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陇南文县铁楼乡、石鸡堡乡等白马藏族聚居区保存和流传着丰富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的产生、传承和发展与该地区该民族的民间信仰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民间信仰是民间传说产生和传承的心理基础,民间传说在传承和发展中渗透和巩固着民间信仰。在民间传说和民间信仰的互动联系中民俗事象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里三王宫是广西侗族地区一处反映古夜郎化比较完整的,集艺术性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民间建筑。围绕这座宫宇的碑石刻、民间传说及当地群众的信仰习俗等民俗事象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夜朗化现象,而每年举办的庙会活动就是这种化传承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3.
京派作家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 ,文章并不是一般套路上的序 ,而是一篇展示北京市民生活文化的小品文。《胡同文化》中涉及到北京市民生活的许多民俗事象。所谓民俗 ,就是民间生活中相沿成习的东西 ,它是处于中下层地位的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事象指从事民俗活动的具体事情 ,它是民俗的载体。如果我们对民俗事象进行民俗学解读 ,就可以了解它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基于这种观点 ,我们对《胡同文化》中涉及到的主要民俗事象进行解读 ,就可以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笔者认为《胡同…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海省互助农村汉族地区清明节各种民俗活动的考察,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清明节诸种民俗事象所负载的民俗观念,进而通过分析部分民俗事象的发展变迁,认为该地区清明节在保持原有清明节俗基本内容和功能的基础上,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的色彩更趋浓厚。但这种发展变迁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产物,其本身反映的民俗观念和实际发挥的功能并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和里三王宫是广西侗族地区一处反映古夜郎文化比较完整的,集艺术性与民间信仰于一体的民间建筑。围绕这座宫宇的碑文石刻、民间传说及当地群众的信仰习俗等民俗事象已经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夜郎文化现象,而每年举办的庙会活动就是这种文化传承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6.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必须对我国各民族地区民间传承的民俗事象进行深入的全面的调查与研究。我国民俗学起步较晚,至今,在一些方面甚至还是空白。笔者最近对梅山文化区域的信仰民俗事象进行过一些调查,整理后,加上自己的一点陋见,写成拙文,以求教正。 一、图腾崇拜与灵物崇拜 (一)图腾崇拜。图腾崇拜出现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后期。图腾信仰者认为,某动植  相似文献   

7.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语言及心理等,并由此模塑着人们的文化人格。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氛围之中,如同鱼生活在水中一样。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它不可避免地烙印着民俗的痕迹。把握文章中的民俗事象,对实现教学目的,特别是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着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热条件组合形成了我国基本的气候类型,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对我国各种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我国民俗资源多样性的自然地理基础。气象气候因素与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生产民俗、交通民俗、岁时民俗等民俗事象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初、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鲁迅小说 ,大都作为重点讲授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分析 ,揭露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显示文章的主旨。但若通过小说所反映的旧中国浙东一带浓厚的民俗习惯 ,通过民俗的视角切入、分析民俗事项的特征 ,以揭示人物命运的文化根源来感悟学生 ,更符合文学接受的一般规律。一、分析民俗事项的愚昧性 ,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民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 ,“乃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时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 (包括愿望和行为 ) ,”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由于民俗传统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民间体育发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历史的沉淀,具有强烈的民俗性,尤其是原生态的民间体育,更是民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研究黄山市民间体育旅游开发可以满足民众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旅游业的开发,有利于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青海民和“嘛呢经”,是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信仰艺术。同时,它也是有着多元民间信仰形态以及民间音乐艺术形态的、一种具有地方标志性特征的民俗生活文化。嘛呢经在当地乡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教化、调节及维系等功能。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及民俗学角度对此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张紫晨认为,民俗即是"创造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1)它是一定地域与民族最真实、最稳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心理长期积淀的历史创造,也是最具感性的文化显现。民俗一旦形成,就会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对民众的思想、言论、行为和心理产生某种强制性的规范与控制,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长期影  相似文献   

13.
民俗,即民间风俗,它往往体现在当地的劳作生活、节日庆典和歌谣俚语之中。如同鱼生活在水中一样,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俗氛围中,而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它不可避免地烙印着民俗的痕迹。结合并利用当地民俗,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民俗事象及含义精神,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方言与民俗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也都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所以它始终离不开语言。而所指的语言现象本身也是民俗现象则尤其表现在方言上。某一地区操某种方言也即是某一方言范围。它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民俗特点。正因为方言来自文化底层,其民俗文化底蕴既纷繁又丰富,所以在研究民俗学时,不能不涉及它。  相似文献   

15.
《边城》面世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了,关于这部经典作品的解读,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读之作篇目不少。下面,笔者根据教材节选的内容,试着从民俗学角度进行解读,并结合文本中的民俗事象,体会作者叙事的匠心。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教材节选的内容主要涉及节日民俗、民居建筑民俗、民间信仰民俗、民间婚俗、民俗语言及养狗习俗等民俗事象,下面逐一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彝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创造且传承本民族语言及文字,而且传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民俗事象文化,并传承这些传统民俗事象文化中反映和体现的有关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行为,这些自然生态保护理念与儒家的"万物一体学说"和道家的"共生共和学说"如出一辙,且一脉相承。彝族自然生态观认为,世间自然万物发展具有共生共存性和共和互通性的特点,也具有相互制约与影响的关系,并且彝族这些自然生态观指导着人们善待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同时秉承着自然生态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理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赣南"灯彩"、"傩舞"和"采茶"为例,揭示出了赣南民间舞蹈与赣南民俗事象互相渗透、互为影响、结为一体的内在关系.赣南民俗事象为赣南民间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赣南民间舞蹈又成为赣南民俗事象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这对于赣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绵延数百年的满汉矛盾,使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之地位得以恢复和确立,这对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转折点。民国初年的政治动乱并未能从总体上中断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民俗文化志》(县、区卷)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的关系,以体现文化巨变时代的文化自觉意识。当代地方民俗志需要以三点重要认识为前提:一、中国民俗的地方性是民族性与地域性交叉的表现;二、民俗志应该着力记述连续性的民俗传承,也要关注深层的民俗传承;三、结合对地方传统生活方式的把握,将比较容易描述地方民俗的特色,呈现民俗文化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地方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特征。民俗文化的地方传承也就是在历史上被一再建构的地方性象征体系,其中若干重要文化事象具有标志性意义。因此“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成为本志书统一采取的书写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方言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民俗事象,都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一定的生活习俗。在河北石家庄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这些方言俚语一方面反映了婚姻形态的变化,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另一方面,在河北婚姻嫁娶风俗中还有大量因语言崇拜和语言禁忌而产生的民俗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