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向蓓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公民教育、学校文化、杜威研究。  相似文献   

2.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薄俊生 《江苏教育》2012,(Z2):64-68
【我的主张】共享意义人应该生活在意义中。在有意义的生活中,人才会感到充实满足,感到心情舒畅,感到有奔头,才会表现出一种充溢的生活状态,仿佛有用不完的力,使不完的劲,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假如生活没有了意义,人就会感到茫然,感到失落,感到心绪烦躁,因而无所事事,日渐消沉。同样的,在有意义的学校生活中,师生精神勃发,甘愿投入,超乎寻常地能动和创造,学校也因此充满  相似文献   

5.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抓好教育首先要办好学校。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要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孩子"。那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呢?我认为一所好学校应该有境界,有道德,有品位,有质量,有特色。好学校要有境界。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需要有一种境界,应该有思想,有精神,有灵魂。有境界才有学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这就要求学校校长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确定学校校本化的办学思  相似文献   

7.
儿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品格.如果我们希望儿童养成诸如正义、宽容、尊重、关爱、参与、协商这样一些公共德性,就应当营造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广泛参与的联合生活,是理性协商的民主生活,是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8.
杨姗姗 《班主任》2012,(6):46-47
班主任在工作中都希望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但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把孩子交给老师了,希望老师严格要求”,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有的家长因为不认同学校或老师的教育理念,对老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不理不睬甚至唱反调;还有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那样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公民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正是个体与共同体、个体与他人的相互性关系形塑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公民教育是在生活中"做公民"的教育,学校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的"苗床"。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对现实的学校生活进行改造,通过班级交往生活的建立、协商对话的形成、学校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体现公共性制度的建立等来建构一种健全形态的学校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0.
施进军 《教育》2011,(6):31-32
始建于1915年的百年老校深圳市龙岗中心小学,地处八仙岭下、龙岗河畔,近年来因为科技教育成效显著而声名鹊起,已然跻身于现代名校之列,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了解学校发展之后,也欣然为学  相似文献   

11.
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雄  朱正标 《中国德育》2007,2(8):33-39,64
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公共生活教育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基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道德根基要从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其核心是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前提是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主要途径是学校公共生活正常化和学科课程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尊重差异,突出实践方法的指导,培育公共生活的道德、技能与智慧。  相似文献   

12.
儿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品格。如果我们希望儿童养成诸如正义、宽容、尊重、关爱、参与、协商这样一些公共德性,就应当营造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广泛参与的联合生活,是理性协商的民主生活,是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13.
吴昊辰 《教育》2007,(5S):30-31
李成英是洪泽县一所小学的校长。那所小学撤并后,她被分派到东双沟镇中心小学,成为了一名生活老师。她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时,很有感慨地说:“没想到当一名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会这么辛苦!”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的实施必将引起学校教育的全面变革。其中.民主化的学校生活是公民教育得以开展并取得效果的重要前提保证。学校生活在民主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坚持学生权利本位原则、普遍主义原则和程序正义原则。在具体路径选择上,应以学生自治作为当前学校生活民主化建设的重要出路,处理好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体、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看了《人民教育》2011年第15-16期高效阅读专辑,除了我对于在各地区开展态势蓬勃的高效阅读感兴趣外,我对其中所透露出的好学校的信息更感兴趣,我在醉人的高效阅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生活”是教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一对关系。随着教育研究中“生活世界”这一慨念的引入,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分离,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因而,重新认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诠释它与生活的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9.
"学生领导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教育变革的新概念,更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表达。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乡村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有限,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也不尽如人意,这些都影响了乡村学生领导力的发展。而重建学校生活,是培养乡村学生领导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引起乡村班主任们的关注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培养适应民主社会的公民,一直是现代学校教育关心的焦点问题。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培养儿童的民主意识提供一个民主的生活环境。但学校民主生活在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学校民主生活的质量,进而妨碍儿童公民意识的形成。这表明在学校生活中存在着对民主制度或民主生活的曲解。学校民主生活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学会过民主的生活,进而形成民主的意识,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民主社会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