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终身体育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随着大众体育健身热地和高校普系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运动以其特有的健身功效,在高校广泛开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运动,有着深远的意义。但从目前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对学习太极拳运动的积极性持续不久,之中外形不重内涵,而且教师对太极拳运动教学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教学不尽人意。文章从太极拳自身特点和高校开设的具体情况出发,对太极拳教学中的重点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了分析,对太极拳运动特点、太极拳教学发展趋向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以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1前言太极拳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二十四式编成的。学习简化太极拳不仅是对中华。  相似文献   

3.
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几种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高校太极拳教学实践与考核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太极拳运动的特点,认为仅仅只采用武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本无法解决太极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后教学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建议在太极拳教学中采用。  相似文献   

4.
初学太极拳的感受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不同,与一般的随意运动也不同,因此,初学者往往会感到难于掌握。要想又快又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就更困难了。借助太极拳前辈的传承经验,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发现,如果让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出身体各部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跟着这种感觉走”,会加快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  相似文献   

5.
季平 《武魂》2013,(7):4-5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运动作为我国传统养生健身文化的瑰宝,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广泛开展。这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运动,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及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由于太极拳自身特点及内在精神与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在太极拳教学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本文在对高校体育课中太极拳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助于太极拳教学改善和提高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好太极拳,笔者总结了太极拳教学四部曲。1.观看太极图,使学生了解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太极图是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一表示其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表示其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表示其运动是流畅圆润的,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的动作轨迹呈弧形,拳式与拳式之间的动作衔接也是“圆”。2.学习和掌握基本动作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手形、步形、预备势、站桩和缠丝,因太极拳动作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基本动作学习要求学生尽量将动作做得舒展大方,克服紧张僵硬,要有意识地强调…  相似文献   

7.
根据太极拳发展的状况,以及太极拳的保健特点与锻炼价值,论述了太极拳在高校体育课中开展的意义。太极拳作为1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这项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所得,阐述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的设立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太极拳运动特点,提出在太极拳教学中应设立教学目标,并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层次分明,分级递进。以考促练,以练督学,形成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效果有明显改观。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教学教法提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健身强体极为有效的传统体育的精华——太极拳,已逐步在学校普及,太极拳将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架势平稳舒展,动作轻松圆活,式式连贯一气,运动相互衔接,动作圆弧相连,意识与运动相结合,上下内外完整一体。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同于常规体育运动,给初学在学习上造成繁琐复杂,难以学习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中老年人太极拳运动,其主旨是健身和休闲娱乐,本文从形体美和健身两个角度,表达作者对老年人太极拳教学的美育观和当前太极拳教学中的某些误区的认识,提出太极拳教学改进的途径。作者认为:应在正确认识太极拳美学的同时,将“气”和“攻防意识”引进老年人太极拳教学中,以期达到提高学员探究兴趣,完善教学层次,使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得到进一步彰显目的。  相似文献   

11.
经中国武术协会、亚洲武术联合会审定推出的太极推手对练套路,具有丰富的推手技术、独特的运动特点以及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为国内外太极拳习练者所喜爱。因是两人对练且技术复杂,教学具有一定难度。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太极推手技术,传承民族体育文化,普及太极推手运动,采用文献资料、实践总结等方法对太极推手对练套路教学教法进行总结,旨在加强交流,完善推手教学理论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武术运动在河南高校中开展的现状,分析了陈式太极拳自身的特点及河南高校所具备的资源优势等,论证了陈式太极拳教学在河南高校开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太极拳、木兰拳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飚 《体育科技》2002,23(1):73-76
通过太极拳与木兰拳运动教学的比较研究 ,指出了太极拳与木兰拳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在进行木兰拳教学时要区分与太极拳的异同 ,使木兰拳运动能够更广泛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4.
引言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约两亿人,而绝大多数是简化太极拳的练习者,对太极拳的精髓缺乏认知和继承。文化层面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误读和变异,使太极拳文化严重弱化。太极拳教学是太极拳继承与传播的载体,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太极拳运动的兴衰。本文立足现状,总结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弊病,结合文献与教学经验提出了对策,期望为太极拳的优化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改传统硬性击球方式,以弧形引化过程触及球体并顺势将球抛出为主要技术特点的,有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新兴运动项目。文章通过把太极柔力球运动贯穿在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为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寻找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调查研究和分析学生对教师评教基础上,通过走访有关专家,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结合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教学经验,对常规太极拳教学法进行了改革。经过对比实验,新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太极拳技能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标不断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把太极拳纳入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这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习惯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太极拳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总是差强人意,难以达到如期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承袭了传统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加上太极拳动作的特殊性,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其变化规律,练习起来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对运动技术认知能力,做到合理有效的安排。我们在太极拳教学中,应该遵循一般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规律,还要结合太极拳自身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进行。必须立足于这一教学实际,提高发展教与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期实现太极拳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教学的关键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而言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抓住教学关键细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重视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特征的理解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太极拳运动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对太极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太极拳强调"以心使身"、"以意识引导动作",它要求身内外充分轻松,思想安静专注,用意而不用拙力,使每一动作始而意动,继而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拳术运动,学生对此颇感兴趣,但是,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比较差,学习困难大。如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太极拳,作者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明确的教学思路、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