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3.
人名和人名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因此,命名应当首先考虑语音是否得体。一、注意谐音的负效应谐音是一种重要的命名手段。如“赵中华”,“赵”与“照”同音,表达了希望名字使用者能像阳光一样普照中华大地的意思。此  相似文献   

4.
成语是整个儿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其实际含义通常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所谓特定含义。如果排斥特定含义,主观地另作解释,这样释出的意义,就是成语的非成语义。如“高山流水”源于伯牙鼓琴的故事,本谓乐曲高妙,比喻知音或知已。如果用以表达“高山上流下水来”的意思,此义就是非成语义。运用这种非成语义有它特殊的表达作用。下面谈谈它的表现方式和特点。从成语的形、音跟义的关系来考察:用其形而排斥其特定含义者大体上有三种,①附会字面,②多义换用,③双关曲解;用其音而排斥其特定含义者,主要有一种,谐音换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武汉城市化进程加速,加强对地名的规范管理工作显得日益紧迫。文章以武汉地名为研究对象,归纳出武汉地名的四种结构形式,即“专名+通名”型、“专名”型、“附加”型、多层结构型;并概括出武汉地名的六种命名方法:说明法、借词派生法、形象命名法、缩略法、借词转化法、谐音雅化法等。从而进一步总结出武汉地名的命名规律及其反映出的武汉地域文化特点,并对武汉地名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6.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析字格从音的角度可确立“借音析字;”从形的角度,可确立“借形析字”与“减损析字;”从义的角度,可确立“衍义析字”。析字格的用处,大都在于衍生新字、派生新义,从而表达更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大,学生容易遗忘和混淆,这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事实.如何使学生快速认识、牢固掌握?也一直是教师们思索的问题.为此,本人就这一问题在识字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介绍几例识字方法.一、“比较”识字课本上很多要学的字,它们在音、形、义上都有某种相关的联系,如同音字、形近字等.根据这些特点,可采用“比较”识字法来引导学生识字,即在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字的异同之处来进行识字.比如:“人”与“入”,“出”与“山”等,可区别其形来识记:“入”和“出”可进行意义对比来识记:“出”与“粗”可以通过读音比较来识记.又如“辨、辩、瓣、辫”等字,学生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比较来辨认,而且还可用儿歌“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种瓜长花瓣,中间青丝扎成辫”来加强记忆,通过“比较”识字,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识字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吴思佳 《考试周刊》2007,(11):78-79
“村上春树是现代都市社会的成熟程度的一个尺度”,在现代都市社会日渐成熟的中国,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尤其是《挪威的森林》掀起了一阵阵热潮。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源于该作中三大主题,即音乐、性、死亡。而《挪威的森林》一书的命名更是本书亮点,值得仔细琢磨、推敲。笔者认为以“挪威的森林”命名其因有四:一、“挪威的森林”是女主人公挚爱的歌曲的名字;二、“森林”与本书深邃、缥缈的意象统一;三、歌词与小说情节相似;四、“森”字可拆解成三个“木”字,分别代表着该故事中众多三角关系。本文试从以上四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其重于得义,得义莫重于得音。”这就阐发了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声音在训诂中的作用,明确地提出了“因音以得其义”的训诂方法。  相似文献   

11.
枣类词分三种情况枣类实指枣。表示泛称的“奉”,命名在于枣树枝有刺。表示特称的枣名很多,上古枣名理据包括形状、颜色、味道、加工方式、功用等类;枣类非指枣。以“枣”构成的词表示非枣类植物,命名取于他类植物与枣形有一定的近似关系;枣类虚指枣。以“枣”构成的词表示传说中的枣,或从果实之色、产地等取名;或从阴阳五行之说取名。  相似文献   

12.
芳香酮命名目前很不统一,出现了同一有机物有两个矛盾的命名,同一命名又有两个不同结构的有机物的奇怪现象。而且芳香酮系统命名的简称,或从外书刊翻译的名称,又和它的普通命名十分容易混淆,无法从外形分清。因为芳香酮的系统命名转变为“简称”往往会同多一个碳原子同系列芳香酮的普通命名法命名相同。因此,芳香酮的系统命名不能随意“简称”,从外书刊上翻译芳香酮名称也应按“化学命名原则”命名,这样才可避免产生错误或混淆。  相似文献   

13.
谐音,是字、词的音同或音近的一种语言现象。千百年来,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她逐步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谐音艺术常用在文学作品中,隐示着人物的命运遭际。《红楼梦》贾府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都是悲剧人物,作者在命名时就隐示了对她们命运的叹惋:“元迎探惜——原应叹惜。”类似的例子在《红楼梦》里比比皆是。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春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趣盎然的情歌把怀春少女难以直言的芳心委婉地表露出来:“东边日出”为“晴”,“西边落雨”为“无睹…  相似文献   

14.
“采”和“采”是音、形、义都不同的两个字。“采”音cǎi,小篆写作“采”,上面从爪,下面从木,表示用手(爪)摘取树上的果实。“采”字八笔。写“采”的时候,不要把“爪字头”中间的点和木字中间的竖连接起来。用“采”作声旁的字有:睬、踩、彩、菜。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区分形近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区分形近字的方法告诉学生,让其明白:不管字的形状多么相近,总有一些细小的区别,只要我们能将每一个字的每个细小的特征抓住进行比较就不易混淆了。比如“买、卖”。这两个字的特征是有“十”和无“十”,根据“十”和“食”的谐音,我就告诉学生“有食(十)就(读)卖()”,“无食(十)就(读)()。又如:“慌、谎”这两个字的特征是“慌”是“忄”旁,“谎”  相似文献   

16.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怎样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有人认为:先教读音,后明字义就成了嘛。其实不行!第一,先谈“字”的教学。是“音→形→义”、“形→音→义”还是“义→形→音”?要确切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掌握汉字的一个基本特点:“困形见义”。无论象形字也好,会意字也好,指事字也好,形声字也好,都充分体现了“因形见义”  相似文献   

17.
唐河县位于中原官话向西南官话的过渡地带。其方言在音、形、义三方面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保存有一些古语词。文章从语音、词义、用例等方面,对唐河方言中看似“有音无字”的疑难字词作一些探讨,以考证其本字。  相似文献   

18.
造成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是:①音近或音同,如“礼尚(上)往来”;②形近,如“宁谧(谥)”;③义近,如“贻(遗)笑大方”。要克服把课本中常见字写错的毛病,除了辨析字的音、形、义外,还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有些合体汉字,如果只看它们现存的偏旁或偏旁的现存部分,而不考虑它们的省略现象,我们是无法准确地知道它们的意义所在及某些字(形声字)的读音依据的。比如“法”,如果仅据它现存的“水、去”两个偏旁,我们就难以领会到它何以含有“刑法、律令”的意思。《说文》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解廌”的省称,音xièzhì,是传说中的一种能判断疑案的独角神兽),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一看就明白了。再如“桌”字,我们明明知道它是桌子的意思,也知道造“桌”字的那个时代,桌子通常都是由本头作成的,所以“桌”字从“木”,但“木”以外的那个部分是个什么字,我们就不甚了然了。如果从省略的角度考虑,我们就很容易发现,“桌”的上部从“卓”省,是声旁。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陈见昕先生编著的《字辨——从音、形、义辨识汉字的正误》(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受益匪浅。作者从“笔画辨”“结构辨”“部首辨”“同音辨”“形体辨”“音义辨”六个方面辨识了汉字的形、音、义,对于我们书写规范汉字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该书的目的正如前言所说,“读者既可以从中由误查正,更可以在乎时浏览翻阅中,对易于出现的错别字,从形、音、义去获得正确的知识,收免于误写、误读、误用之效。:”很明显,《字辨》一书是为了指导我们写规范字、读标准音、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而写的。但是在“音义辨”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不合语音规范的现象,作为一名读者有责任和义务指出采,希望再版时订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