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清季民初,进化论的风行,使人们的历史观念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历史教育以拯救危亡、开启民智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政策作出了界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促使了国人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进化论的风行使人们的历史观念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历史教育以拯救危亡、开启民智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政策作出了界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虽不至尽善尽美,但它促使了国人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相似文献   

3.
清季民初,随着西学的传播,教育观念和内容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地理教育以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内容、课时分配、教材教法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地理教育虽不至尽善尽美,但它加速了地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清季民初,随着西学的传播,教育观念和内容发生了变革.仿效西人注重地理教育以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已成为时人的共识.此时,政府颁行新学制,对中小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内容、课时分配、教材教法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新旧交替时期,中小学地理教育虽不至尽善尽美,但它加速了地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5.
清季民初,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实现救国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所谓“官员教育”,是指由政府主持的、对“已仕人才”进行的教育。清季官员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学课吏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实践、造就政治通才、以政法课吏。三个阶段各有特征又互相联系。官员教育的内容以西学为主,又随着时局变化而不断调整。教育规模不可谓不大,但存在着操之过急与食而不化的症结,因而对于清政府的衰颓覆亡未能起到补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界对钱穆思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笔者在研究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发展时,注意到了一个以往我们没有发现的现象,那就是身为史学家的钱穆,对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遗产,值得认真汲取。  相似文献   

8.
9.
在经历了从“非纳粹化”阶段到“全面反思纳粹本质”阶段的历史转变之后,联邦德国中小学纳粹历史教育呈现出坚持以基本法价值观为根本导向、广泛吸收跨文化教育思想、反对灌输式教法等特点。战后西德之所以会在中小学历史—政治教育中全面反思纳粹罪行,是与其全社会一直以来对战争罪责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杨天平 《教学研究(河北)》2002,25(4):293-294,371
20世纪初叶,晚清政府废科学,兴学堂,公布教育宗旨,强化国家对教育的管理,统一对各类人才的要求。1912年,民国建立后,于承继这一传统的同时,剔除其封建主义糟粕而代之以资本主义内容,且首美育,从而为此后中央政府运用教育宗旨手段端正教育方向,规制教育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学堂乐歌是近代中国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新音乐形式。以此开展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国近代新音乐教育标志的学堂乐歌教育。在效仿西方音乐文化的实践中,它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相比。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代表的新音乐教育在音乐创作手法与乐器使用、教学机构与科目西化、专业音乐教育家培养等“硬件方面”的发展更具时代性。对清末民初新音乐教育形式——学堂乐歌教育在产生与“硬件方面”创新之处的研究,影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作用等“软件方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清末因满足升学和职业选择的需要而试行的"分科制"。"五四"前后,因认识到"选科制"有利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并受到国外相关教育思想的影响,又因为在实验上取得了局部的成功,所以"选科制"得以正式广泛实施。南京政府成立后,"选科制"因其学分制存在着弊端、分班困难、经费紧张、教材缺乏等原因,而逐步从课程文件和教学实施中退出。目前的选修课程开设,应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西学东渐"诸多影响之中,中国吸纳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成就,改造了中国高等教育,这已是百年前的一个不短周期的教育运动现象.在今日,在国家走向强盛的时刻,我们以自信的心态重新审视这一段中国高等教育演化史的人物和事件,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这有助于提升尚显薄弱的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并使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自清季赵尔丰奉命治边,实施改土归流开始,西康始出现师范教育。赵氏在西康以"兴学"为"收拾边地人心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师范教育。短短几年间,西康师范教育从无到有,蓬勃发展,遍及西康各地。民国始肇,西康师范陷入沉寂,几乎被摧毁殆尽,虽然历时甚短,但其对西康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仍然不容忽视。一方面新式学堂广泛建立,受教育者增加,边民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民族间交流进一步加深,维护了边疆稳定。其历史经验、成效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1840年以后,传统超稳态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此形成了以变求通的历史洪流。清末民初上海曹氏“谯国族会”等一类宗族议会的出现,便是这一历史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时期是我国女子体育活动获得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倡导、知识女性的倡扬和政府的重视下,女子体育活动在学校和民间普遍开展起来,同时还参加了国际性和区域性的体育竞赛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大妇女的思想解放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确立.  相似文献   

17.
女子社团是清末民初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力量。它是由当时先进的女知识群体组建的社团,它的兴起是中国妇女觉醒的标志。先进的女知识分子受到当时经济、政治以及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纷纷组建团体以争取女性解放。因此,女子社团的兴起是各种社会力量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且各地民情不一,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众多而又极具特色的民商事习惯,与国家成文法一起规范着各类民事和商事行为。为因应民商事立法和裁判的需要,近代中国曾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民商事习惯调查运动,取得宏富成果,为制订民商事法律、促进民商事裁判提供了参考依据,成为中国法律近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厚重一笔。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新国民"思潮将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及其影响下的国民性,促进了国民现代意识的觉醒。然而,由于历史客观因素的限制和改造国民性的复杂性、艰巨性和迫切性,清末民初"新国民"的理论难成一体,存在着许多矛盾,学者们过多地强调群体利益,对国民个性的构筑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再加上对人民力量、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的轻视,使"新国民"思潮缺乏冲击力,从而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认识并了解这些局限性对今天"新国民"国民性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