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姚炳辉 《学语文》2006,(2):48-48
《群英会蒋干中计》(高四册《读本》)中,周瑜在惊悉蔡瑁、张允操练“深得水军之妙”时,暗下决断,“思曰:‘二人久居江东,谙习水战,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相似文献   

3.
4.
张文成 《文教资料》2009,(31):11-12
赤壁之战前的周瑜已显露出一个英雄的形象,《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就很好地表现出这一点。本文通过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之比、出场后的表情刻画之比、性格的定位之比来探寻周瑜身上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和英雄之谋。  相似文献   

5.
却说周瑜得胜回寨,犒赏三军,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当夜,瑜登高观望,只见西边火光接天。左右告日:“此皆北军灯火之光也。”又写火光,预为下文赤壁火光衬染。瑜亦心惊。次日,瑜欲亲往探看曹军水寨,乃命收拾楼船一只,带着鼓乐随行。  相似文献   

6.
张文成 《现代语文》2009,(11):19-20
蒋干作为曹操手下一个谋士,出使江东说服周瑜归降,可为何"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甚至还中了别人的圈套呢?一般人都将此因归为蒋干的愚蠢。但笔者通过通读《三国演义》一书后发现,蒋干的失败除了少一点机智之外,他与邓芝、李肃、诸葛亮等说客相比,还缺"勇",缺"谋",缺"援"。正因为如此,他不但没有说动对方,反而被对方将计就计,从而害苦了曹操,成就了周瑜,其教训是深刻的,很令后人警醒。  相似文献   

7.
《群英会蒋干中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它是赤壁之战的前奏。文章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绘了蒋干这个跳梁小丑在群英会上的拙劣表演,初步展示了曹败孙胜的必然性。节选部分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以曹操斩杀蔡瑁、张允作结,情节曲折,跌宕多姿,其中的精彩之笔乃是周瑜大宴群英,巧妙设  相似文献   

8.
9.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中对周瑜、蒋干的刻画细致入微而又相映成趣,令人击节赞叹。  相似文献   

10.
古人阅读,有在字里行间做批注的习惯,一是为了记下当时的感悟,一是为了梳理、深入理解文章,如脂胭斋批《石头记》,金圣叹批《水浒传》。我把这方法化用在教《群英会蒋干中计》一课中,竞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教学设想:适应并充分体现课的体特点,将情节和人物作为讲授重点,并力求讲得生动,精彩,引人人胜。教学重点:1、巧妙的情节2、生动的人物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把握内容情节。2、锻炼学生概括、分析、语言表达、模仿、想象等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小玉 《学语文》2003,(5):18-18
《学语文》2003年第2期有一篇名为《宝玉为何挨打》的文章。此文作者把宝玉挨打的原因归结为贾政的“妒子情结” ,并认为这种情结的产生是贾政“长期处于弱势状态中人格扭曲的结果”。这一观点虽新颖 ,本人却不敢苟同。“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一 ,也是贾政性格表现得较为明晰的一次。气恼、狂怒、痛心、羞愧……一系列情绪都在一刹那间得到了极度的发挥。从中 ,我们能够看出贾政虚伪、冷酷的一面 ,但这并不能说成是贾政对儿子的妒忌和仇恨使然。作为封建传统的卫道士 ,他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循规蹈矩、发奋读书 ,…  相似文献   

13.
“不合逻辑”的语病,主要有以下十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15.
张玉庭 《现代语文》2004,(10):20-20
假如有两本书,一本名叫《麦迪逊县的桥》,一本名叫《廊桥遗梦》,让读者任选一本看,人们准会选后者,为什么?因为后者意味深长:“桥”乃人间一景,“梦”可折射心情,如此有情有景,意蕴深长,凭什么不看?而前者则平平淡淡,一览无余,想必也乏味得很。其实,《麦迪逊县的桥》就是眼下正  相似文献   

16.
镜头组合法     
《新读写》2010,(7):74-79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现多用于影视创作。简单说,就是指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构思将分别拍摄的若干镜头剪辑、组接起来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移植到写作上。形成了文章布局的镜头组合(或板块式结构),即围绕文章中心,选取几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的镜头或场景,将它们按一定顺序“剪辑”。从而取得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常见类型有:纵式结构(将不同时间发生的镜头或场景组接在一起,如《荷花淀》)、横式结构(将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几条线索的镜头或场景组接在一起,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逻辑结构(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各镜头或场景组接在一起,如《群英会蒋干中计》)。  相似文献   

17.
孙阳 《学语文》2006,(4):45-45
高中语文课本《伶官传序》中有这么一句:“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说的是五代的唐庄宗在叛军作乱后仓皇出逃,走投无路之际摆酒悲痛哭泣,跟随的诸将一百多人也相对号泣。臣下都割断头发,向天发誓,以死相报。  相似文献   

18.
赵建茹 《语文知识》2005,(11):22-22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三国演义》中蒋干的说客形象作了这样的评价:“蒋干‘惊愕’不敢多言,这‘惊愕’反映他实际上是一个胸无城府的怯懦者。”这里将“胸无城府”当作贬义成语,用来说明蒋干没有韬略算计,实属误用。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试验修订本,人教版)《逍遥游》中有一段话:“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这段话编者把“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注为“指四季”,把“以五百岁为春”注释为“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这样注  相似文献   

20.
妈夸靶几《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教材注:“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今按,课文节选凡十三节,提示云:“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操……”此说当本于戴震《屈原赋注》:前七节“言君信谗之故,而己终不随流俗”;后六节“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可见节选部分通篇文意不涉及人民。林云铭《楚辞灯》“可怜这些人民,征戍则危其身,赋敛则夺其财,谋生多少艰难”云云,多是增字为释,强作解人。因此,“民生”解为“人民生活”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