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新福 《教师博览》2006,(10):53-53
“染指”一词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春秋时期,有一次郑国大夫子家与子公一同去晋见郑灵公。等待接见的时候,子公的食指突然轻轻颤动起来。于是,子公将手指伸出来给子家看,并且笑着说:“这可是个好兆头呀!”子家连忙问道:“这能预示什么呢?”“我有过这样的体验,以往食指一颤动就有口福,总能尝到好吃的东西,”子公得意地晃着脑袋说:“我估计今天也不会例外!”一会儿,郑灵公传话接见他们。当他们经过走廊时,瞥见隔壁房内有一位厨师正在案板上切甲鱼。这只甲鱼特别大,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见这只甲鱼很大,便决定把它分赐给大…  相似文献   

2.
辞书上说,“半”字有四解:一为二分之一,如:年过半百;二为在……中间,如:半途而废;三为比喻很少。如:一星半点;四为不完全,如:半新的楼房。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以上四种解释,远不能涵盖“半”字的意蕴。明代诗人梅鼎祚有首《水乡》诗云: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这其中八个“半”字,把一幅半隐半现的水乡图描绘得维妙维肖。你说,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染指”一词的解释是:“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指向盛甲鱼的鼎里蘸上点汤,尝尝滋味走了(见于《左传·宣公四年》)。后世用‘染指’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染指”是贬义词。但是,近年来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均出现了“染指”的中性甚至褒义的用法。对此,语言文字工作者们持不同看法。笔者认为,“染指”一词的用法正处在变化中,如果动辄以“误用”斥之,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染指"一词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其褒义用法频频出现,甚至有超过贬义用法的趋势。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这种变化体现了人们主观意识对词义的渗透,从历时的维度对其考察和梳理,可以对词义的演变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因而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中国古代文学概述》中有这样一句话:“传奇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曲折离奇,标志着古代小说艺术的成熟;曲子词最早起于民间,中唐以后文人染指渐多,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收录了晚唐温庭筠和西蜀词人的词作。”笔者认为,从感情色彩上看,句中的“染指”一词用得欠妥。  相似文献   

6.
此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周泽传》,周泽字稚都,北海安丘人,少习《公羊严氏春秋》,曾为渑池令,永平十年,拜太常,清洁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疾斋宫,其妻哀泽病老,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时人为之不平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应劭又在《汉官仪》中续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感于此,甚觉愧疚,其《赠内》诗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有人把  相似文献   

7.
“捉刀”和“操刀”这两个词都有典故。“捉刀”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来,“捉刀”一词多用来指称代别人做文章。“操刀”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操刀必割”,语出《汉书·贾谊传》“黄帝日:‘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时机不可失。另一个是“操刀伤锦”,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的  相似文献   

8.
“之、乎、者、也”是四个常见且常用的文言虚词。若把这四个虚词连成“之乎者也”,这就组成了一个新词。但这个词的意义又绝非四个虚词词义的简单的相加,而是有了新的含义。“之乎者也”作为一个词使用,大概始于唐宋时代,白话小说,戏剧中用的较多。它的含义有多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着不同的意义。下面就列项加以说明。第一,由于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食而不化,读起书来摇头晃脑。所以“之平者也”就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及半文半白的词语或文章,也指代迂  相似文献   

9.
说“殷”     
  相似文献   

10.
先说“臣”。臣见《说文·臣部》:“臣,牵也。”近人杨树达在《臣牵解》里解释说:“臣之所以受义于牵者,盖臣本俘虏之称……囚俘人数不一,引之者必以绳牵之,名其事则曰牵,名其所牵之人,则曰臣矣。”郑玄注《礼记》也说:“臣,谓囚俘。”孔颖达疏:“臣,谓征伐所获民虏者也。”最初,在战争中捉到的俘虏都被杀掉,到后来,战俘不再被杀戮,而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奴隶。郑玄注《周礼》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一人一姓的家天下,对于王  相似文献   

11.
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古文字字形、偏旁分析,辞例归纳和文化心理等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认为“阳”之本义是“向阳”,并对“山南水北曰阳”作了合乎科学的解释,对“阳”之词义引申系统进行了重新梳理。  相似文献   

12.
把字的组成部分分拆开来解释字的意义,这是很早就有的事。《左传》里的“止戈为武”、“皿虫为蛊”就是这种分拆,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随便乱说的。许慎《说文解字序》提到的“人持十为斗(什)”、“马头人为长”就是随便乱说的例子,向来为文字学者所嗤病。  相似文献   

13.
说“无赖”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下片: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中的“无赖”,一般注解都说是“顽皮”“无赖”的意思。如浙江版《语文》第五册“无赖”注:“这里是顽皮的意思。”《语文月刊》1999年第4期《名句欣赏》也说“小儿”“不顾众人正忙于农事,自个溪头卧剥莲蓬”,“有违农家以劳作为根本”,“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  相似文献   

14.
说“福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句话中的“福祉”是什么意思呢? 要解释“福祉”,先得说说这两个字共同的偏旁“(?)”。“(?)”在古代就是“示”字,“示”在甲骨文中很像我国上  相似文献   

15.
卫青 《语文知识》2003,(12):30-31
《现代汉语词典》对“三长两短”的解释是:“指意外的灾祸、事故,特指人的死亡。”这个意义是怎么来的呢? 《全金元词》收有无名氏《蓦山溪》词:“不如归去,作个清闲汉。著甚来由,惹别人,三长两短。”本义是指说长道短,议论是非,后来意义发生了改变,其原因与古老的棺葬习俗和人们的避讳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6.
说“最”     
“最”在现代汉语中作程度副词,在古代汉语中“最除这一功能外,还作时间副词,或与其他词搭配表范围,令人在说诗说词或古诗注释中,常将时间副词”最“误作程度副词,他们忽略了古今词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说“什么”     
  相似文献   

18.
王建新 《语文知识》2001,(12):60-61
细究起来,有些词的用法确实很有意思。比如《外国文学史·欧美卷》(修订本,朱维之,赵澧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第278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是说巴尔扎克的,“中小资产者攀援名贵的虚荣心和谋取地位金钱的个人主义都使他向贵族靠拢,力争厕身贵族之林”。其中“厕身”一词用得让人有些糊涂,查《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得明白:“【厕身】〈书〉谦词,指参  相似文献   

19.
蒋亚东 《语文知识》2000,(11):40-44
成语当中,有的古今词义不同,有的感情色彩难辨,有的包含典故,有的具有比喻意义,我们在理解和运用成语时,如果不懂古今词义的差异,不知典故出处,不辨感情色彩,不明比喻意义,就容易被它们的假象迷惑,望文生义,发生错误。下面将一些容易被误解和误  相似文献   

20.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是刊登在《中学语文》(2000年第1期)活动启事上钱梦龙老师即将作的学术报告的题目。其中的“弱水”是什么河流呢?是不是水流很弱?钱老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含意呢?《辞海》和《辞源》这样解释: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好用皮筏济渡,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辞书还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