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史记》中的“老人儿啼”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句子。“儿”被认作是名词作状语在语法上没有根据,应是主语;“老人”与“儿”也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老人儿啼”的名意应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2.
婉约派代表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对“处”字,课文未作注释。翻阅手头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和《辞源》,皆有chǔ、chù两个音,前者多作动词用,有“停留”“居住”“退隐”“安顿”“对待、安排”“处理、制治”及“定、常”等义项,后者作名词用,解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处”是这样解释的:“处,止也,得几而止也。”其本义为“止息”,作动词,念作chǔ。根据语境,柳词中“留恋处”的“处”,当为名词,但若作“地方、场所、处所、位置”解,似又…  相似文献   

3.
4.
王善明 《学语文》2003,(2):7-18
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他的一首《琵琶行》叙说了琵琶女悲凉的身世,字字句旬流淌着凄凉的情感,并且,由琵琶女的身世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回忆。两个人都是少年时风流倜傥,晚年落得漂?自沦落,这种相似的遭遇,相似的情感,激起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5.
在言中,“妆”与“装”既同音有时又同义.使用非常灵活.中学课本(人教版试验本)中多次出现但未作专门区分。现结合部分中学诗及课外的句子说明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传统名篇,长期以来一直选入高中教材.诗的最后一句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对江州司马为什么会着"青衫",十多年来,4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注释一直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7.
说“贾”     
李玉良 《学语文》2005,(5):47-47
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诗前小序“委身为贾人妇”句,课文注“贾人”:商人;贾读gǔ。“贾”人们熟知它作姓氏时的读音“jiǎ”,可只要索本求源,就会发现在古代“gǔ”是“贾”的常用音,这又为何?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六册自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其中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里的“弟”“阿姨”,教材未加注释。《读写月报》1999年第8期刊发的《“阿姨”谓谁》(以下简称《阿》),对“弟”“阿姨”二词进行了大胆补释。作者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笔者甚为敬佩,但对《阿》文将“弟”“阿姨”分别释为“弟弟”“母亲”的观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2005,(9):20-21
听故事变成讲故事BB4岁多时,每天晚上睡(shui)前,爸爸妈妈轮(lun)流(liu)和他一起读故事书,给他讲故事。到去年夏天,BB突然要自己讲故事,讲了几次,爸爸妈妈觉(jue)得还不错,想(xiang)象(xiang)力和言语表(biao)达(da)能(neng)力还行,就拿录(lu)音机录下来放给他听,BB就更爱讲故事了。  相似文献   

10.
《祭妹文》中“角奇梦幻想”的“觭梦”,课本注:“奇异的梦。觭,通‘奇’。”教参译为“奇离的梦”。都视为偏正关系。按,“角奇”通“奇”,《辞源》《辞海》等都注明是指“单、只”,读音为 jī。而“奇异”或“奇离”之“奇”则念 qí。注译的音义不相配。《辞源》又有“觭梦”条,解释是:“殷人占梦之法。据梦之所得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桂枝香&;#183;金陵怀古》一词,乃千古名篇。据《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这首词,已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背诵篇章中。但教材对“去棹”一词的注释似有两处不妥:一是对“去棹”一词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对“棹”这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必修本)所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其中的“阿姨”一词教材没有注释,容易引起误解。“阿姨”这个词在古今汉语中都很常用,似乎没有注释的必要。但现在通用的“阿姨”是对比自己年长且和母亲同辈的女性的尊称,近些年也有些城市人用“阿姨”来称呼保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符合《琵琶行》的语境,因为诗中的“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阿姨”当指她的亲人。那么,“阿姨”究竟指谁呢?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红楼梦》一书共写了32个梦,曹雪芹在前80回里写了20个,高鹗在后40回写了12个。最长的是第5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写了整整一回书,用了8300多字。最短的是第13回里写贾宝玉梦中听见秦可卿死了和第89回里写林黛玉梦中听见有人唤薛宝钗“宝二奶奶”,这两处都只有一两句话,仅仅用了十二三个字。  相似文献   

14.
妈夸靶几《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教材注:“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今按,课文节选凡十三节,提示云:“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后六节表现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情操……”此说当本于戴震《屈原赋注》:前七节“言君信谗之故,而己终不随流俗”;后六节“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可见节选部分通篇文意不涉及人民。林云铭《楚辞灯》“可怜这些人民,征戍则危其身,赋敛则夺其财,谋生多少艰难”云云,多是增字为释,强作解人。因此,“民生”解为“人民生活”实…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二册《桃花源记》中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句,句中“仿佛若有光”一语,课本未注,其中的“仿佛若”究竟如何理解,有一些研讨文章或以为是“好像像”之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2004年6月第1版)将白居易《琵琶行》中“血色罗裙翻酒污”的“翻酒污”释为“泼翻了酒被沾污”。“沾污”是什么意思呢?笔者查遍手头所有的工具书,均未见有“沾污”词条。是“玷污”的笔误吗?《现代汉语词典》对“玷污”的释义为“弄脏,比喻辱没”,现在我们一般用的是它的比喻义,例如“玷  相似文献   

17.
选入新课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的《春夜喜雨》这首诗,虽不含典故,通俗易懂,但也不免有难点。如诗的末句“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其内容就颇为费解。在主语花字后边,通常会采用壮、盛、灿、艳等字眼来描写花的状态。杜甫却在此处安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重”字,读来既感到新颖,又感到困惑。重与花是什么关系呢?诗圣杜甫,写诗以严谨著称,有“为求一字稳,拈断数根须”之癖。在这首诗的关键位置上选用此字,自有其深意。这种深意,一般读者不求甚解也无不可,但作为教师,就必须弄清楚。“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对疑难处若囫囵吞枣,讲课时必然难以到位。为了探索“重”字的奥妙,我想借助资料去寻觅理想的答案。于是,尽量搜罗载有《春夜喜雨》这首作品的诗集和辅导书籍.作了一番考究。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就其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强”字该作何解?是“我”本不想喝而“强迫”“我”喝了三杯,还是“我”主动“痛饮”了三杯,或者说是“我”因盛情难却而“尽力”喝了三杯?学生饶有兴趣地议论开了,  相似文献   

19.
魏雷 《中学文科》2009,(4):59-60
他有个“庸俗”的名字,叫王发财。出生在巍巍长白山腹地的一个叫上甸子的贫瘠山村。这个小山村几乎与外界隔绝,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大山.闯荡天涯去“发财”。  相似文献   

20.
【案例描述】 转眼到了六月,临近期末。 踏着铃声,我走进教室。“今天我们上这学期的最后一课——《阿德的梦》。”照惯例互相行过礼之后,我就开始导人新课。“说到梦,你们一定都做过吧?”一个简单而又平淡的开始,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乏味。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一声响亮的“做过”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