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5册《殽之战》有弦高的一段辟令;“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课文注:因您的部下要久居),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按课文的注释,“为从者之淹”与“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是一个因果复句。这样的注释似嫌逻辑根据不足,现试作分析。因果复句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说明因果复句,它是“就既定的事实来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二是推论因果复句,它是“就一定的根据推论出因果关系”。说明因果复句中的既定事实,是指原因和结果都是“已经实现或已经证实的”。因此“为从者之淹”的“为”字译为“因(为)”,必须是“从者之  相似文献   

2.
《殽之战》上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途遇偷袭郑国的秦军,他一面以郑使者的身份“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一面“且使遽告于郑”,使郑国迅速戳穿杞子、逢孙、杨孙的阴谋,做好了迎敌的准备。弦高为什么要以“乘韦”——四张熟牛皮作为先礼呢?我们认为,其道理  相似文献   

3.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叙写了泰晋结盟包围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巧妙运用其出色的外交辞令,瓦解秦晋联盟,说退秦师,从而使郑转危为安的史实.  相似文献   

4.
“不腆”解     
《杀之战》中有这样一段话:‘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课文对‘不腆’的注释是‘不体面,当时的谦词。’《说文解字》、《辞海》、《辞源》中‘腆’的义项是‘厚也、善也。’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及其他有影响的文选注释都是‘富厚’之意。不腆,即不富厚,不富裕。  相似文献   

5.
展喜犒师     
二十六年夏 ,齐孝公伐我北鄙② 。卫人伐齐 ,洮之盟故也。公使展喜犒师 ,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竟 ③ ,展喜从之 ,曰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 ④ ,将辱于敝邑 ,使下臣犒执事⑤ 。”齐侯曰 :“鲁人恐乎 ?”对曰 :“下人恐矣 ,君子则否。”齐侯曰 :“室如县⑥ 罄 ,野无青草 ,何恃而不恐 ?”对曰 :“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 ⑦ 周室 ,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 ,曰 :‘世世子孙 ,无相害也 !’载⑧ 在盟府 ,大师职 ⑨之。桓公以是纠合诸侯 ,而谋其不协 ,弥缝其阙 ,而匡救其灾 ,昭旧职也。及君即位 ,诸侯之望曰 :‘其率桓之功。’我敝邑不…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殽之战》,皇武子辞杞子一段末句:“为吾子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教材对“以闲敝邑”的解释是:“使我国得到休息。闲,休息,使动用法。”(《语文》第五册 P238)《左传》篇章中不乏精彩的外交辞令,上引皇武子辞杞子一段即是。这段话是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套话中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意在言外曲折而尽情,绵里藏针委婉而又透露锋芒。据此,教材对“以闲敝邑”的译解“好让我国得到安宁(休息)”有损于这段外交辞令的表达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在曲折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作为古典文学所表现的主题之一:爱国主义,可谓日月高悬,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毅然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推动了古典文学的发展。最早体现爱国思想的是《左传》。弦高遇秦兵侵郑,机智地以犒师为名,因而保全了郑国。吴师入郢,昭王奔随。申包胥如秦乞师,七日夜哭不绝声,勺饮不入口。秦竟出兵,败而复楚。作者记载这些动人的历史事件,充分地表现了爱国精神的客观性,也是有意表扬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  相似文献   

8.
《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殽之战》是一篇典范的叙事作品。它记叙春秋时代秦晋争夺中原霸权的一场战争,通篇却只字不写战斗的场面,而去纵笔铺叙蹇叔进谏哭师,王孙满观兵,弦高犒师,先轸论战等事实,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从侧面渲染战争气氛,预示战争结局,表现出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一、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材注释①:“烛之武,郑大夫。”那么,烛之武,是姓烛,名之武?或复姓烛之,名武?抑或二者皆非?教材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11.
《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教学参考书》(苏教版)根据王力先生的意见,译为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此译句把以后省略的之解释为亡郑这件事,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把烦译作麻烦,不是很确  相似文献   

12.
《左传》工于记言,许多外交辞令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前人将《左传》的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行人”即指外交特使)。《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代表作。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兵。说辞虽仅125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宕,表达了五层意思。第一层:坦言“知亡”,示弱臣服,以满足强敌的骄横心理,为说服提供契机。第二层: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反面推理,告之“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层:从正面来说若“舍郑”,郑国则愿作为秦国“行李之往来”的东道主,对秦“亦无所”,既进一步说…  相似文献   

13.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的辞令精彩 ,可谓巧言善辩 ,各臻其妙。《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说秦君的辞令引人入胜 ,非常漂亮 ,可谓点击要害 ,应对从容。秦晋围郑 ,完全与秦无关 ,秦国所以出兵 ,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 ,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 ,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 ,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 ,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 ,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紧紧地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 ,晓之以利害 ,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说辞的巧妙还表现在 ,他奉命去说秦君 ,完全…  相似文献   

14.
《烛之武退秦师》这一《左传》中的名篇早已为众人所熟知,人们对烛之武那超凡的智慧和胆量颇为叹服,仅仅三言两语,就将秦、郑、晋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展示得异常分明与透彻,促使秦穆公首先单独撤兵,从而瓦解了两大强国大兵压境的态势,使郑国这个濒临灭亡的小国,转瞬之间不但逃脱了亡国的厄运而且获得了与秦国结盟这一外交斗争的新胜利。因此人们对烛之武的才能赞不绝口,正是他出众的外交辞令改变了郑国的命运。然而,人们在赞美烛之武的同时,却不应忽略文中的另外三位要人,除了烛之武以外,还写到三位国君,即郑文公、秦穆公和晋文公。对这三位国君尽管着墨不多,但他们的形象却依然十分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5.
十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 (人教版新编高中教材第一册 )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公元前 630年,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关头,缒城夜说秦穆公。他没有屈身乞求秦国退兵,而是客观详尽地分析了三国形势,准确地剖析了灭郑和存郑对秦国的利害关系;继而又巧妙地施展离间之计,挑起秦晋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2.本板书横向标示秦晋围郑的形势;纵向总体标示本文情节结构,主体表明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策略,各箭头之意十分明晰,不言而喻。 《烛之…  相似文献   

16.
弦高犒师     
大秋 《课外阅读》2006,(4):34-35
古时人际交往以至“国”际交往中,辞令都具有非常微妙的意义,绝非单纯的“礼仪”,而巧妙地对“礼仪”的利用,恰可使辞令发挥“一言兴邦,一言废邦”的作用。且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这段故事——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及(到了)滑(诸侯国名,国都在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即周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市),遇之(指前来偷袭郑都的秦军)。以乘(shàng,古时一车四马称乘,此为“四”的代称)韦(熟牛皮)先(古人送礼分两次,先轻后重),牛十二犒(kào,犒劳)师(秦军),曰:“寡君闻吾子(尊称“您”)将步师(步兵)出于(路…  相似文献   

17.
高章元  王彬 《学语文》2011,(4):23-24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郑国老臣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晋围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全文有四处分别完整地记叙了郑商人弦高、郑卿皇武子和晋文公以及秦将孟明的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都写得从容委婉,意味深长,充满智慧,富有策略,符合人物身份,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战争的正面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课外读物之一,《左传》的谋略智慧很值得给同学们点拨一二。以下,我们就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军事外交智慧:一、釜底抽薪,烛之武妙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危难之中,烛之武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外交任务。首先,他利用不争的事实、雄辩的逻辑打动秦穆公:从地理位置上,秦人是"越国以鄙远",只能是"亡郑以陪邻"。郑亡后,晋国更加强大,秦国却毫无利益可言。从历史事实上,"君尝为  相似文献   

20.
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考虑《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晋、秦围郑,郑国危在旦夕。关键时刻,烛之武挺身而出,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用分化瓦解的策略说退秦师。他知道,秦、郑本无尖锐的矛盾冲突,秦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