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的西北屯田,制度完善,卓有成效。自洪武三年(1370年)平凉、西安、风翔驻军兴屯之时,西北屯田拉开了序幕。此后宁夏、西宁以及陕西、甘肃等地方的屯田,也渐渐展开并发展兴盛,与整个有明一代相始终。明代西北屯田数量多,规模大,对明朝“强兵足食”,固边御敌,以及西北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自宣德以后,洪武、永乐精心创立的屯田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以致西北屯田制度破坏,屯田最终宣告失败。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就此阐述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3.
清雍正年间青海额色尔津、哈尔海图屯田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初河湟地区沿袭明卫所制,改卫军为屯丁继续屯田。但由于战乱频繁,荒田仍很多,不少熟田继续抛为荒田。顺治十年清政府以大兴屯田来加速开荒工作的政策在甘青一带也得到推行,但成效仍不大,只好改弦更张。雍正二年(1724年)定制,内地卫所悉归并州县,于是西宁卫改为西宁府,辖西宁、碾伯二县和大通卫。从此湟水流域前明所遗屯田并入  相似文献   

4.
盐课是明代的一项重要税收,所以对盐务的审计监督也特别重视。明代具有盐务监督职能的机构有户部、户科给事中以及都察院、巡盐御史等。其对盐政监督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对盐课的征收和贮存,对地方盐政尤其是实施开中制的稽查和审核,以及对重要的盐务支出进行事前审计等几个方面。明政府对盐政的稽核和审计,对于保障盐业生产和盐课收入以及盐商、灶户正当权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河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田赋征纳始于元忽必烈统治之初,以前,则史无明文记载。中统八年(1267年)规定,西宁州赋税与僧道同,即“白地(旱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然而迨至明代,河湟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仍以各种形式的屯田为主,其中以军屯最为常见,其收获物除了军户食需外,悉以“屯田子粒”的名义为国家征取,以供军需。“屯田子粒”是土地税与地租的合一物,不是纯粹的田赋。到明中后期,屯田多被军官吞噬,军  相似文献   

6.
运城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唯一的一座盐务专城。专城建立前后,历代的盐务官吏,大都设盐政衙司于此,使其成为一座具有特色的盐务重镇。 盐务专学——“运学”的建立,在我国的盐务界和运城盐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运城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深远的影响。“天下运司有五,惟河东有专学。”(注一)在盐务专城里设置盐务专学,在全国产盐区也是一个创举,实开历史之先河。 最早的运城盐务专学,是在“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运使奥屯茂创建。”名为“运学”。“学宫在运治东南。”(注二)位于盐池禁墙之北。“运学”称为盐务专学,并不是一所以培养盐务专业人材的学府,它只是由运城盐务官府创建,接纳盐商,盐丁子弟入学的一个普通学府。  相似文献   

7.
有明一代,陆秉及其子孙后代相继担任安庄卫(今贵州镇宁)指挥使,其家族通过创建卫城,修治公署,开辟屯田,修建卫学、文庙,建造庙宇、楼阁堂所和桥梁等一系列善政,为镇宁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了根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历史上,明代军屯推行范围最广,制度最完善,作用也最显著,这在云南尤为突出。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政府在平定云南的过程中便开始在云南部分地区屯田。至洪武十九年,明太祖又正式“定云南屯田”,形成了“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遍列于原野”的局面。有明一代,云南的卫所从洪武二十三年的十五卫一所,增加到以后的二十卫三御  相似文献   

9.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统一北疆以后,紧接在天山北路广开屯田,而木垒也是北路最早的重点屯田之一。 清政府选择这里进行屯田是有原因的。清初,木垒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是准噶部部落的游牧地区,加上连年战争,人口锐减,农业落后,产粮不多。清政府在新疆驻军的军粮都从甘肃的肃州(今酒泉、高台二县)等处数千里远途运输,开支巨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清  相似文献   

10.
论清代屯田     
本文通过对清代屯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屯田内部的生产关系与屯田的破败,以及屯田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展示清代屯田的全貌,反映清代经济和土地制度的一个侧面,从而揭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质和它必然灭亡的命运。研究方法上刚适当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用大量数据来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晋立国后,司马氏仍继续经营着曹魏遗留下来的军屯。据《晋书·百官志》载,晋中央设有屯田尚书、屯田郎。地方上也置有主管军屯事务之官,如“荆州又置监佃督一人”。督促军将经营军屯生产,满足军需。早在泰始五年(公元269年)晋室以羊祜为卫将军、荆州都督,镇守襄阳战略要地,就在襄阳“屯田八百余顷”,结果“大获其利”,收获了不少粮食。当时,灭吴、统一全国之事已提到日程上来。在准备灭吴期间,需要把屯田士兵从军屯土地上抽调出来,编入作战部队进行军事训练,但晋武帝仍不忘屯田,诏令官奴婢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元末以来兵乱灾荒,百姓非亡即逃.中原地区民不聊生,人烟稀少。而由于太行山的阻隔,元末明初期间晋省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刚刚建立的明政权面临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的局面,制定了一场大规模的的移民屯田的决策。历经数朝、历时近五十年。  相似文献   

13.
军屯在元代的屯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在军屯中,侍卫亲军的屯田则尤为重要,一方面它是枢密院直接控制的中央禁卫军;另一方面它的屯驻地在两都之间的京畿地区。统治者给予了相当重视,它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但是侍卫亲军的屯田效益并不理想。现从屯田的基本状况、管理以及制约因素等方面探析侍卫亲军的屯田状况。  相似文献   

14.
发生在明嘉靖初年的甘州兵变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是河西地区长期以来吏治腐败导致的一次重大事变,反映了河西地区吏治的腐败、士兵的艰难处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屯田衰败、府库空虚深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甘肃总兵李隆原本是假公济私的腐败分子,是士兵悲惨生活的造成者,却利用了士兵的不满情绪,唆使士兵哗变,杀害了严格依法办事的巡抚都御使许铭,这是发人深思的。新即位的明世宗,对甘州兵变予以彻查,对犯罪者依法严惩,显示了整顿吏治的坚定决心,成为河西吏治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明嘉靖初年的甘州兵变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是河西地区长期以来吏治腐败导致的一次重大事变,反映了河西地区吏治的腐败、士兵的艰难处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屯田衰败、府库空虚深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甘肃总兵李隆原本是假公济私的腐败分子,是士兵悲惨生活的造成者,却利用了士兵的不满情绪,唆使士兵哗变,杀害了严格依法办事的巡抚都御使许铭,这是发人深思的。新即位的明世宗,对甘州兵变予以彻查,对犯罪者依法严惩,显示了整顿吏治的坚定决心,成为河西吏治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置时间,在古代史籍中记载不一,各级教科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有的取神爵三年(前59年),有的取神爵二年,《汉书》中又有地节二年(前68年)之说.那么,西域都护究竟建置于何年呢?《汉书·百官公师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汉书·郑吉传》则说:"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上所载,西域都护始建于地节二年,即汉遣郑吉为使者校尉出屯渠犁的时候.使者校尉是汉边郡的屯田校尉.徐天麟在《西汉会要·职官二·屯田校尉》下注说:"《西域传》云:武帝通西域,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者.至宣帝置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莎车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汉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屯田,固然主要为屯田积谷,供应汉驻西域军队及商使;另一方面,因屯田区地近匈奴,而西域诸国与汉之关系也时近时离,尚不稳固,使者校尉一般又兼有军事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农官.而西域都护是西北地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本职为职都尉谏大夫,都护是其加衔),主掌管西域的军政事务及督率屯田  相似文献   

17.
略论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魏屯田是史学界向来关注的一个课题,对它的研究在许多方面均有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关于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似乎还有必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以为在某些地方还存在评价过高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一)认为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是曹操克服群雄、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措施;(二)认为屯田解决了  相似文献   

18.
三国户口考     
关于三国时期的人口,历来论者寥寥。其时魏、昊、蜀汉三方控制的人口不仅有民户,还有兵户、吏户、屯田户等;而屯田户数量之大,不仅关系到三方控制户口的总量,也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研究屯田制者多着眼于制度本身及其作用,几乎无人涉及屯田户的数量;治人口史者虽曾提及屯田户数量问题,但缺乏令人信服的论证。本文对三国时期三方政权实际控制的户口数量进行考察,特别是结合西晋初年的户口变化,考证魏、昊所控制的屯田户数量。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汉族的大患是匈奴,所以每年都要从中原派遣人批戍卒到西北边塞去戍守.转师馈饷,极为劳费。孝文帝时,晁错建议徙民实边,常居田作以备胡。这虽发原于实边一念,但却为后世屯田制度之所由起。汉武帝时桑宏羊请屯田轮台以东,始有屯田之名。其后郑吉以屯田定西域,赵充国、冯奉世、陈汤、甘延寿等以屯田吏士立了边功。于是才正式的成为国家要制。西汉未由于连年饥旱与战乱,人口大减。所以东汉初年不但边疆凋荒,三辅及中原内地也大感土旷  相似文献   

20.
唐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屯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亦可谓中国古代屯田之缩影。唐代盛世之凸现 ,与其大兴屯田且获积极成效密不可分。唐代屯田既有其丰富的成功经验 ,亦有其不容忽视的失误与教训。我国古代屯田集中体现了“时势造英雄 ,英雄造时势”之旨趣 ,屯田兴废受客观历史条件的严格限制 ,而屯田成败又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探究唐代屯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对今日经济建设、以法治国以及开发大西北 ,均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