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杂志在1999年第6期刊登了一篇程广民写的《指疵三题》,这篇文中列举了“昨天下午17点”等中央广播、电视台新闻语言的例子,认为这种新闻语言不简洁,是“叠床架屋”,本人有不同看法,认为这种新闻语言不是不简洁,而正是广播、电视语言的独特表现。报刊与广播、电视同是当前的主要新闻媒介传播工具,在“新闻传播”上,它们具有共性,但由于它们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不同,它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报刊能够仔细看,广播、电视则转瞬即逝,难以捕捉;报纸提供的信息,可以反复读、细琢磨,广播、电视则一播而过,保留性差。为了增…  相似文献   

2.
打开收音机或是翻开广播节目报,有时听到或看到“专栏”、“栏目”之类的词句,我觉得不合适.显然,这类词是从报刊移植过来的.尽管广播、报纸都属新闻这一行,有不少行话、术语可以通用,但“专栏”、“栏目”等词,是根据报刊有版面、页数之说,创造的专用术语.它们指的是“报刊按内容划分的版面”,或是报刊上“性质相同  相似文献   

3.
试论“广播体“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淦 《新闻实践》2004,(3):43-45
“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的“文字部份”所展现的语言文体。广义的“广播体”,应包括广播新闻的声音构成、表现形式、文字语言(由记者撰写、播音员播报或记者口述部分)等构成和表现形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可以说,当年的这场讨论,只是对“广播体”狭义范畴,即对广播新闻“文字语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诗人闻一多是新格律诗的创造者,他的新格律诗讲求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所以,他的诗在句式整齐、音节和谐、文字色彩等方面要求极其严格,诗评家批闻一多作诗在选词炼句上的难度,形象地比喻为“戴着镜铐跳舞”.我想把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广播评论语言的选词炼句,尽管有些“言重”,但似乎也还是可以的.何以这样说呢?这是缘于广播语言的特殊性.广播评论与报刊评论相比,在语言的运用上受到许多的限制,譬如,象形文字的语言色彩美无法显现;仿词、双关、谐音、反语、倒装句式等修辞手法难以充分施展;含蓄、婉约、曲笔、讽…  相似文献   

5.
谢国祥 《新闻窗》2011,(4):75-76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特别是车载一族,他们更多依赖广播了解各种信息,对广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广播传媒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没有电视直观,也不像报刊等书面语言可以反复阅读。广播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广播语言是瞬间消失,  相似文献   

6.
西方资产阶级报刊、广播、电视运用的新闻手段主要是新闻与评论。美国早期新闻学者约斯特说:“新闻是报纸的生命,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新闻与评论在资产阶级报刊、广播、电视宣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期的资产阶级报纸上完全是新闻,以后才有了评论(主要是读者来信和评论),再后才有了社论。资产阶级新闻事业对于新闻手段的具体运用、反  相似文献   

7.
广播的语言属于新闻语言,但是,广播语言跟报刊等新闻语言,既有共同点,又有特殊点,也就是说广播新闻语言要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广播的特点所规定的。广播有什么特点呢?这只要把广播跟报刊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就清楚了。广播跟报刊不一样,报刊使用的是看的语言,读者不受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收听广播就不同了,广播是通过无线或有线电波传送播音员的声音,用的是有声语言。收听广播不象看报刊那  相似文献   

8.
发稿要对路     
现在,很多通讯员发稿都是一搞多投,意在“多种多收”。但是,正如商品要适销对路一样,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稿也要供其所需、投其所好、对口投寄。通讯员投稿,一定要注意区别各种媒体的传播特点,不能像窑匠烧砖──一个坯子对千家万户。我总结各种媒体的主要用稿特点是:“报刊要好题,广播要俗语。报刊要文采,广播要明快。报刊要曲折,广播要简洁。”就是说,作为“通用型”的短新闻、小通讯、小故事、小言论,拟制个好标题适应报刊,表达内容时尽量运用通俗化的群众语言,则报刊、电台都可以采用。但给报刊投稿要讲究文采,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有一些通讯员和记者,在广播稿件写作中,受报刊体的影响相当严重,语言书面化,不注意口语化;句子长,用词生僻,不注意广播稿的通俗化;有些还运用文言文,语言华而不实,使播音员播送起来十分别扭,听众又难以听懂,效果很差。这是忘却了广播的基本特点是用有声语言进行宣传报道。广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要以声取胜,做到语言通俗生动,能抓住人心,没有报刊语言文。曾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广播好稿——《田三万分家》(河南台和中牟县广播站采写)的开头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除具备最基本的通话、短信功能外,逐渐被赋予游戏、上网、收发邮件、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传播方式,被人们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与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实用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新闻英语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正日益凸显,有“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之称。新闻英语逐渐被认为是“语言文化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用材料”,成为一扇文化窗口,通往更为广阔的文化境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收听英语广播或阅读英文报刊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多大学的新闻系和外语系都开设了报刊英语之类的选修课,  相似文献   

12.
广播消息是一种以有声语言和其他音响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广播新闻体裁。广播消息和报刊消息一样都要写成文字稿,但由于广播消息与报刊消息所使用的传播工具不同,因而有不同时写作要求。广播新闻是“说”的新闻,因而要尽可能按照“听觉规律”的要求办事,它的最根本的要求是必须适合于听众通过听觉来接受信息的传播特性。导语直入,简明扼要,不绕弯子,不卖关子广播消息的导语在写作上类似报纸消息的标题,既不过于抽象,又不过于具体,而是虚实结合。报纸消息的导语前,一般都有生标题、副标题、引题等。这些标题是读者…  相似文献   

13.
报刊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都是做语言文字工作的,但是在语言的运用上两者却有所不同。报刊编辑、记者采写的文章,供人阅读,诉诸读者的视觉;而广播电视编辑记者采编的稿件,则是通过播音员或主持人的嘴说给人听的。因此,采编广播电视稿从一定意义上说,不是作文,而是“写话”。广播电视宣传运用有声语言面向广大听众和观众讲话,是一种“说”的艺术,它与读报纸和念文章是截然不同的。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和语言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必须练好“写话”的基本功,要用符合人民群众说话习惯的语言方式来采写新闻、编办节目。为听众和观众“…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广播界曾开展过一场激烈的对“广播体”的讨论。主要议题和结论是:广播新闻应摒弃书面化语言,增强“口语化”,即广播新闻应符合人们的“说话”语态、适合受众的“听觉”习惯。“广播体”是指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符合受众收听规律的独特传播形态。“广播体”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广播体”,是指广播新闻中,  相似文献   

15.
广播评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和观点传递的形式,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存在了,但总体上是“口播报刊”。到20世纪80年代。广播评论进行“语体改造”——将报刊上的言论与广播中的谈话方式结合在了一起。此后“广播谈话”逐渐成长发育为广播评论的一种特殊样式。  相似文献   

16.
孙静 《记者摇篮》2004,(7):38-38
必须深入认识广播电视报的政治导向问题。讲政治,这对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来说毫无疑问,而像广播电视报这类非主流报刊要不要讲政治或该怎样讲政治呢?答案必经是肯定的:一定要讲政治,只是方式方法与党报党刊不同而已。广播电视报是一张以广播影视内容为根本特色.以荧屏补充、延伸为“主战场”,以面向大众阅读兴趣为基本方向的文化娱乐报.这个报纸性质定位,就决定了它不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同为新闻评论,它与报刊、广播评论在地位、作用和一部分体裁上相同或相近。但作为电视这种特殊传煤的新闻评论,它是综合运用画面、声音、屏幕文字和论述语言等多种传播手段的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报的特点 1991年3月6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王枫同志在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筹备会上指出:“广播电视报刊不仅仅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延续,还是相对独立的新闻阵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的性质、任务、作用与广播电视一样,虽然效应有所不同,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广播电视报每天都在发挥它的宣传功能,确实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的确,广播电视报是一张专业性  相似文献   

19.
宋嘉扬 《新闻界》2006,(5):131-131
所谓新闻语言,指的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介中,新闻语言都是表述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和载体,因而新闻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本文拟谈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模糊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广播借助于声音向广大听众传播科技知识。声音一听而过,而且没有画面,不见图表,这同影视报刊比较的确是个弱点。但是,声音也有声音的优势。中国有句成语叫“绘声绘色”,形容语言表达的逼真。可见,声音有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力。它可以使躺在纸上的死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的声音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感官。声音还可以表现画面难以表现的意境和事件。做为一个科普广播工作者,不可无视广播工具的弱点,但是更应该看到声音的优势,全面发挥声音的优势。广播中的声音有三种,一是有声语言,二是音乐,三是音响。这就是所谓的“广播三要素”。科普广播应该是科学知识同声音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