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上桑》的主人公是田间路上采桑的妇女罗敷。不少人都从“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这两句诗得出结论:她是一个劳动妇女(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的五十二面的“自学提纲”是这样提的)。我们还是看看这首诗是怎样刻画罗敷这个妇女的外形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陌上桑》这首古诗时,围绕秦罗敷这个艺术形象,在下面几个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①罗敷是不是“劳动妇女?”②如何看待罗敷的服饰和用具?③如何理解罗敷的“夸夫”?就以上几个问题,我谈一点看法。罗敷的服饰用具的确华丽,她还夸耀自己有个当官的丈夫。我们能不能据此就认定她不是劳动妇女,而是“贵族女子”呢?不能。我们对古代诗文中的艺术形象,应作全面、深入、具体、细致的分析;不能抓住一点,就忙作结论。作者一开始就交代“罗敷喜(一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喜”在这里有喜欢、热爱之意;即或解为“善”,亦有善于、擅长之意。两种解法,于表现人物的身分  相似文献   

3.
罗敷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文本中叙述了她的这样一个故事:年轻貌美的罗敷与五花太守在桑中陌上邂逅相遇,面对当权者的无礼调戏,罗敷利用自己的聪慧和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女性尊严。然而,围绕罗敷这一形象,《陌上桑》的传统主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质疑,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罗敷形象身份的认定。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这首诗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坚贞和机智的罗敷形象。全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后两段写罗敷的人格心灵之美。第一段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罗敷怎样美呢?你看,她爱劳动——善蚕桑。她爱生活,采桑的篮子用黑色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羽林郎》都是乐府诗歌。《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是个美丽的采桑女子,名叫罗敷,诗中叙述了她拒绝太守挑诱的故事。《羽林郎》中的女主人公是个美丽的酒家女子,诗中叙述了她勇敢抵制贵家豪奴调笑的事。这两首诗都用夸张、铺陈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个类似的主题:揭露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歌颂、赞扬了古代劳动妇女坚贞的品质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两首诗都爱憎分明,感情强烈。  相似文献   

6.
1994年2月14日《光明日报》李栋臣、赵继学两同志《罗敷是贵妇人》(以下称《贵》文)一文,虽觉有新意,但对其观点实不敢苟同。 《陌上桑》是一首民间叙事诗,为汉相和歌古辞,叙述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作品通过塑造罗敷的形象,表现了劳动妇女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 全诗分三解。 诗歌的第一解,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罗敷的“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相似文献   

7.
《陌上桑》以它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喜剧效果博得了历代人们的喜爱,建国以来一直被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选为教材,专家学者评论颇多,其影响之大远非一般文学作品可比。但是,由于过去极左路线的影响,这首诗的主人公罗敷究竟是什么身份,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至今尚不明确。而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便很难对这首诗作出恰当的评价。因此,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除略管见。《陌上桑》写的是一个喜剧故事:聪敏美丽的罗敷去城南采桑,路遇一个企图诱辱她的太守,经过巧妙周旋,太守终被置于狼狈境地。对于罗敷这个形象,现行的文学史、作品选和一些评论文章都称她“采桑女子”,回避提她的身份。《中国文学史纲  相似文献   

8.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9.
王文献的短篇小说《出租车司机》写了一个温馨的故事,故事在心与心的交流越来越困难的今天让人读后口舌生香,备感温馨——多么善解人意的“出租车司机”呀!通观全文可以发现,这个美丽的故事是由一场误会引出的,直到最后“出租车司机”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时,误会才得以消除,结果却出人意料的圆满。其实,小说对“出租车司机”并非出租车司机的情况设置了多处伏笔,作了多处暗示。  相似文献   

10.
罗敷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女主人公。文本中叙述了她的这样一个故事:年轻貌美的罗敷与五花太守在桑中陌上邂逅相遇,面对当权者的无礼调戏,罗敷利用自己的聪慧和机智,进行了巧妙的反击,维护了自己的女性尊严。  相似文献   

11.
《陌上桑》中罗敷的丈夫果真如罗敷自己所言是个“大夫”“专城居”的大官吗?如果这样认为,就会使这首诗逊色七分,罗敷的形象也就暗然失色了。再说,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身为一个“专城居”的夫人怎么会到城外去采桑呢?再说,她采桑干什么,她能去养蚕吗?旧社会采桑养蚕是农家女的事,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2.
祥林嫂受不了婆婆的虐待,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过着牛马生活。当她被迫改嫁时却进行,“出格”的反抗。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她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是“女子从一而终”的思想支配的,是一种“寡妇主义”。这样说来,祥林嫂的反抗是一种维护封建礼教的行动,并且到了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程度。那么这种“出格”的反抗,不但不值得同情,而且是应该批判的了。诚然,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社会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不影响到劳动人民,封建的伦理道德也不可悲不影响到祥林嫂。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劳动人民身上的影响,这两者应该区别开来,它们不但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谜”的罗敷的内在精神到底是什么?究竟应如何去认识《陌上桑》的思想意义?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力图跳出对罗敷的身份之争,摆脱单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文学的局限性,转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去探索这一问题。这显示了一种新的研究趋向。在这一趋向中,林健同志的《罗敷之谜与两汉文化精神》一文最具代表性。林健同志试图把  相似文献   

14.
石泽镒同志《别开生面的美的赞歌——读“陌上桑”》一文(见《中学语文》1982年第2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但有一些看法,还值得商讨。石文认为:“罗敷善蚕桑”的“桑”,是“植桑”。特意注明,“不是采桑。若解为‘采桑’,则与下句的‘采桑’相重迭了”。其实,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一般是从事采桑养蚕的劳动。如《诗经·七月》中:“春日载阴,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南朝乐府民歌《采桑度》中:“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因此,一般注释:“蚕桑,以名词为动词,指养蚕和采桑”(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言之有据的。再说,先  相似文献   

15.
我与先生     
这篇章有如下两个特色值得欣赏和借鉴:1,巧设伏笔。章的标题为“我与先生”,这“先生”究竟是何许人也,先不点明,而是卖起了关子写起了“先生”的善感和令人称奇的才情,接着写“先生”纯净的人格,用“红楼一梦”暗示了“先生”的身份。  相似文献   

16.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学价值有目共睹,作者在张弛有度、波澜起伏的情节组织中,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文章精巧的结构和伏笔设计同样值得关注。一座小小的山神庙承载了故事发生的空间场域,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处境的变化,彰显了人们对善与恶的思考。山神庙是宗教文化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文化价值,寄寓着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期待,以及不畏强权、敢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小说家艾丽斯·默多克有着鲜明的艺术和道德哲学思想,她常以小说叙事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伦理道德之思。在她的小说《大海,大海》中,默多克通过呈现主人公查尔斯从受困于臆想到逐渐认清事实的道德成长历程,揭示了只有摆脱自我、关注他人,才能踏上一条真正的向“善”之路。  相似文献   

18.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以上是一段著名的侧面虚写罗敷貌美的文字。然而如果用形式逻辑检测一下,便会发现这段描写文字逻辑是混乱的。它表现在对罗敷貌美作出反应的人群的分类标准不统一。“行者”、“耕者”、“锄者”这三者是依据人物的身份划分的,而“少年”则是依据人物年龄标准划分的。而由于标准的依据不一,其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却产生了交叉。这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段逻辑上混乱的文字又确确实实是千古绝唱,一个容貌美丽的女子就在这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了一位很美的采桑女罗敷。对于围绕她所发生的一切,传统的认识诚如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所言:“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按照这种认识来品读《陌上桑》,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黛玉平反     
读《红楼梦》,一般人会觉得黛玉小心眼,说话刻薄,处处多疑。然而我却认为这是对她的误解。黛玉出生破落贵族世家,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奉父命投奔千里之外的外祖母家,这也为她日后忧郁敏感的性格埋下伏笔。进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她去”,这种低人一等的身份和寄人篱下的处境,必然导致黛行玉为拘束、谨小慎微。黛玉宝玉初逢,小说借宝玉之眼刻画了卓尔不群的黛玉,虽是愁容却有妩媚风韵,虽是病体反添娇怯情态。体弱多病独具娇柔“病态美”,更是她性格及悲惨命运的暗示。黛玉是大观园的头号才女,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