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我们所见的影像并非都是真实的--说这句话的不是摄影家,不是哲学家,而是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最大魅力缘于真实,新闻离开真实一切都为负数(请注意不是为零).这就要求记者、通迅员一定要深入新闻发生现场,多看、多听、多记,还有多思(分辨真伪),采访第一要务就是看.  相似文献   

3.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0,(16):71-72
新闻的最大魅力缘于真实,新闻离开真实一切都为负数(请注意不是为零)。这就要求记者、通迅员一定要深入新闻发生现场,多看、多听、多记,还有多思(分辨真伪),采访第一要务就是看。  相似文献   

4.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捕捉真实首先要靠记者的眼睛。所谓“眼见为实”。 然而,有时候亲眼所见得出的观感或结论,却并不真实。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 两个故事 随同某电视剧组赴美国拍片的某报记者发回的一则报道,就是一例。那则报道写的是该记者第一次进美国电影院看电影的经历。他说,演的是什么,他一概听不懂,只感到电影院的音响效果非常棒。再就是惊讶于电影院的观众非常少,满场不超过10人。这位记者于是乎感慨:“看来美国的电影业也很不景气。”  相似文献   

5.
某报登了一篇稿子,说我国第一大瀑布———贵州黄果树大瀑布非昔日之大瀑布了。同时还登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大瀑布确实没有了,只有几小股水向下流,一点气势都没有;另一张是过去大瀑布的旧照片,气势磅礴。这一对比,现在的大瀑布好像确实完了。事情是不是真的这样糟呢?不一定。198  相似文献   

6.
陈天昌先生的《眼见未必为实———似是而非错误百出的故事》共汇编了 5 1篇科普短文 ,是一本优秀的科普小品集。我以近年来少有的读书兴趣一口气把它读完后 ,感到它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1)短文的选题全部来自实践 ,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书中讲述的常识性错误的故事 ,列举的似是而非的事例 ,是你我他或亲眼见过 ,或亲耳听过 ,或亲身经历过的。例如 :我就把长城上的敌台说成烽火台 ,把阴历看做农历 ,认为举重运动员身材矮小是练举重压的、船蛆就是蛆、美人鱼也是鱼 ;我也分不清或者没想过要分清日华与日晕、天气与气候、龙卷与尘卷、大…  相似文献   

7.
8.
眼见不为实——数字影像的真伪鉴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影像的真伪鉴辨是近几年出现的新课题.随着伪造数字影像的不断出现,如何有效地、科学地鉴辨数字影像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数字影像造假的可能性和实施的措施.介绍了数字影像鉴辨的依据和常用方法.探讨了数字影像鉴辨中可资利用的工具.以期应用于实际工作,解决数字影像真伪鉴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景兵 《中国编辑》2008,(2):19-23
2007年7月,北京电视台报道了不法商贩用废纸箱制作的肉馅包子流入早点摊铺的“新闻”,一时间,全市包子的销售量直线下降。直到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和公安部门介入后,查明“纸箱馅包子”事件为该台临时工作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虚假报道后,市民对包子的“信任危机”才渐渐平息。与此同时,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报道的“史上最恶毒的后妈”,向人们展示了江西鄱阳六岁小女孩小慧被后妈打得遍体鳞伤的画面并传出了小女孩指证“我的后妈是魔鬼”的同期声。就在众怒难平、“恶毒后妈”成为千夫所指之时,  相似文献   

10.
何秋红  周红 《当代传播》2021,(5):102-104
随着短视频的迅速发展,未成年人已成为短视频用户的一大主力军,引发了关于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的担忧.本研究从青少年短视频使用出发,认为青少年基于社交、娱乐等需求而接触和使用短视频,这些需求不一定导致青少年沉迷,部分青少年短视频沉迷现象可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表演与误传.  相似文献   

1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我们的记者理论上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但在实际采访和写作中,有的却往往要出偏差,何故?这大抵与这些记者不注重客观实际,不勤于思考有关。 有的记者,认定“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因而在采访中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动动自己的脑子,总认为只要是自己亲眼所见,再加点“合理想象”,就可以写报道了。结果,得出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错误看法。 有一组《长沙市上空落下一块五斤重的大冰  相似文献   

12.
化虚为实     
上篇文章着重谈了“避实击虚”,这篇文章讲讲与此相关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化虚为实。生活中存在着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它们没有形态和色彩,视觉和触觉是不能感知它们的,如思想、感情、声音、气味等就是。如果我们把这些称为“虚”的事物,要把它们表现出来,使它成为可以感知的,就必须把它们化为有形的、具体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这就是化虚为实。下面分別就思想、感情、声音、气味举例说明: 例一:先说思想,如果说一个人思想陈腐,这是抽象的说法。怎样使之具体化呢?鲁迅在《祝福》中要表现鲁四老爷的思想陈腐,他不是用概念,而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描写: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作为一名通讯员,在当今事物快速发展的今天,仅以眼见就贸然写稿发稿,不免出现漏洞失误,造成预料不到的社会影响.我曾经历过一次眼见之虚的新闻事件.一次,我在一农户家帮夏收,这农户屋旁的枣树上,有个喜鹊巢,巢里发出小鸡的叫声,还飞下一只小鸡到地上,众人都叫出了稀奇古怪事,一时议论纷纷,左右不得安宁.我当场写了一篇《喜鹊巢里出小鸡,四方村邻皆称奇》的稿子,准备寄发到报社.晚上,我仔细一想总觉得不符合生态规律,恐怕事出有因,果然不出所料.原来,这农户家上学读书的孩子做了“手脚”,把鸡蛋塞进了喜鹊巢里,才出现了有小鸡的“怪事”.我暗自庆幸自己的谨慎,没有闹出笑话,后来,我将此篇新闻稿修改成《喜鹊窝里小鸡叫,原来顽童做手脚》寄发出去,很快被《宜昌日报·周末》刊登.  相似文献   

14.
常有这样的事情,当别人写的报道上了报纸、电台、电视台头条乃至一年一度的好稿评比揭晓金榜题名时,不少新闻同行悔恨莫及:我们这里也有过同样的新闻素材啊,怎么就没有逮住呢?分析之所以身在宝山不识宝,让好新闻从眼皮底下跑掉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有些同行看新闻的眼...  相似文献   

15.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出版参考》2004,(3):28-28
  相似文献   

19.
张筱蕴 《大观周刊》2012,(14):289-289,29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大,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廉浩、职能明确的政府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近年来“高薪养廉”这个字眼又频频出现在公众眼前。本文将就公务员高薪与廉洁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与现代人以苗条为美的风气相反,现在的许多报刊好像持着唐人的以肥为美的标准,大家都在打扩版牌。以局外人的经验猜测,这必定跟经济效益有关。最近,看到自己喜欢的刊物《读者》的“2000年大行动”——改为半月刊,增加“以现代城市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内容更趋新潮,风格力主时尚”的 B 版,不但不想为它庆贺,而且窃以为:绝非明智之举。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新生代市场调查有限公司和英国市场研究局(BMRB)联手进行的“’98中国媒体大调查”报告,全国月刊的“加权经常阅读率”,《读者》以12.0%高居榜首,第二名《知音》为4.4%,比它低7.6个百分点。我以为这大抵已经到了我国一个刊物能达到的最辉煌的峰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