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促使学习者公民性的成长与成熟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公民观的历史形态有德性至上论、民众身份论与自我建构论,三者对公民性的基本理解迥异.公民性是潜藏在人的“公民”称谓背后的一般元素与根本特性,德性、群性与智性是它的基本构成.“三维”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性塑造、群性养成与共同体生活智慧培养,做人教育、规则教育与做事教育构成了这一公民教育形态的三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与传统学校教育冲突,"新学校"运动兴起,同时对20-30年代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新学校"运动的教育主旨:教育融于生活,学校与社会同一,有效的教育产生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等观念,蕴涵着丰厚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4.
学校普遍成为有尊严、有特色的“新学.V校”。这里说的“有尊严”是指学校摒弃了功利主义色彩,不再上演招生大战,不再出现有失学校尊严的、名目繁多的招揽学生的“优惠条款”;师生有尊严地享受学校生活!“有特色“是指传承学校文化,真正体现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彰显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局在深化素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新举措,被《中国教师报》提炼为苏州教育“三字经”。我校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结合学校所处的区位劣势和生源欠佳的状况,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开展内化的自主德育工作,全力打造自主智慧课堂,多元化培养人才,做大做强学校科技特色教育,走学校内涵发展之路,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春暖花开,一元复始。在这里跟大家聊聊自己的感想和新一年的"学术·研究"栏目。做了两年多的杂志编辑,我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做杂志是件十分艰辛但又充满快乐的事情。除了看到自己责编的文章印制出来后的极大满足感和成就感以外,在这项具有极强的计划性、规律性甚至可以说按部就班的工作中寻找创新点的挑战对我来说更具魅力和乐趣。眼前确定下一年度选题的工作,就体现  相似文献   

7.
《四川教育》2015,(Z1):18
【编者按】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条指出:"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201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在"活动目的"中指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党的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已成为孔子文化的符号。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孔子文化的传承,二是孔子文化与素质教育结合中的发展。夫子庙小学把传统与现代、把民族文化与时代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构建了小学素质教育的范式,成为传承孔子文化的典型,成为改革实验的范式。夫子庙小学在不断进步。和以往相比,他们对传承孔子文  相似文献   

9.
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初 《教育研究》2004,25(12):80-85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其价值在于实现学校高层次的建设。北京十一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通过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纲要,总结继承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设计未来学校文化建设的蓝图,实施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北京十一学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理念文化建设与具体文化建设,其中,理念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办学精神、学校成员的发展现和高素质标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目标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思想观念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冲击。教师通过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等加强学校公民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蔡文国 《中学教育》2003,(6):42-43,8
一随着教育事业的全面改革与发展 ,素质教育到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而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历了由破到立、由局部到整体的改革历程。今天 ,学校德育成为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 ,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方面。因此对德育的研究也有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教育领域 ,德育研究首先在高校兴起 ,九十年代中后期 ,高校德育研究进入系统化阶段。开始注重对德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概念、范畴、规律等基础理论的研究 ,它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学科建设的深化和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 ,中学的德育研究也随之兴起 ,成为学…  相似文献   

12.
1979至2010年间,我国以“学校公民教育”为题的专题研究论文,从总体情况来看,数量在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不但涉及到我国内地学校公民教育,也涉及到西方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学校公民教育.但相对于公民教育整体研究日趋繁荣的现状而言,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研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研究滞后,研究规模太小,本土研究匮乏,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读者、作者的关注和支持下,"学校·行动"迎来了2009年。在新的一年里,"学校·行动"将展现出新的面貌。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学校·行动"有一个"杏坛巡礼"子栏目,重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为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提供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哲学上有个重要的命题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因为教育共同愿景的群体组合形成了学校,源于共同愿景基础上的教育实践所折射出的良好品质也就自然形成了一般概念上的“学校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构成教育发展的真正内因。  相似文献   

16.
谢铭 《四川教育》2007,(2):22-22
什么是未来的好学校?在现代教育语境下,标准肯定是多元的,因为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类别、就会多一些活力、多一些精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得以创新,在提升教学综合水平同时,也为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渗透提供路径。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探索进行分析,以期为推动我国教学良性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现代转型是一个描述我国学校教育向现代教育变革和跃迁的教育学与社会学范畴;它既表明了我国学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阶段、方式、性质,又指明了具体的目的与任务,甚至基本策略.我国学校教育现代转型,应兼具"现代性"与"中国特色"的双重属性;它涉及历史与未来、落后与先进、本土与外来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  相似文献   

20.
范敏 《中国教师》2008,(9):48-49
<正>所谓"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由美国霍姆斯小组在1986年的报告《明天的教师》中提出的,旨在建立大学与基础教育学校之间伙伴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