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交媒体为个体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新型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网络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中几类典型伦理问题的基础上,从技术异化、社会心态等层面探讨了个体在社交媒体传播中出现伦理问题的机理.治理社交媒体伦理问题需要根植于中国传统伦理并创造性地转换和发展,并摆脱单一运动式治理逻辑,以底线伦理共识为基础培育绿色伦理,促进社交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大数据时代的初级阶段,大数据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而这些伦理问题已日益严重.愈来愈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卷入与大数据背后那股"操纵力量"博弈的洪流,人们的"数据权益"、自由发展等,令人担忧.本文从分析大数据伦理困境背后的生成机制入手,提出重构伦理观,实现网络治理转向,以真正形成一个和谐共存的网络新秩序.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新的伦理学体系,这是一种构建在传统的伦理学基础上并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所创新的网络信息伦理学体系。网络信息伦理在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网络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网络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从网络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网络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从网络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网络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智王晴 《大观周刊》2011,(2):112-112,97
网络时代的到来,创造了一个新的便捷生活方式,人们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世界中体验自我,沟通世界。但不可避免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在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信息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的问题。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良性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络伦理的构建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衡中青  张红 《图书馆论坛》2005,25(4):29-30,90
讨论了网络社会伦理失范的表现及根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天下和谐的科学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四个方面来构建网络社会伦理规范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伦理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社会进入到网络社会这个阶段后,网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传统档案服务方式的一系列深刻变革,也给档案服务社会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这一时代背景,相关档案服务社会化伦理优势、档案服务社会化伦理问题及档案服务社会化伦理方向等一系列问题便被赋予了广阔的研究价值与与深远的探究意义。  相似文献   

7.
蒋伟伟 《图书馆》2006,(1):44-46
指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对人类提出了在现实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本文从网络技术的角度阐述了其所引发的当今互联网的伦理困境,其中包括自动内容控制技术、加密技术、元标签和链接技术以及Cookie技术。并给出了网络伦理的构建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我国伦理观念主要依靠"外在建构"的模式传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伦理的自我建构诉求日渐明显,与传统模式形成"一元—多元"的对立困境。在当今社会,只有通过"承认"各个伦理主体相对完整性,保持两种模式之间的微弱张力,才能在传播层面将二者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刘雯雯 《东南传播》2016,(5):114-115
以微信、微博、博客等平台为依托的"自媒体时代"悄然到来,其发展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滋生了诸如失真性信息大量传播、网络侵权问题激增、社群聚合引发极端行为等伦理失范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信息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的缺位、用户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以及消费主义思想对伦理的侵蚀,为此完善相关法制建设、社会各界强化舆论监督、用户自身提高素质修养显得至关重要。对自媒体传播中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并对其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为建立和谐清朗的自媒体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群体的伦理不可能与个体的伦理彻底分开,政治的伦理总是要与自我反省的伦理发生或隐或现的联系,对自我的探索和关切也必然会影响到对政治的理解,福柯在80年代初的转向正好说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7):37-47
媒体记忆居于社会记忆研究的中心地位,同时,其在记忆实践中又存在记忆失真、媒体失忆及记忆失序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关注媒体记忆伦理的现实与理论要求。对媒体记忆伦理规范的考察须将媒体伦理与记忆伦理相关联,由此所提出的媒体记忆伦理的主要规范是真实、责任和信任。媒体记忆伦理的实现,则要从意识自觉的实现与技术路径的实现之双重维度,通过培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记忆自觉意识、历史自觉意识和时间自觉意识,通过记忆的分工、记忆权威的建构,以及记忆实践的影响规避等来达成。  相似文献   

12.
赵洁 《青年记者》2007,(6):72-73
道德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考察新闻伦理关系,就不能离开社会交往的实践。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正是这样,它是在人类迈人信息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的一种,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时,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新闻伦理问题。简单地说网络新闻伦理就是信息的传播与受传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进行社会交往与传播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是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传播中,依靠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进行的一种自我约束,是出于自律的要求而规定的成或不成的规范,它同样要求新闻传播处理好新闻与事实、传播与受众、新闻传播与社会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基于网络而构建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网络传播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趋势,因而也带来了一些新闻伦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社交化阅读不只是技术延伸的结果,本身隐喻着新的阅读文化和生活方式.与传统的私人性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是一种新的公共交往实践,是基于阅读私人性经验开放衍生的陌生性体验,现已成为重构公共性的重要资源与基础.这种公共交往的核心是意义共享过程,是逾越私人和公共边界的新交往模式.面对这种变化带来的新交往伦理的现实与需求,如何在关系互联的社交化阅读中实现多元自我的调适,则成为该伦理需求研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前景日渐广阔,网络信息化的影响,使新闻评论影响着个人行为导向及社会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新闻评论员的评论动机和方向越来越呈现多元化生态,伦理问题在新闻评论中显现,其在评论中承担着怎样的伦理责任?这是当前新闻评论人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新闻评论过程中存在的伦理责任及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媒体影像传播存在的社会伦理问题日益严重:淫色暴力影像的泛滥、影像造假煽情之风的流行、影像歧视与影像偷拍的普及,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本文从新媒体影像传播中伦理抉择模式与本土化伦理原则的构建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新媒体影像传播的社会伦理问题.本文认为:道德价值推导模式是解决新媒体影像传播伦理冲突的有效方法;合理的本土化伦理原则是解决新媒体影像传播社会伦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孙莹 《今传媒》2012,(8):53-54
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网络传播以"润物细无声"般的方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在带给人们高效便捷的同时,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伦理道德问题。本文试从网络自身、社会环境、网民自身等方面找寻产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信息生态视角下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岩  马捷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4):56-66
[目的/意义]社会网络伦理作为社会网络信息活动中产生的新型伦理,其规约模型的构建较为清晰地描述如何规约信息人、信息技术、社会网络环境,从而为处理社会网络伦理缺失行为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明确网络伦理的主体关系和研究范畴,基于信息生态的构成要素,阐释社会网络伦理的概念内涵。在对社会网络伦理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网络伦理缺失行为的主体根源即信息人的责任意识,以责任伦理为理论切入点,构建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以“魏则西事件”为例,阐释社会网络伦理规约模型与该事件监管思想的契合度,最后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结果/结论]建构社会网络伦理规约的理论框架,提出基于社会协同的网络伦理规约实施策略,对于引导和规范网络信息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梁修德 《图书馆》2011,(4):39-41
信息技术是信息伦理生成与演进的内在的历史逻辑。文章探讨了信息伦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伦理诞生为肇始,经历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融合为基础的网络伦理充分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全面社会化和社会全面信息化,通过对计算机伦理和网络伦理"扬弃",最终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9.
张秀 《当代传播》2020,(2):82-84
人脸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网络公领域与私领域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个体权益的法律保护备受挑战,智能技术的伦理问题不断凸显。媒介伦理中的伤害最小化原则强调,人脸识别技术应该在个人信息、个体权利和个人自由等方面实现对个体权益的伤害最小化。只有将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对个人隐私权、财产权和自由权的侵害降到最低,才能更好地发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金龙 《出版广角》2015,(10):63-65
文章结合学术期刊编校工作,分析了"责任心"和"岗位职责"的概念,以及当前西方责任伦理对编辑行业伦理建设的启发.笔者认为西方责任伦理既可兼顾以往的责任概念,也可弥补当前编辑行业伦理研究中对"自我责任""自我权利""自我需要"相对忽略的不足.所以,编辑行业伦理建设,应适当注重编辑个人的权利和需要,通过一些具体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实现编辑行业伦理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