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定稿本《辞海》屈原条云:“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是一九六三年未定稿的照录.姜亮夫《史记屈原传疏证》亦云:“正则、灵均,皆屈子化名,而字义亦与‘平’‘原’相应.”这样说来,屈原的名、字则有新的歧异了。按《史记》列传卷二十四屈贾列传云:“屈原者,名平.”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名平、字原,再无他名他字。那么,说屈原有“化名”或另有名字,即是对屈子自云不同理解而来.  相似文献   

2.
算命     
那天的语文课堂上,我引导着学生学习剧原的《离骚》,读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时,一位学生扛举手质疑。  相似文献   

3.
算命     
那天的语文课堂上,我引导着学生学习屈原的《离骚》,读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时,一位学生举手质疑。问题是这样的:注解中“摄提”为星名,指的是寅年,“孟陬”指正月,“庚寅”指的是庚寅日,屈原就是诞生于寅年正月庚寅日。学生的问题是,古人说的生辰八字是怎么回事?与人的命运有关吗?问题一提出,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几十双眼睛盯着我,都渴望得到答案。我也认为有必要解释一下,便就我所知告诉他们,这是古人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  相似文献   

4.
一、追溯正则历史,挖掘德育我校的前身是著名美术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创办的正则小学.说起“正则”两字,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意喻自己一生刚正不阿.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也正是“正则”二字的最好诠释.1912年,吕凤子先生对“正则”二字进行了解释:正则者,品行端正,思想纯正,为人正直,处事公正,这是“正”;而“则”就是要这样做“品行端正,思想纯正,为人正值,处事公正”的楷模,并把“正则”作为校训和校风,教育学生做“真、善、美”的巨人.  相似文献   

5.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涉江》一文,对“屈原”这一条目作的注释“屈原,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是值得推敲的,屈原怎么可以“自名正则,字灵均”呢? 第一,古人的名和字是不可以自取的。古人的“名”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乳名”,往往是父母和祖辈们呼唤的“专利”,要是外人(关系极为亲密的有时除外)直呼其名,那就无异于是对其人的轻视或侮辱;“字”则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名”了,这才是一个人在外界往来称呼的“代号”,这也就是我们日常交往中打听对方姓名时要问“尊姓大名”才表示对对方尊敬的原因。为什么古人对名和字要这样讲究?这是由古人取名字的特  相似文献   

6.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相似文献   

7.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转引自初级中学历史课本(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1课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  相似文献   

8.
今本《楚辞》卷第十四载《哀时命》一篇,王逸认为:“《哀时命》者,严夫子之所作也。夫子名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受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也。”(《哀时命章句序》) 按:既曰“叹而述之”,则篇中应该叙述屈原遭遇的不幸事迹,加以感叹,但《哀时命》除了“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漓而纵横”两句,暗用屈原“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和“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九章·涉江》)以外,不见有  相似文献   

9.
湖南长沙友人何泽翰兄诗云:“颂橘高情怀正则,咏梅野趣意尧章。”屈原《橘颂》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咏物诗的名篇。屈原歌颂橘树为“后皇嘉树”,“生南国兮”,“受命不迁”,“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通过颂橘,歌颂人的“特立独行,亘万世而不顾者也”的贞介性格,显示了屈原志洁行芳的品质,“自喻才德如橘树。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必修三选用了《离骚》的开头一部分内容:(1)帝高阳之苗裔兮,(2)朕皇考曰伯庸。(3)摄提贞于孟陬兮,(4)惟庚寅吾以降。(5)皇览揆余于初度兮,(6)肇锡余以嘉名。(7)名余曰正则兮,(8)字余曰灵均。/(9)纷吾既有此内美兮,(10)又重之以修能。(11)扈江离与辟芷兮,(12)纫秋兰以为佩。/(13)汩余若将不及兮,(14)恐年岁之不吾与。(15)朝搴阰之木兰兮,(16)夕揽洲之宿莽;(17)日月忽其不淹兮,(18)春与秋其代序;(19)惟草木之零落兮,  相似文献   

11.
《涉江》(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是爱国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抒发自己悲愤心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正确理解诗中的几个联绵词,有助于我们认识屈原的为人及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诗中有这样几句: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云之崔嵬。”“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九歌·国殇》中有“凌余阵兮(?)余行,左(歹参)殪兮右刃伤”句。对其中的“凌余阵兮(?)余行”,课本译为:“(敌人)侵入我们的阵地,冲进我们的行列。”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按这种译法,“余”方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了,这与诗中前后的描述不合。诗的开头。屈原就以“操吴戈兮  相似文献   

13.
<正> “怀沙千古恨,弥节吊灵均。眇眇思公子,依依问楚人。招魂龙贝阙,遗恨虎狼秦。愁绝涔阳浦,年年杜若春。”每读清朝王士祯这首《题三闾庙诗》时,就不禁使我想起诗人屈原被流放来湖南的悲惨遭遇。 屈原,名平,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的浪漫主义诗人。据东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等书的记载,他出生于秭归县北的乐平里,即现在湖北省秭归县的三闾公社屈原大队的香炉平。其生年,据近人考证,是在楚级王三十年,即公元前三四○年。他仪表端庄,身体颀长高大,眉清目秀,炯炯有神,堪称一个  相似文献   

14.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15.
《离骚》是屈原晚年的作品。其中“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一句之“反顾”,两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哀一是。现略举几家异说如下:王逸《楚辞章句》曰:“……故忽反顾而去。”洪兴祖《楚辞补注》曰:“言虽已回车反顾,而犹未能顿忘此世,故复反顾,而将往观四方绝远之国。”王瑗《楚辞集解》、《楚辞蒙引》曰:“反顾者,回首而视也。”余萧客《文选纪闻》曰:“灵均才为世出,忧在生民……忽忽不忘此念。反顾,犹言转计。”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第12自然段:“《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文章在讲到“驾车的马”的时候,引用了屈原名作  相似文献   

17.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18.
屈原在他的辞赋中,多次提到他戴着高高的帽子。如《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又《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各家注释只注云:“冠,帽。岌岌,高貌。”和“切云,高冠名,取高摩青云的意思。崔嵬,高貌。”但他为什么喜欢高帽子,则没有论及。  相似文献   

19.
屈原出生的具体时间,在《离骚》开篇就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原还自己说过:“此月庚寅之日,己始下母体而生也。”《尔雅·  相似文献   

20.
一太史公《屈原列传》云: “(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其辞日:“……。於是怀石,遂自投(沈)汨罗以死。”揆史公之意,“怀沙”即怀石,《怀沙》乃屈原沈尸前之作,而“怀石”则为沈渊之术。所以有此说者,或史公游沅、湘时有所闻而云然。东方朔《七谏、沈江》亦云: “怀沙砾而自沉兮,不忍见君之壅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