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前,某权威调查机构开展了“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发现,85.3%的人认为教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78.1%的公众认为教师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  相似文献   

2.
陈希 《辅导员》2013,(22):13-13
<正>话题探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90964名公众进行了"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85.3%的人认为教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教师不但要承受考试、升学指标的压力,还有来自评级、晋升等多方面的压力。工作压力大了,心理压力无形中也加大了,教师自身的幸福感又何从谈起?那么,怎样做一个享受职业幸福的快乐教师呢?(江苏陈德文)  相似文献   

3.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教师一向被社会公认为最佳形象,享有很高的职业声望。古往今来,教师素有"先生""蜡烛""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美誉。在"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14种主要社会职业中,58%的公众认为教师的声望最高,在2006年公布的第6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我国公众在期望从事的最好的职业选择中,教师的比例最高,为48%。然而,近年来,关于教师的各种负面报道不时见诸各类媒体,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人把中职教育看成是"差生"教育,把中职学生看作是"差生"。譬如,广东现代社会调查与评价研究院曾经联合腾讯教育,对全国9668名公众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发现,84.6%的人认为只有差生才读职校。不仅社会这样认为,职业学校内部一些教师也持这种观点。接受调查的河南郑州一位职校老师就明确表示:"我是职业学校的老师,职业学校确实是差生的集中营。"(羊城晚报,2014-12-29)把中职生看作是"差生"已不是个别和偶然现象。2016年9月,《中国教育报》发表一位中职  相似文献   

5.
阮成武 《中国教师》2008,(19):18-20
<正>2006年,中国科协联合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认为教师的职业声望最高(57.2%),科学家居  相似文献   

6.
要闻     
53.7%公众认为校长是决定学校发展的首要因素近日,《中国青年报》通过对2662名公众的调查发现,45.5%的人认为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只是做了一个称职的校长应该做的,68.1%的人认为中国像叶志平这样的中  相似文献   

7.
成梅 《教育文汇》2008,(3):13-14
尽管近几年来,从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对教师的负面报道与评价,教师群体内部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也呈现出一些差异;但《中国青年报》一项有全国各地1089名读者参与的调查显示,在公众眼中,教师的形象仍然是积极正面的——91.5%的参与者认为,教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  相似文献   

8.
成梅  民声 《云南教育》2007,(B09):25-26
“我们在希望最优秀的人来当老师的时候,也应该提供他们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 第23个教师节转眼到了。尽管近几年来,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对于教师的负面评价,教师群体内部的差异也逐渐增大。《中国青年报》一项有全国各地1089名读者参与的调查显示,在公众眼中,教师的形象仍然是积极正面的——91.5%的参与者认为,教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职业。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教师一向被社会公认为最佳形象,享有很高的职业声望。古往今来,教师素有“先生”“蜡烛”“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美誉。在“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14种主要社会职业中,58%的公众认为教师的声望最高。在2006年公布的第6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我国公众在期望从事的最好的职业选择中。教师的比例最高,为48%。然而,近年来,关于教师的各种负面报道不时见诸各类媒体,教师形象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如何重塑教师形象,教师形象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为此.我们邀请了部分校长、教师以及理论工作者来发表看法,以期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找到更为适宜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教育部长张志贤在2000年国家教育学院教师授职仪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每个职业都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系列价值观和职业实施标准,这些价值观和标准或者是职业成员自己制定的,或者是由所服务的公众的需要决定的。要成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者,你必须具备该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并格守职业价值观与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教师还是辛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点调查公司日前公布的一项有关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作用有很明确的认识,但有将近一半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选择中小学教师作为职业。这一结果来自该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1个城市进行的随机抽样入户访问的调查。该调查成功访问了4575名18岁以上市民。 调查还发现,有92%的人认为中小学教师地位在过去5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认为有很大提高的则刚过半数(52%)。 有关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声望在列出的18种职业中处于居中偏下的位置。若直接按…  相似文献   

12.
文摘     
北京人最看好哪种职业在“北京市公众科学素养状况调查”问卷中共给出了10种职业,让被调查者从中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一个至三个职业。结果,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科技人员(57.8%)、医生(51.5%)、律师(37.1%),排在四至十位的分别是大学教师(35.5%)、公务员(24.0%)、中小学教师(22.5%)新闻记者和编辑(21.6%)、会计师(13.1%)、企业管理人(12.9%)、文体工作者(8.9%)。今年声誉排在前三位的职业比1997年调查时均有了较大提高。认为科技人员的声望最高的比例从1…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普研究所公布一项调查结果,我国公众在希望子女所从事的职业调查中,教师成为期望值最高的职业,医生居第二位,科学家居第三位。此次调查对象为中国内地18至69岁的成年公民,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回收有效样本8570份。公众认为教师职业声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教育部长张志贤在2000年国家教育学院教师授职仪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每个职业都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系列价值观和职业实施标准,这些价值观和标准或者是职业成员自己制定的,或者是由所服务的公众的需要决定的.要成为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职业者,你必须具备该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并格守职业价值观与标准."[1]  相似文献   

15.
在几乎所有有关未来职业变化的预测中,预测者们均认为教师是个不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消失的职业.即便一些认为教师的大部分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预测者,也认为必然存在一部分只有作为人的教师才能从事的工作,这部分工作是"教育"的精髓,即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的本质属性.换个角度说,教师工作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属于"教书匠"部分(教给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被替代的属于"育人者"部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之所以不会消失,正是因为"育人"的工作只有人而非机器可以从事.  相似文献   

16.
《成人高等教育》2007,(2):63-63
据报道,3000多位职场人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半数以上职场人想当教师。在对职场人的调查中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工作,职场人会不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呢?结果显示57.7%的职场人都愿意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超过半数以上,可见绝大多数职场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与尊重。  相似文献   

17.
在几乎所有有关未来职业变化的预测中,预测者们均认为教师是个不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消失的职业.即便一些认为教师的大部分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预测者,也认为必然存在一部分只有作为人的教师才能从事的工作,这部分工作是"教育"的精髓,即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的本质属性.换个角度说,教师工作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属于"教书匠"部分(教给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被替代的属于"育人者"部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之所以不会消失,正是因为"育人"的工作只有人而非机器可以从事.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十五个教师节前期,全国很多地方都做了关于"教师幸福感"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让人担优,各地普遍仅不到20%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高.教师缺乏职业幸福感会产生怎样的严重后果?是什么造成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消退或缺失?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本文想就此与同仁作一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增强职业幸福感有一点点作用,让教育回归正道:用幸福培养幸福.  相似文献   

19.
张杨 《教育评论》2013,(1):33-35
知识分子论者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群体,更是一个精神群体。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应超越自身专业的桎梏,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思考一些普遍问题。然而,当前这个"精神群体"却存在着社会良知缺失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教师的社会良知问题:关怀意识、批判意识、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塑造未来公众。  相似文献   

20.
2008,教师的职业担当与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教师备受关注。200年11月中国科协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排在各种职业声望之首,公众最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