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教师“下海”的反思李鹏飞沸沸扬扬的教师“下海”热.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教师法》的颁发与实施,已有所降温。现在是该进行反思的时候了。据《辞海》解,“下海”旧指京剧界非职业演员(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现阶段教师“下海”主要指教师“跳槽”,...  相似文献   

2.
“两全”是指学校体育工作的“全方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全过程”。视导就是到学校去看学校体育工作的全方位,体育教师工作的全过程。具体作法是:1.制定方案(两全视导表)A.全方位包括:①按国家教委所颁计划开齐、开全体育课;②学校体  相似文献   

3.
1.forgetdoingsth与forgettodosthforgetdoingsth的意思是“忘记了曾经做过某件事”,指动作已经发生;而forgettodosth则表示“忘记了要去做某事”,指动作还没发生。例如:①Theoldmanalwaysforgetslockingthedoor.那位老人总是忘记已锁上了门。(门已锁上)②Theoldmanalwaysforgetstolockthedoor.那位老人总是忘记要锁门。(门还没锁)2.rememberdoingsth与remembertodosthrememberdoingsth的意思是“记得曾经做过某一件事”,指动作已经发生;而remembertodosth则表示“记着要去做某件事”,指动作还没发生。例如:①IrememberwatchingtheTVplay.…  相似文献   

4.
“教师”和“老师”两词,内涵和外延颇多差互、交错之处。就《辞海》的解释而言,“教师”亦称“教员”,指“在学校担任教学工作的人员”;“老师”是“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似乎二者只有中性和褒义的感情色彩的差别。但细加推敲,二者在构成方式、语义特征、语用价值等方面都有差别。从构成方式上看,二者都是双音节名词,但语素的性质和意义有所不同。”教师”由实语素(动语素)加虚语素构成,“老师”由虚语素加实语素(名语素)构成。“师”在古代本为名词,指“老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现代由于双音化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提起fish,它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鱼”,实际上它的用法并非如此简单。fish用作可数名词指“鱼的条数”时单数和复数形式相同(two fish两条鱼),指“鱼的种类”时复数形式为fishes(two fishes两种鱼);fish用作不可数名词作“鱼肉”解时无复数形式(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请便随吃鱼。);fish还可用作动词,意思是”钓(捕)鱼”(go fishing去钓鱼)。  相似文献   

6.
初语五册《干将莫邪》一文,“把行歌”注为:“唱歌。行,从事。”细读全文,认为这样注释是不符合上下文语意的,尤其是把“行”解释为“从事”就更是与全文的语意相悖的.《现代汉语词典》(从事)条注:“投身到(事业中去);~革命|~文艺创作.”根据这条注释看“从事”是指“长期做某种事情.”干将子赤要杀楚王为父报仇的打算被楚王知道后,被迫离家出走,逃进深山躲避楚王的搜捕.此时的赤连生计都受威协,又怎么能“从事”歌呢?  相似文献   

7.
对中小学生“下海”的两点思考李建军思考一:中小学生“下海”是否只有弊中小学生“下海”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受家长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放弃学业去“下海”捞钱。这既违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将来也有着极消极的影响,是一种短视行为。...  相似文献   

8.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强劲东风吹拂下,在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下,经济大潮同样冲破了校园的宁静,“下海”(指教师搞第二职业)也成为当今教师们的热门话题,有人说是,有人说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的看法认为,可以让教师“下海”试试闯闯,不管是从道理上讲,还是从自身方面而言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手的大拇指”义词语的历史演变比较复杂.在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大指”“巨指”“巨擘”“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开始出现“拇(姆、母)指(头)”“大拇(姆、母)指(头)”“擘指(指擘)”;元明清时期基本由“大指(头)”“拇指(头)”“大拇指(头)”表示“手的大拇指”义,也出现“指拇(姆)”形式;到现代汉语时期基本只用“拇指”“大拇指”表示“手的大拇指”义.  相似文献   

10.
文非 《语文知识》2000,(10):32-3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第四册)两次出现“按酒”一词:“再讨了按酒铺放桌上”,“向后我将按酒入去”。课本未注,《辞源》“按酒”条收有二义:一是“下酒”,二是“下酒的食品”(上二例用此义)。后者显然由前者引申而来,如同  相似文献   

11.
“下海”是近二十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词汇,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自由自在;二,无所依赖。 “下海”的“海”最初挺小的,专指经商,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十亿人民九亿商”的日子,可后来“海”成了官商的领地,对出身背景的依赖成了“下海”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我们示范幼儿园承担了“送教下乡”的任务。所谓“送教下乡”,是指我园教师到乡村幼儿园为那里的教师上示范课,组织活动。本学期,我在为三所乡中心园上语言课的过程中,收获颇大,感触很深。一方面,我感到“送教下乡”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全面考核。到乡村幼儿园上课,教师对幼儿的各种基本情况不甚了解;而且孩子对新老师也陌生,不能一下适应新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各  相似文献   

13.
何润泉 《语文知识》2004,(10):34-34
近日读报.见到这样两个句子:“上海申花苦战到终场前1分钟.才打进致胜一球。”“直到第90分钟沪军才由张玉宁与曲圣卿配合,由后者门前推射打入制胜一球。”“制胜”与“致胜”,究竟哪一个正确呢?答案是“制胜”。查《现代汉语词典》,“制胜”是指“取胜;战胜”,如“出奇制胜”“制胜敌  相似文献   

14.
《<呐喊>自序》“到N进k学堂”的注释说:“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后一句不确。首先,从有关记叙看,“k学堂”应该是指矿路学堂,而不是水师学堂。课文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终于到N进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也就是说,在这所学堂里,他才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明,学到新鲜的科学知识。据鲁迅的《自叙传略》和《琐记》,他到N(南京)是先进了水师学堂(这可能是编者误注的原因所在),“做三班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下海”一词屡见报端。何谓“下海”?《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以为“旧时戏剧界称非职业演员(票友)转为职业演员为‘下海’”。其实这不是“下海”一词的本义,这可从它的来源看出。  相似文献   

16.
金兴甫 《语文知识》2005,(11):32-32
《晚报文萃》2005年第3期A版有一篇题为“走上前台的‘富二代’”的文章中写道:“已近不惑,承继了父亲事业,并且发展到上亿身家的余进华,回忆起这段经历(引者注:指船舱漏水,父子险些丧命)时,仍然感慨不已。”细读这句话,发现作者把“身家”理解  相似文献   

17.
<正> 1992年,“下海”一词在我国风行一时,形成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在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更是风起潮涌,在全国形成一个大热潮。“下海”也成为中国社会时下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全国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大家都在议论着“下海”。“下海潮”更是席卷从工人、农民、大中专学生、教师到党政干部、科技人员、作家、艺术家等社会各个阶层;甚至白发苍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金”和“玉”被赋予了许多特定的文化意义,表现力顿丰。“金”最初是金属的通称,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剑)”,“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中的“金人”指“铜人”。后来“金”专指黄金,如“闻秦王购将军之首金  相似文献   

19.
0.现代汉语中的助词“过”可以分为两个。“过a”: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束,“过b”:表示动作或状态曾经发生,例如: (1)赵老金吃过饭,一句话也不说, 就到河边去了。(孙) (2)他们在工作场合之外再没有来往过。(友) (3)那个老尼姑,慧秀的师傅,想当年也是风流过的。(孙)(1)中的“吃过”是“吃完”之义,指“吃”这个动作结束;(2)的“来往过”,(3)的“风流过”显然不是指动作结束,而是指曾经发生某种动作或状态。(1)中的“过”,是“过a”,(2)(3)中的“过”是“过b”。一般认为“过”是附着于动词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过”不仅可以和动词结  相似文献   

20.
《渔家傲》注:“〔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仔细推敲,觉得这条注释甚有不妥之处。首先,把“衡阳雁去”解释为“雁去衡阳”,其中的“去”字究竟应该作何理解?是当“离开”讲,还是当“去到(飞往)”讲?如果当“离开”讲,便成为“雁离开衡阳”,这显然与范仲淹原词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果“去”当“去到(飞往)”讲,即“雁去到(飞往)衡阳”,意思倒是通。但这样解释,一来与“去”的古汉语词义不合,二来把“雁去到(飞往)衡阳”说成“衡阳雁去”,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