵互补矛盾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其表层的逻辑矛盾占据了经典逻辑思维形式的各个领域,其深层却是认识主体对同一对象的性质从不同方面作出的揭示,它互补、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事物内部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对矛盾修辞的结论是:矛盾修辞是非逻辑的,又是逻辑的,它是表层逻辑矛盾和深层互补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修辞是一种含有生命哲理的诗化语言,它的深层世界是一种诗化的辩证逻辑世界。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是古代逻辑的三大发源地之一。中西方研究逻辑的背景、方法、侧重点之不同使逻辑学在中国的萌芽、发展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道路。用西方的逻辑系统来衡量中国的逻辑发展史进而说中国古代无逻辑的说法是不妥当的。每一门学科除了有其共性外,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下也同时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个性。共性是个性的抽象,它并不能抹杀个性的丰富存在。  相似文献   

9.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在高校人文通识课程教学中虽然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但只要选取合适的视角,则并不难理解"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而逻辑悖论能够成为沟通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桥梁,一方面,逻辑悖论的本质是逻辑矛盾;另一方面,逻辑悖论能够体现辩证矛盾的精髓。此外,对逻辑悖论的解决又能够使人类知识得到进步。因而,逻辑悖论对于解决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教学疑难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美妙的先秦逻辑意识昙花一现,没有结出任何果实。本文在逻辑大师金岳霖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如:逻辑意识与思维内容不分,不利于形成专门的学问;先秦逻辑意识的“诡辩”恶名使逻辑意识后继无人;涉及先秦逻辑意识的重要著作语言晦涩难懂,使后人难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秦隋速亡原因的逻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朝代,由强盛而至于速亡。这一现象从古以来就引起许多政治家和学者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分析意见,这些分析对于我们理解秦隋速亡原因有帮助,但尚不深入。秦隋速亡受三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战时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惯性影响;二是新制度磨合的延迟影响;三是事业成功与“盛世”的表面光环的迷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逻辑地导致了秦隋的速亡。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叙述的秦朝疆域是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的疆域。后来,秦朝北击匈奴、南攻南越和西南通西南夷后开拓的疆域无法包括。整个秦朝的疆域应是东、南到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阴山,东北至辽东。由于后人引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朝疆域的失误,错把秦朝初年的疆域当成整个秦朝的疆域,造成千年之错。我们有责任纠正这个千年之错。  相似文献   

13.
浅析秦代灵活的商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代实行灵活的商业政策:一方面,抑制小商小贩及原六国商人,打击不法商贩;另一方面,重视大商品生产者,并给予部分大商人优待。这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并对中国商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1]大约三年以后,秦帝国灭亡。究其原因,既有其客观的、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也有主观的、人为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5.
同一性和斗争性作为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在不同的条件下,其侧重点是不同的。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强调斗争性,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创造性的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学说。  相似文献   

16.
博士官是秦代国家图书的主管者、政治事务的参议者,担当了后世文馆学士的某些职任,可视为秦代版本的文馆学士。以此为依托而建立的秦代博士制度是唐宋学士制度的远源之一。秦始皇令博士官以文学身份待诏宫廷,最早开始了文臣从驾奉诏作诗的尝试,说明秦代博士还兼充文学侍从、词臣角色。他们从驾期间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组游仙诗,时代要早于汉武帝立乐府好多年,在诗歌题材上具有开创性。总体上看博士官是秦代文学的建设者,他们丰富了秦代文学的作者谱系、创作方式、作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身体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个体生存之依据,他者之代称,万物一体之载体。三种含义对应三种面向:对个体生命之依据的"身"之珍爱,对于完成他者之代称的身之内敛,对于万物一体之载体的"身"之屈从。三层面向杂糅交织,但都体现出老子的身体决定论。从"以身观身"的特定角度出发,先秦道家认为,身体的平衡才能带来世界的和谐无忤,个体的整全才能带来世界的整全。身体的本质是在和他者的对峙中限制自身,提高自身,激发个体生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秦国是在商鞅变法后,才实现国富兵强的。对于推进这一变革的中坚力量“秦律”,却被后人用简单的“严苛”两个宇笼统概括。但随着对秦出土文献中所记载法律条文的仔细认识,学者们发现秦法并非“严苛”二字所能涵盖的,泰统治者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已认识到道德在保障社会安定方面的作用,并开始尝试利用法律手段把这种作用予以合理推进。  相似文献   

19.
大量证据表明,秦与山东诸国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歧视现象。山东诸国对秦的歧视主要表现在文化方面。秦在统一之前,对来自山东诸国的移民实行了歧视性的政策;秦统一以后,同样对原山东六国人实行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徭役制度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文化的差异、国力的盛衰变化、国家间利益的根本冲突是造成不同时期双方相互歧视的主要原因;而秦朝兼并征服式的统一模式则是秦统一以后对原山东六国人实行歧视性政策的重要原因。这种相互歧视阻碍了秦统一战争的进程,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也使秦末人民的反秦斗争呈现出鲜明的特点来。  相似文献   

20.
对于有秦一朝坛的荒芜,一般的论简单归之于秦统治的化专制政策的失误,笔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本从秦历史地理环境的偏僻窄逼,化积淀,薄弱,儒家思想影响甚微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将此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