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吕晓赞  王晖  周萍 《科研管理》2019,40(4):1-13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工具对比分析了2009-2016年中美大数据研究论文的跨学科性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性(Rao-Stirling Index)测度、核心学科分布以及跨学科性与引用影响的关系,并应用VOSviewer将两国的学科分布进行了可视化呈现。结果显示,尽管中美两国论文的跨学科性都在逐年增强,研究期间美国论文的跨学科性始终高于中国。美国的大数据研究参考的学科数量更多,且学科分布更均衡,涉及的主要学科包括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与健康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国的大数据研究涉及学科较少,主要集中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论文涉及的学科数量与被引百分位显著相关,美国论文的跨学科性与引用影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中国论文的这种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跨学科研究能从知识和组织上摆脱单一学科桎梏,创造性地解决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复杂问题。然而,目前情报学中对于跨学科性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度量指标方面,鲜有研究从概念和理论层面进行归纳、梳理和阐释。文章从范式的角度理解跨学科性的内涵,以期在理论上弥补现有跨学科性研究的不足。[方法/过程]先对范式的概念进行梳理,从分化、同化和消融三个角度理解范式转变的过程,并归纳梳理范式的特性。随后,定义跨学科性的概念与内涵,并从知识重组与创新、学科建构与解构的视角理解跨学科性与范式之间的联系。[结果/结论]从知识重组与创新的视角看,跨学科研究是范式同化、范式分化和元范式等概念的重要体现;从学科建构与解构的视角看,支撑跨学科研究的机制即是对原有学科范式进行“破旧立新”。情报“道”未变,“术”“典”有专攻,范式宜入境,事业常为新。  相似文献   

3.
熊文靓  付慧真 《情报科学》2021,39(11):117-126
【目的/意义】跨学科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以跨学科研究特征为主的跨学科性研究探索,不仅为厘 清跨学科研究主题提供重要线索,而且为跨学科研究管理和评价提供依据。【方法/过程】以跨学科性研究为研究对 象,借助Coherence Score与LDA相结合主题挖掘模型识别跨学科性研究的主要主题,并通过文献计量法从宏观和 微观层次探索跨学科性研究演化特征。【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对跨学科研究的跨学科性评估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跨学科研究不仅来源于社会科学、生态学等学科跨界探索的内在驱动,也源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脆弱性等复杂问 题的外在驱动;跨学科研究评价指标与方法复杂综合,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发展趋势;多种形式的跨 学科教育与科研合作是促进跨学科研究落实的根本。【创新/局限】多维剖析跨学科性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为 国家科技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知识生产模式快速转型的背景下,跨学科研究作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传统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内在要求,在知识生产领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基于单一学科和跨学科结构的科研模式之间存在多个层面的张力,给跨学科研究的长足发展带来诸多挑战。这一现象源于基于单一学科和跨学科结构的知识生产模式之间相互依存却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即“跨学科悖论”。剖析这一矛盾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动力机制,理解其发展困境的呈现形态与内在成因,对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悖论”的管理学定义出发,对“跨学科悖论”的概念进行界定;从科学知识生产体系功能的视角,对“跨学科悖论”的成因进行分析;根据“制度性—认知性—主体性—组织性”的四维分析框架,对“跨学科悖论”的多层次内涵进行分析;以跨学科研究不同阶段的实践挑战为线索,分析“跨学科悖论”带来的影响。最后,面向不同维度的“跨学科悖论”,从制度设计、认知要素整合、多元主体参与、组织结构创新等维度,提供“跨学科悖论”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跨学科研究是科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情境,探讨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对提升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203份问卷样本的回归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层面的支持未显著影响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的提升,健全的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合理的跨学科组织及其与产业界的联系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有着显著、非常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影响;跨学科研究评价机制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大,次之是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跨学科组织与产业界的联系,而跨学科组织对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提升的影响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研究是知识、智慧和技能高度集中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就目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状况来看,还只是止于跨学科研究表象和经验的层面,更没有从跨学科的角度上就如何提高我国科研创新能力而展开实质性的探讨和研究。本文在对跨学科研究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的关系,其目的在于给科研创新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一些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索中华民族起源作为跨学部、跨学科、跨世纪的研究项目,一些重大的生物学理论问题将在这里会聚和交锋。文章就该项目的意义和涉及的理论问题,作了观点性的叙述。  相似文献   

8.
归化与异化是一组相对的翻译策略,不仅涉及语言层面,更深入于文化层面.翻译富含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时,应当合理应用这两种策略,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动力和阻力,然后讨论国内外大学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时的若干组织策略,如设立学校层面的跨学科办公室、采取矩阵式的组织结构、采取处延式发展策略。笔者建议,各方要允许"小"科学的存在,大学要努力创造促进学者交流的物质条件,以及优先发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项目。  相似文献   

10.
以国际汽车标准文献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体例层面详细探讨了国际汽车标准文献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根据翻译学家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和观点,结合国际汽车标准文献的语言特点,提出在翻译中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对等原则,灵活采用分译法、合译法等翻译策略,不拘泥于形式对应,来达到翻译的效果对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跨学科输入知识是指其他学科(跨学科)的知识被目标学科多次引用,并逐渐成为目标学科的研究内容,刺激知识创新与生长,进而促进学科发展。因此,识别跨学科输入知识,测量其对目标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有利于分析学科进步的跨学科来源及作用力大小,有利于把握学科创新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方法/过程】基于跨学科引用,从跨学科输入知识在目标学科的研究热度、研究广度、研究深度3个方面,构建跨学科输入知识对目标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模型,测度影响力程度。并以图书情报学跨学科程度较高的6种期刊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通过影响力模型,测量跨学科输入知识对图书情报学的影响力大小,并根据趋势分析法将跨学科知识的影响力趋势分为上升型、稳定型和下降型。【创新/局限】本文构建跨学科知识对学科发展的影响力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后续将进一步分析跨学科知识对目标学科的作用点,识别跨学科知识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比分析了2003-2017年间中国、美国、日本国际论文的跨学科特点和发展态势,研究内容包括跨学科论文产出特征、学科多样性、学科融合网络特征和主要学科融合组合。结果显示,我国跨学科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日本;与美国和日本不同的是,跨学科论文中跨学部论文的比例中国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中、美、日都以两个学科融合为主,尽管两个以上学科融合的比例中国高于美国和日本,但学科融合网络特征显示,中国学科融合网络的连通性、凝聚性和平均度数都要低于美国和日本。中、美、日主要的学科融合组合存在差异,工程学部在我国跨学科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交叉学科研究中微观知识点运动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学科分类体系逐层解析,在三级学科下分解出课程群、课程和知识点;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从宏观到微观,根据交叉学科研究的思维过程顺序,提出了关联主义知识扩充、认知结构的激活和扩散、图表搜索、联结分布、抽象表征等思维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4.
于天琪  郭庆 《现代情报》2012,32(2):139-142,146
近年来,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学科建设研究的重要方法。本文从跨学科研究与学科建设研究的概念、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跨学科研究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指出:跨学科研究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并且深刻的认识到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使之得到尽快的解决。同时,可为学科建设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拓展学科建设的新领域。理论和实践证明:将跨学科研究运用到学科建设中对学科建设体系的完整具有推进作用,还能促进学科建设研究深化和系统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孙曙光  肖晞 《情报科学》2022,40(10):60-66
【目的/意义】人才培养是交叉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针对目前对国家安全学人才培养系统性研究不足的问 题,以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为切入点,聚焦国家安全学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以期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思 路。【方法/过程】坚持理论体系探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从三个维度提出国家安全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其具有 的鲜明学科特征;对吉林大学国家安全学学科的方向凝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队伍构建等实践方面进行了有益 探索。【结果/结论】探讨了国家安全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路径,提出在坚持学科育人导向的逻辑前提下,加快推 进学科的“再学科化”,树立交叉融合育人理念,深化课程结构性变革;优化交叉学科组织形式,营造交叉学科人才 培养氛围。【创新/局限】以探讨学科形成机理为基础,提出国家安全学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举措。研究对象的比较与 借鉴、国际视角相对缺失。  相似文献   

16.
基于跨学科的新型大学学术组织模式构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炜  邹晓东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02,20(4):362-366
本文从学科和跨学科角度出发 ,通过考察学科、跨学科与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关系 ,并结合组织结构理论 ,构建出基于跨学科的新型大学学术组织模式 ,并对跨学科大学的自组织运行机制进行了理论和现实条件分析 ,以期实现跨学科大学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学科会聚是大规模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对知识生产和科研组织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哈佛大学威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使用文献计量、网络分析等方法,从知识角度对学科会聚的知识结构与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底层知识单元的共同、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系为重要基础,学科会聚呈现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工程科学学科群知识结构特征;学科会聚是从邻近知识领域逐渐扩展至遥远知识领域渐进过程,且学科群间的协同共进程度逐步增强。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学科发展、有重点地开展基础研究等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化学学科均衡、协调发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前者仅仅指"化学各学科、各专业"内部之间的均衡布局与协调发展;后者是指以学科均衡布局为核心,在人才队伍、地域分布、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影响等各方面的综合均衡。现阶段我国化学学科现状表现出学科总体均衡、协调,交叉性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开滨 《现代情报》2017,37(12):144-153
本文采用学科交叉指数及科学叠加图可视化技术对我国CSSCI数据库中4种情报学的核心期刊2006-2015年刊载的13 098篇文献进行分析,用以揭示我国情报学学科交叉性的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被引学科的频率分布符合幂律分布,10年间我国情报学与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被引学科的数量变化不大,而国内外自然科学领域的被引学科数量增长较为明显;国内外被引学科主要集中在与图情学相邻近的几个核心学科中,且国内外学科交叉性呈现出了相反的变化趋势,但总体变化并不明显;具体来看,国内的图情学、新闻与传播学等学科以及国外的图情学、计算机科学—交叉应用、跨学科等学科等具有学科交叉性背景的学科的比例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Literature show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s an essential driver for innovation. Ideas that are used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is research are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because they combine aspect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ideas at an early stage enables the start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us, it enables advances to be made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We propose a new methodology that combines semantic clus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to estima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ideas from a set of given ideas. The set is created automatically by use of an existing idea mining approach. Ideas from this set are semantically clustered to obtain concepts that are latent in the dat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concept and each discipline pair from a set of given disciplines i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degree of relationship, concepts are used to represent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spanned by the two disciplines. The ideas standing behind these concepts are identified as interdisciplinary ideas. As a result,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enables an estim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given ideas. The results might be helpful for researchers as well as for decision makers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