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疲劳”原属于美学用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就教师而言,产生“审美疲劳”,以致于产生对职业的倦怠,大致出现在执教2—3年后,这时正是一个年轻教师开始感觉不再“新”的时候,自以为该遇到的“事”都遇到过了,该学会的东西也都学会了,教育教学过程不再有新鲜感,整日里重复着“备课、上课、批作业、订正、辅导”之中。  相似文献   

2.
刘佳琦 《学子》2012,(3):18-19
教师间的听课活动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研”合一,最有效、最直接的研修活动。有效听课形式的运行,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促进群体教师队伍的成长,促进具有生命活力的探究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童话城堡     
《小学生》2007,(9):3-3
童话是什么?童话就是让你感觉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命的文字,或者是让你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超能力的文字……总而言之,童话是看似和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可是,有时候又总感觉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比如偶尔我们会觉得自己像只丑小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有的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越教越迂,甚至越教越愚?我认为其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师面对自己的职业,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工作的压力,不能解脱自己的定势束缚,不能全面地把握自己。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审美疲劳的成因及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不及格还是优秀:从一篇作文的命运看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语文教师存在不存在审美疲劳现象?答案是肯定的。语文教师的审美疲劳既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例如对一篇教过多次的经典名篇失去审美感觉),也表现在评改试卷特别是评改作文的过程中。限于篇幅,下面仅以作文教学为例加以展开。在2004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中有两道作文题,其中一道如下: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6.
佚名 《教师博览》2007,(10):55-55
为什么有的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越教越迂,甚至越教越愚?我认为其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教师面对自己的职业,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杨明华 《上海教育》2007,(10B):60-61
提问 教师大会,每周举行一次,固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月月不变,年年如此。教育部门的精神要贯彻,学校的工作要通报,产生的问题要解决,教育教学情况要反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强调……这样的大会,难免要有“审美疲劳”的。难怪在开会的时候,教师们低头批作业、备课的有之,忙着处理工作的有之,更有甚者聊天、睡觉、看闲书……因此,我很想听听优秀校长在这方面的心得。——安徽省某中学校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马小平 《师道》2003,(4):48-49
如果一个教师完全屈从和认同了世俗的观念,那他就会拒绝对生活的浪漫的处理,同时也就拒绝了对这个世界的形而上的沉思和冥想。教育,是需要诗意和浪漫的,是需要沉思和冥想的。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学校是最后的乌托邦。学校不只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还应该是思想的共同体,是浪漫情怀生长的共同体。学生的思想必须在这里健康地生长,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在这里得到培养,学生的梦想必须在这里起飞。如果教师缺乏了浪漫的情怀,缺乏了沉思的品质,学生的诗意从何诞生呢?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培养学生这种浪漫的情怀和沉思的品质,那就是一所学…  相似文献   

9.
一个社会,没有诗的空间,是文化的荒原;一个人,缺乏诗的心灵,是文化的迷失者;而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了诗的生活.则是教育的悲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喜新厌旧是生物界的基本特性之一。人类正是因为不断扬弃旧的东西,追求新的事物,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在人类的情感世界里,同样也有喜新厌旧的特性,它是人的天性,禁不掉,也磨不灭,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孩子哇哇落地的那一刻,初为父母的我们曾经是那么的兴奋和激动,可是随之而来的喂养、教育等艰辛生活让我们对孩子渐渐地失去了当初的耐心和喜爱,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指责和批评。  相似文献   

11.
让教师诗意地栖居在教育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有的对教师生存状态与生命关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调查、心理分析和专业发展三种研究取向上,出现了关怀学生多,关怀教师少;关怀教师“类”生存多,关怀“具体的人”少;从单一方面关怀教师多,从整体上关怀教师少的问题,没有提升到教师生命的高度关怀教师的生存状态。理想的教师生存状态应该是“诗意地栖居”,而“诗意地栖居”是教师自由的栖居、创造的栖居、精神相遇的栖居和自我超越的栖居。  相似文献   

12.
论教师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哲学思维转变的主要方向.这一转向在我国教育哲学领域引发了一股反思科学主义、回归生活世界的热潮.关注教师的"生活世界",建立完整的教师形象,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既是教育回归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美学与现代教育学的共同视点是人学.以人为本,从人的终极关怀的生命美学的视域考量,能够打开教师专业发展新的视域。教师专业化是成就作为人的教师的生命历程,而美的尺度的延伸是借以实现教师的生命美的生成与教师专业化生成的二元叠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诗意延伸。从而实现教师生命的终极关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孙文静 《考试周刊》2011,(76):58-58
新学期伊始,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个个都是精神焕发、兴致勃勃地等待着每一节课,而且课堂兴致非常高。但往往这种热情持续不了多久便慢慢淡下来,甚至后来有的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们的激情慢慢消失了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停地进行反思和追问自己.平时也找些学生谈心,结果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已经失去当初的兴趣.上语文课就觉着累和无聊。我把这种情况叫做课堂“审美疲劳”。“审美疲劳”原本是个美学用语,表示在进行美学研究时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产生厌烦、厌倦或麻木之感。如何消除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审美疲劳”?我从一个语文工作者的角度,进行了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人应该诗意的栖息于世界。教育作为一种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理应从关注“人”生命的角度出发来促进“人”生命质量的提高。“因而教育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它需要教师精神世界的日益完善。”因此,从教师个体生命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教师,将更好地实现教育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引导教师走向生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反思、体验、感悟形成的对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师的洞察能力与理解能力、反思能力与批判能力、沟通能力与执行能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等方面;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动态生成的、缄默的实践性智慧,具有实践性、个体性、缄默性、动态生成性等特点。教师在其专业自觉的基础上不断生成、培育和完善自我实践智慧,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教育生活世界,逐步形成教学-反思-研究与教育对话的习惯与机制,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走向诗意的教师生活,以一种积极的、阳光的、诗意的心态审视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是每一位教师在其自我专业成长过程中应有的立场与态度。  相似文献   

17.
王静 《湖南教育》2008,(5):18-19
面对冷漠的现实,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之心。海德格尔也喊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他强调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必须以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为基础。诗意,本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命题。一个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问:“怎样通俗地理解‘诗意地成长’?”我说:“通俗地说,诗意是指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一种理想的生存生活状态,一种审美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每天面对琐碎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看作我们喜欢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审美,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成长的前提。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太多的制度,我们已经规定了太多的纪律,然而,可否从诗意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教师的成长呢?  相似文献   

18.
19.
现在只要是谈起教育,往往是应者如云,有的愤世嫉俗,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慢条斯理,有的狂轰乱炸,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娓娓道来,有的理直气壮,有的讲好得很,有的说糟得很。关于教育的讨论,已经不只是教育界人士在夫子自道了,几乎成了极少的能引起全民关注的话题之一。不用说“择校”、“收费”、  相似文献   

20.
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而对学生产生的吸引与影响。睿智、崇高、爱心和幽默感四种品质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本原。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教师人格魅力具有启迪功能、激励功能和陶冶功能。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审美创造,而实现生活诗意化、教学艺术化和人格审美化是教师人格魅力形成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