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中第三十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的第一条注释,说:『一九一一年四月十七日(农历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但现行初级中学《历史》第三册中却说黄花岗起义发生于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与语文课本注释括号内的日期相符合),故黄花岗  相似文献   

2.
(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1小题第⑤句是这样的: “长者虽有恨,役夫敢申恨”这句诗出自杜甫的《兵车行》。但第一句中加点的“恨”字明显错了。查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应为“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  相似文献   

3.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座落在广州市东北郊的先烈路黄花岗公园内.黄花岗原来叫红花岗,后来因祭奠烈士,俗以黄花为宜,故改红花岗为黄花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都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中英勇牺牲的.后被孙中山誉为创建民国的功臣,革命党人的师表.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海外槟榔屿秘约赵声、黄兴、胡汉民等,商议领导同盟会筹集巨款,积聚  相似文献   

4.
《梅花岭记》(高中语文第三册)是一篇追怀史公、赞颂忠烈之作。文章截取史可法督守扬州这一悲壮史实,歌颂了史可法等人梅花般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和忠贞爱国的民族气节,是一曲大义凛然、虽死犹生的赞歌。因而,它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5.
冯长宏 《江苏教育》2014,(19):38-42
<正>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太守吴秀开溶城濠,积土为岭,种植梅花,因名梅花岭,岭前建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著名徽商、藏书家马曰琯捐资在岭东重建书院,命名为"梅花书院",后声名远播,其"入礼门,树仁心,走义路"的核心教育思想历经400年风雨洗礼仍熠熠生辉。明末史可法领兵抗清,誓守城池,生前遗言,死后葬梅花岭。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于梅花岭修建史公祠,英烈忠魂与清芬之岭交相辉映。1947年,史公后裔史鉴先生倾  相似文献   

6.
“一”字的通常用法是以数词的面目出现在句子里,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写的《与妻书》(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两个地方的“一”字用法非比寻常,感情十分丰富,含义极其深刻,它们与文中其他文句一样,映入眼字字有情,读出口声声下泪,但课本未作注释,今试译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花岗之役 ,亦称“辛亥广州起义” ,前者因革命志士将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而得名。开始合葬时 ,只找到 72具烈士的遗骨 ,故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说。民国初年 ,烈士墓修葺扩展 ,孙中山亲笔题碑“浩气长存”。 192 2年 ,查得七十二人全部姓名 ,次年 ,于碑旁立石记名 ,从此 ,七十二烈士播名海内外。课本第 80页注 :“在广州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 ,实际上不止此数。”“实际上”究竟是多少人呢 ?笔者查找资料后确知 ,实际此次战役牺牲的烈士共有 86位 ,其中华侨有 2 9人 ,占烈士总数约 1/3。黄花岗八十六烈士$…  相似文献   

8.
杨烨 《辅导员》2011,(31):5
辛亥百年,世纪新梦。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大元帅府小学大队辅导员刘茵带领"传承——红领巾小社团"的队员们,来到辛亥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广州黄花岗,伫立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相似文献   

9.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吴志伟/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北白云山南麓。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教材里,以"序"名篇的古代作品有《伶官传序》《〈指南录〉后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和《送东阳马生序》等.从题面看,四文似属一种文体,但究其性质,却是名同实异.前三属序跋文,后一则属赠序文.序跋文.序,序文,也叫"叙"或"引",是列在一部书或一篇诗文前边的文字;若是放在后面的,则称为"跋".史料表明,上古时代的"序"都是放在后面的,只是到了南朝梁肖统的《文选》等书出现后,序文才移到前面.序,可以由作者自己写,如《伶官传序》《〈指南录〉后序》,分别是欧阳修和文天祥本人写的;也可请别人写,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即是由该书的作者邹鲁请孙中山写的.象俗语的"文无定法"一样,序的写作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就一般而言,序是在某著作写成后,叙述、申说该著作的写作缘由、旨意、经过或者体制的.但由于作序的对象和动机不同,一些序  相似文献   

11.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就义时只有24岁。 他的《与妻书》,很多人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读过它,但是,在不断要我们“总结中心思想”的教育中,除了勾画总结主题去应付考试。可能很少有人能真正去理解,其中的缱绻与决鲍、矛盾与苦痛。  相似文献   

12.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四十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  相似文献   

13.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十九名福建籍烈士的姓名:林文、方声洞、林觉民、陈更新……,这些名字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至今仍受到人民的景仰。那些在浴血奋战中为祖国的复兴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而碑文上却未能留下姓名的烈士,也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烈士们在黄花岗之役勇往直前、气吞狂虏的战斗表现,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在起义之前写下的绝笔书信则是中国近代革命文化的珍宝。这些书信中读者最为众多的,是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  相似文献   

14.
本单元包括《五人墓碑记》《狱中杂记》《梅花岭记》《病梅馆记》嵘谭嗣同》嵘与妻书》  相似文献   

15.
位于广州银河公墓内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园",其中现存的77座墓碑,作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广东光复前后的历史史事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它蕴涵的丰富的文献史料价值在于,对于研究民军,尤其是惠军及地方历史名人的历史有补充作用。另外,张朝墓碑的发现,也弥补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实地考察,对《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天河区卷)收录的"辛亥革命烈士墓园"条,加以重新整理,尽量保存史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09,(20):I0015-I0015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日: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今年从事初级中学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第一次使用1987年新版《中国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教材第二册中国近代史中的“黄花岗起义”一目年代不明,现将新旧教材有关部分摘要如下。在1981年旧版《中国历史》第三册中,有关“黄花岗起义”的年代是这样叙述的:  相似文献   

18.
《与妻书》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信,而是革命者赴汤蹈火前的誓言,是用鲜血和热泪写成的。信中充满着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谋求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封信的作者是一位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人民的年轻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就义时才二十五岁,刚刚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了起点,就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福建闽侯人。在学生时代,就蕴育了远大的革命志向。他就学于福建高等学堂,接受了民主  相似文献   

19.
此文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面向岭南大学的全体学生,为纪念黄花岗牺牲的七十二烈士而做的一次演讲。全文感情沉痛而昂扬,文意顺畅自然,文势一泻千里。  相似文献   

20.
菁华 《课外阅读》2009,(15):16-17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