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如何在文化与产业、文化理想与商业智慧之间做到平衡与结合,成了当下中国出版业最为纠结的公共性问题。因为相对偏重不同,对体制转型与技术升级两种力量驱动下的出版业发展现状的评价与本质探讨,业界出现了文化派与产业派两种价值观的潜在分歧与对话。按照何明星《从文化政治到文化生意——中国出版的“革命”》中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试论转型期的出版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出版文化建设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出版业的变革呼唤着新型出版文化,以适应集团化建设、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和国际性竞争的需要;出版社的改制也迫切需要能够引领出版社发展的新型出版文化,以促使出版社不断提高竞争力,增强凝聚力,提升品牌力;转型期出版家的成长则要求突破不适应时代的旧出版文化的桎梏,迅速以新型出版文化为指引来完成自身社会角色的时代性定位,从而带领员工迎接新时代的风浪.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几位出版界同志在一起闲聊,谈到如今出版的图书越来越多,但值得阅读的图书却越来越少,有保留价值的图书更少。自然,这里的"少",是相对数量的"多"而言的。从绝对量来看,可读的书与可保留的书,也还是有一些的。不过,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不对称,形成触目的翘脚现象,则是当前出版业之痛。  相似文献   

4.
市场化下的中国出版 中国出版业进入了转型期后,一些出版社的管理者被市场经济的大潮冲昏了头脑,片面地认为只有经济上去了,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喝彩,于是挥舞着这样的指挥棒,让编辑跟着唱着、和着:许多编辑为了在以经济效益为考核标准的目标下能赢得头彩,也就忘了我们一再提倡的一个重要的出版原则:"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出版转制大背景下,编辑如何更快更好地找准“入市”定位.依笔者个人体会,从观念和方法两个层而看,要有五种意识,简称“五要”:要看清形势、要找准定位、要开发财商、要用心“做”书、要“工夫不断”。  相似文献   

6.
3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做客中央电台两会特别节目时谈到,今后将采取三项政策措施扶持民营书店发展:一是在出版物销售方面实现减税、免税政策,二是政府财政给专营图书的民营书店以适当补贴,三是在房屋租金方面将出台政策,目前正在沟通协调。在政策扶持之下,民营书  相似文献   

7.
相美  季东 《中国编辑》2005,(1):21-23
采访曾果伟社长,约过几次都没成。他总是忙,要么在下面跑,要么在张罗着开发新教材。这次来个“突然袭击”,总算“逮住”了他。在谈到当下应对市场选择与坚守出版理想的两难抉择时,这位有着20多年出版经历的掌门人坦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出版业改革的深入推进,出版产业转制已由前些年的理论探讨阶段进入到实践阶段①.由于各自客观背景的不同,各出版单位对转制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期望,寄希望于转制能给自己带来命运转折的契机:有的观望,先按兵不动,待事态明朗后再行事;有的失望,害怕转制后因缺少"保护"而被淘汰.  相似文献   

9.
珞珈 《出版科学》2012,20(2):1+7
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两个关键词。文化自觉是指对文化本质、功能、地位和发展规律的客观和全面认识,文化自信是指对文化力量、作用和传统的历史和现实把握。《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文  相似文献   

10.
叶宁 《编辑之友》1998,(5):49-50
80年代前的中国出版,总体上说是寂寞的。那时的出版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个宣传部门,无产业自觉意识,无经营之道可言,那时的读者,思想要统一.文化也要统一,于是出版社出什么书,读者就读什么书。这样的出版业.活得轻松自在,平静悠然.自然不需要为了生计问题而搞出什么热同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文化生活出版社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出版机构.她1935年5月在上海成立,经理吴朗西,总编辑巴金.她以繁荣新文学创作为宗旨,先后出版了<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译文丛书>、<现代长篇小说丛书>等20多种丛刊、丛书、专集,大量作品曾经一版再版,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整体出版业绩在当时得到重视与好评.  相似文献   

12.
叶新  王伟 《出版广角》2011,(9):19-21
企业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才是中国图书走向国际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前言随着出版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社与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出版社、出版机构开展国际业务合作,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合  相似文献   

13.
自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以来,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自改革开放后一批大学出版社成立以来,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持续发展道路,无论是从经济规模来看,还是就社会影响而言,大学出版社都成为我国出版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中国出版界原来的补充地位成长为出版界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  相似文献   

14.
出版人的职业理想是和他的出版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出版的本质意义在于文化的整合、积累与传播,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为文化而出版,而非为利润而  相似文献   

15.
这次会议主题是"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从企业的角度,我把它理解成"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和出版人个人的文化使命",可能更加实在一点。现在出版社都已经变成企业了,那么,这两个使命就更具体化为企业人的使命和文化人的使命。所谓企业人的使命就是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12,(10):26-27
潘振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副总编、编审,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传记组组长。著有《道光帝·宁》。曾任《中国历史学年鉴》主编、《读书》杂志主编。编辑有三联书店"黄仁宇作品系列"、《陈寅恪集》、《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等。以下为记者对潘振平的专访:第一财经日报:在你看来,出版的本质是什么?潘振平:这个问题我想应该是清楚的,不管什么社会,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宗教特点和民族特性,出版的出现从道理上讲都是人们把自己的经验,包括观念和知识记录下来,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是新中国60周年华诞,这是一个举国同庆、万众欢欣的年份,我们出版界同仁与全国各行各业同胞一样,既有抚今追昔的感慨和激动,亦有继往开来的憧憬和热情。回顾过去60年  相似文献   

18.
19.
从现在开始,中国出版业,将要用一年的时间,向着法兰克福迈进。这么样的郑重其事,是因为明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对于我们来说格外有意义:中国将作为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郑重其事地亮相。届时的中国出版,能够焕发出多么绚丽的色彩,全赖我们全国同业的努力了!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9月1日,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编撰、中国书籍出版社重点推出的"出版文化丛书"在第1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亮相.丛书立意在于把出版放在文化的坐标上考察,让文化成为出版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