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十六、右下势独立攻防含义图解1、右下势攻防含义图解甲进逼,右拳直击乙头部;乙右侧闪身,左手内接其手臂引拉,使其打空,适机出右腿仆步插于甲裆下同时右手臂向下前穿,挑其裆部;左右手协调配合将其翻倒(见右下势攻防含义图1、2、3、4)。  相似文献   

2.
二水居士 《武当》2015,(4):23-24
掤字,一直困扰着历代太极拳学者。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第四章之《推手术八法释名云:“》掤,捧也。上承之意。膨也,如蓄气于皮球中,用力按之,则起,膨满不已,令力不得下落也。《诗·郑风》:抑释掤忌。杜预云:箭筒也。又通作冰。《左传·昭二十五年》:执冰而距。注:箭筒,盖可以取饮。又以手扶矢,亦曰掤。太极功,搭手诀  相似文献   

3.
(一)上肢练习 左单云手 动作一:两腿开步成左弓步,左手掤至左膝上与肩平;右手叉腰,拇指在后,四指在前,重心在左,目视左手(图1)。  相似文献   

4.
干扰球图解     
下面两张"干扰球图解"是国际篮联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者特雷巴先生新著"规则例解"中的图解。这两张图解简明、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攻防中出现的各种干扰球及处理的情况。图A主要说明投篮的球及时间终了前球已离开投篮队员的手,攻防出现的各种干扰及处理。图B主要说明最后一次罚球前的各次罚球及最末一次罚球,攻防出现的各种干扰及处理。结合国解对照规则第44条攻防中的干扰和第60条罚球进行学习,可以使我们加深对干扰球的理解;有助于在比赛的瞬间对出现的干扰球作出正确的宣判。干扰球图解@陆坪  相似文献   

5.
攻防含义教学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分别从攻防含义教学的内涵以及攻防含义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如何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达到总结经验提高武术套路教学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第三十八式上步七星(上步骑鲸)此式突出头、肩、肘、手、胯、足,构成的姿势谓之上步七星动作,(形如骑鲸),故取此名。第一动右掌前掤左掌指尖向前伸,左脚尖向左转向正东,右掌以食指引导向前伸,弓左膝,重心移到左脚开右脚跟成左弓步。目视右掌食指尖,意在右掌心(图154)。第二动两掌上掤右掌以食指引导,沿左臂下往前舒伸。两腕交叉,腕与肩平,右掌在外,掌心朝左,指尖朝上,同时,立腰、松右胯,右脚向正前方迈出,脚跟着地,成一字步,重心集于左脚,目视右食指尖,当两腕交叉后,目再由两掌中间向前方平远视(图155)。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掤劲拳。掤劲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即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是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体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是运动中的掤劲——只有一个多元转动中的球体的轨迹,才能具备所有的这些条件。因此,太极拳的掤劲是独有的,是其他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8.
<正> 武术,讲武之术,它根本的东西是“攻防”,离开了攻防就谈不上是“武术”。武术套路是由攻防实战动作所组成,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的假设性的攻防演练,不是象散手、推手那样的攻防实战。教学中,要使练习者通过形体动作充分表现出内在的精神来,就必须全面认识并深刻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这就是“攻防意识”的作用,失去了它,就体现不出武术的民族风格和运动特色。练习时如果没有目的,不了解动作的含义,也就不可能有较强的意识表现,动作好  相似文献   

9.
孙建国 《武当》2011,(3):15-16
一、棚劲图解当乙方向甲方用按劲进攻时,甲方顺势调整身法,右腰胯后坐蓄劲避开来劲之锋芒。我顺人背处于得力之处,甲方由被动变成主动。甲方向下沉劲后向上拔劲,并向对方中心点发力,用周身拥劲贯穿两手臂将对方弹出。正如前辈所云"出手含掤似围墙"之说(图1)。要求:上身正直,虚灵顶劲,手臂的拥劲、腰的撑劲及腿的蹬劲相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攻防技击性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武术套路教学之特点,对在教学中讲解、演练动作攻防含义的教学效果作了比较性研究,并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探讨了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指出讲述演练动作攻防含义在套路教学中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上海复兴高级中学高三两个武术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这两个组用一般教学法和攻防含义教学法进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进行兴趣意向、动作掌握程度、考核成绩的对比,结果发现用攻防含义教学法教学的实验组的教学效果要比用一般教学法的对照组更好,更适合于现在的太极拳教学,使学生看到二十四式太极拳的全貌,继续改进攻防含义教学法,使之更加成熟完善,以进一步提高太极拳套路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志强 《武当》2011,(5):11-12
在太极拳的功法中,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手法是构成套路的主要方法。其中掤法则为八法中的首要之法。我们知道,不论任何拳术,其技击的内涵无外乎防守与进攻。对于太极拳来说,掤法则是最为有效的防守之法。只有掤法到位,才能免遭侵犯,才能有机会有能力施展反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普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攻防含义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实验结论显示:攻防含义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文化素质,能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金旭 《体育风尚》2020,(1):212-212
为评价2018-19德甲各球队攻防实力,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TOPSIS法对德甲18支球队比赛中攻防能力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论:1.在进攻实力方面,各球队进攻C_i值与各球队比赛积分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0.0895(P<0.01),呈高度相关,进攻C_i值能够反映各支球队的进攻能力,并对球队比赛积分影响较大。2.在防守实力方面,各球队防守C_i值与各球队比赛积分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0.065(P>0.05),呈低相关,说明防守C_i值对球队比赛积分影响相对较小。3.在攻防实力方面,各球队攻防C_i值与各球队比赛积分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r=0.697(P<0.01),呈高度相关,说明攻防C_i值能够反映各支球队的攻防能力,并对比赛积分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接上期 第二段活步动作 十八、进步左右掤势 (一)进步左掤式 (1)身体右转,左脚右收虚点地面,两臂环抱成右抱球,右手与肩平,左手同腹高,目视右前(图29). (2)左脚提起向前迈步,脚跟着地,脚尖勾起,左虚有实,上体不变,目视右前(图30). (3)左脚踏实,脚尖向前,左膝前弓,右脚后蹬,两手分掌,左臂前掤,拇指向上...  相似文献   

17.
王力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161-163
从攻防意识的含义、攻防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运动员攻防意识三个方面对武术套路演练中的攻防意识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在套路演练过程中,要表现出动作的气韵之美,就必须通过形体动作充分表现出内在精神来,必须全面认识与深刻理解武术动作的攻防意识。这也是武术套路区别于一般性的体育项目的标志,又是每个习武者在练武过程中所强调和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校武术教学是传承武术技术的重要途径,当前武术教学多以套路形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攻防意识的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偏重于套路动作的“形式”教学,缺少结合攻防含义的动作讲解,在套路教学中片面的注重动作规格,不明白其动作的实用性,久而久之不仅失去武术本质,还会偏离它独有的教学特色,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片面性等现象.如何完善武术套路教学中出现的无攻防含义教学是当前武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课题,文章将从武术套路教学的攻防含义为切入点,阐述当前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以期达到武术传承与发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马虹 《精武》2006,(1):34-34
此式取“金刚捣碓”之名,形容拳势之雄壮有力。此式人称“母式”,因为声东击西、化打结合等陈氏太极拳固有战略战术特征,几乎都体现在此式之中。技击含义:接应左前方之敌,敌以右拳 (或掌)向我击来,我提双腕从敌右臂外侧接应。先掤后(?)、敌挤靠我再走大(?);敌退,我则顺势反拿、踢、撩发之。来,则顺势 (?);去,则顺势发。陈照奎老师称此法为“愿来就来,愿去就去;来之欢迎,去之欢送”, 体现了太极拳化打结合之妙。预备势:松静沉着应敌之姿,从容泰然备战之态,既有大将临阵之风度,又有严谨机警之神韵。动作一:设敌从我左前方以右拳(掌) 向我胸部击来,我以双手掤出接应。掤劲  相似文献   

20.
在套路技术教学中运用攻防演练意识教学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把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进行剖析、运用一定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其攻防内涵并使之掌握的传授过程,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动作的含义了解更加深刻,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真正体会到武术的特性与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