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看了今年《新闻战线》第5期毛志远同志写的《“告记者”两面观》一文,本人感慨颇深。故也想就个人体会谈谈对“告记者”的一点浅见。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先后在所在新闻单位主持近10年的财贸报道。财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服务业、工商管理、物价等。因同市场和人民生活打交道,牵涉舆论监督的领域比较广,搞的批评报道也就多些。近10年来,经我参与和直接主持的批评报道达百余起,其中重大的、比较有影响的报道有几十起。纵观这些报道,总的来说,还是正确地在报纸上开展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2.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  相似文献   

3.
今年《新闻战线》第1期发表袁建达的文章《“告记者”引出的反思》。读后想谈点不同看法。袁文首句说:“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这一论点(实际是袁文的主旨)有失偏颇。通篇文章给人一种印象:记者不能告,记者怕人告。笔者大小也是个记者,曾多次写过批评报道,被人家按住穿“玻璃小鞋”,险些上法庭。但我却从来不怕告,没有人把我怎么样,因为我写的批评报道事实是准确的,被批评者可以从其它方面给我“捅刀子”,但他们却不敢拿着报纸对簿公堂。对“告记者”应有全面的认识。其一、告记者是历史的进步。以前,即使有了失实报道,被批评者也不敢去告记者。现在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公民的被批评者在受到损害时,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利,那么,告记者是正当  相似文献   

4.
也谈记者     
  相似文献   

5.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  相似文献   

6.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7.
也谈记者的“新闻发现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新闻竞争愈演愈烈,而新闻竞争说到底其实就是新闻发现的竞争。“新闻发现力”如今已成为对一个新闻记者能力如何评价的重要标尺之一。作为一名记者,一旦长时间写不出作品,或者即使写出了作品,但写不出精品,那人们在评说时,可能就会认为是在“新闻发现力”上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8.
读罢《想起了旅行记者》(见今年第六期《新闻战线》)一文,笔者颇有同感;然而又觉得意犹未尽。据笔者所知:人大新闻系为开拓育才之路,特丛奇紧的经费中拨出一笔专款,来资助两位研究生沿着当年范长江走过的道路,进行新中国的“西北行”。也堪称“创举”。笔者还了解到:此举得到不少新闻单位的赞赏,有的报纸还保证:给那两个研究生以“特约通讯员”证件,象当年的《大公报》对  相似文献   

9.
李亚林 《新闻前哨》2002,(11):23-23
“戏路子”,原意是指京剧演员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如旦角,主攻青衣者,也应旁及花旦、刀马;学梅派的,对程派、荀派等也应涉及。这里说的记者的“戏路子”要宽,是指他所涉及的“领域”要广:从知识来说,除其本身的专业外,还应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1998年我曾与新加坡电视台的记者在一起探讨过有关新闻方面的话题,他说:“做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条件是:一、物理学家;二、运动员;三、导演;四、美术家;五、有学识的人。”本人深有同感。从新闻业务来讲,既要能写作,又要能摄影,在电…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的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复杂。怎样引导新闻工作者正确认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树立正确的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知识》第7期有两篇主旨相同的文章,一篇题为《谈谈提高新闻工作的素质》,另一篇题为《编辑、记者的知识结构》,读后感到意犹未尽,不揣冒昧,谈点门外汉的看法。作为报刊的编辑、记者,同其他行业一  相似文献   

12.
读了张建鼎同志《企业家何以怕见记者》(本刊1988年11期)一文,颇有同感。除张文讲的某些先进企业家怕见记者外,我还听说一些工厂企业单位害怕记者。1987年10月中旬,在江苏宁镇扬地区第三次新闻改革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谈到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时,对当前少数记者形象欠佳的问题,议论颇多。南京日报原总编辑罗小平说,  相似文献   

13.
惠永春 《记者摇篮》2006,(11):39-40
新闻,最关键的就是一个“新”字,这是新闻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是新闻赖以发展状大的惟一基础,难怪同行人都说:新闻姓“新”。那么,作为一名记者,不也应该姓“新”么!为了“新”,记者们跑得更勤了,乘坐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使用最先进的传播技术,争分夺秒,一比高低。报道形式上有了现场报道、连续报道、跟踪报道、深度报道、重点报道……表现方法上,大量借鉴其它文字尤其是文学的表现手段,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原则下,有散文表现法、小说描写法、戏剧对话法……在叙述方式上,不仅限于第三人称,也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不过,也有不少人不能冲破旧习…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时看了六小龄童主演的《西游记》,后来每天晚上又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西游记》。每看一遍,我都为孙行者的品行、武艺感到骄傲。特别是他那双“火眼金睛”,透过层层迷雾,总能识破各种妖魔的伪装。一金箍棒下去,就能让魑魅魍魉立即现出原形。比如那个化装成送饭的美丽少女、又化装成寻找少女的老太婆、后来又化装成喊冤的老头子的白骨精,虽然能蒙蔽唐僧、猪八戒等,但是它瞒不过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愈来愈多的告记者现象,在新闻界引起震动、困惑、忧虑。总编和记者面对这种打官司的新情况,感到难以招架。有的报纸总编叹息:一个月里报社就收到4张法院传票,我现在得把三分之一的精力用在打官司上。有的记者也感到:写一篇批评稿,比写十篇其他稿件费事得多,给领导和自己都添了麻烦,还是少写或不写为好。这些思想反映了新闻界在告记者“热”这种现象面前的一种复杂心态,说穿了也是一种畏难情绪。这种情绪在新闻界正在无形地产生着一种消极作用,抑制了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我认为,产生这种畏难情绪根本在于我们只从消极的一面去认识告记者“热”这一现象,而没有透过这一现象捕捉它的本质所在。首先,我们应正视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这样才能用清醒的头脑去观察,分析、认识告记者“热”现象,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舆论  相似文献   

16.
对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说,参加全国两会无疑是一次"赶考"。议案、提案的水准,衡量着他们履行职责水准的高低。两会也是新闻单位的年度盛会:如何报道好两会,做到真实、全面、客观,把两会的精华传播  相似文献   

17.
18.
说到听话,有人也许会说,这个没有人不会的.说到记者听话,成天在外采访,听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似乎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要说对记者会不会听话还有什么疑问的话,似乎非但对记者耳朵的基本功用有所忽视,而且也太小瞧了记者.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9.
《新闻通讯》第一期上有篇《且说记者受“冷遇”;的文章,概括了三种受“冷遇”的情况:采访对象心情不好,不愿记者打扰; 采访对象正在紧张工作;采访对象处境不好。因此,要求记者相应地忍耐、迂回、相助。这是言之有理的。但我以为言犹未尽,现在来讲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有家企业的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找着他采访,那位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这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使记者颇感尴尬。我敢说,这件事儿并不是个别现象。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眼皮底下的单位却熟视无睹,从不光顾,有的甚至连周围有哪些单位都搞不清,自然这些单位所发生的新闻也就与报纸无缘了。这种现象反映出一个问题,即记者如何发掘新闻。这已是老话題了,至今并没有很好解决。比如,许多记者总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