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谱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德宏干崖土司的家谱碑及十三代两大世系墓碑所载状况等分析可知:干崖土司祖籍乃南京应天府上元人氏,其世系家族姓氏实为"刀郗"。干崖土司司署因天灾人祸,曾多次迁址。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大部分苗民处在中央政府任命的土司统治或流官管辖之中,纳入中央王朝户籍,服从国家租赋徭役的,这一部分苗民叫"熟苗"。那些化外之苗民,则被称为"生苗"。"苗疆"就是"生苗"聚居的地方。"生苗"所据苗疆,大致包括今湘西、黔东北的腊尔山脉一带和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而尤以腊尔山苗民"凶悍难驯",因此,以腊尔山为主的"苗疆",就成了明、清军事"征剿"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感恩寺为明嘉靖时期由西北蒙古族鲁氏土司建修的一座汉风结构式藏传佛教寺院,寺内现存一通刻碑,详细记述了当时修建感恩寺的各项事宜。对碑文进行考释,兼及论述碑文所涉关于鲁氏修建感恩寺的缘由、鲁氏家族的汉化和宗教信仰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修筑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永泰城,是明朝后期发动了松山战役,清除了蒙古鞑靼在甘肃兰州、洮州一带的势力之后,规划建设的军事防卫城堡,城堡与周围边墙、墩台、烽燧共同构成一道坚固防线,阻止了蒙古鞑靼部在青海和河套地区的贯通,给其造成了较大震慑。城堡修筑为龟形,既实现了与当地地形地势的完美结合,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军事思想,起到了军事防御、保境安民和促进生产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陇南书院是道立书院,由巩秦阶道兵备道董文涣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创建。光绪三十年书院废止,改设学堂。陇南书院以治经与治事并举的实学为宗旨,加上有"陇南文宗"之称的秦州鸿儒任其昌主持,使之成为甘肃著名学府,对以秦州为中心的陇东南地区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以书院为导源形成了不少地方名校;二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三是倡导了一种经世致用的学风。  相似文献   

6.
主要探讨儒家关于修身与治国二者关系的思想内容的历史演变及其特色,认为先秦儒家就已出现身国共治思想,但并未寻找本体依据。两汉以天为外在依据以修身治国,唐朝儒生开始尝试从心性论的角度探讨身国共治,宋明理学把外在之理寓于性之中来谈身国共治,明朝心学达到身国共治思想的最高形态:即身即国,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体现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逐渐本体化,并最终达到即本体即工夫境界的历史特征。此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元代设置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及元末元朝对金齿地区控制减弱,明初麓川思氏崛起对明初永昌地区局势的影响,以及明朝为加强永昌地区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讨论1390年之前明朝在永昌地区的设置与管理;认为明朝控制永昌初期面临着元代析麓川失败而导致的麓川崛起的威胁;为了应对麓川的威胁,明朝不仅采取了与麓川直接相关的军事行动,对土酋进行羁縻控制,还从加强自身建设方面努力,包括设永昌府、设金齿卫所、移民充军、任用重臣、加强军民管理等措施;这些措施对保障明朝初期滇西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代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加强中央王朝的控制。但在澜沧江以外的地区,包括今西双版纳地区,却仍然以土司制对其进行管理。在今象明乡,西双版纳唯一的彝族乡,清代设置了倚邦土司,通过土司管理彝族等边疆各民族,实现了国家权力在边疆的延伸。  相似文献   

9.
土司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一种特殊的制度。本文在探讨土司制度的形成、演变和消亡的同时,着重研究了明代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并强调了这次在铜仁的"改土归流"应是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先河。同时,还阐述了"改土归流"的意义和影响,肯定了它对贵州社会的稳定、生产的进步、产业的调整、商贾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兴起等等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滇西土司制度变化探究——以南甸土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直到中华民国建立,滇西土司制度仍保存完整。民国政府对这一制度采取了渐进的改土归流,但它最终没能彻底革除土司制度。不可否认的是,民国政府对滇西土司采取的一些改土归流举措,动摇、瓦解了这一制度。土司的许多权力被新型管理机构或共同或单独行使,土司制度也逐步向国家统一行政建制过渡。这为解放初期滇西改土归流的彻底完成准备了条件,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古代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土司统治者设定“世统其兵”的土司军事制度,主动利用土司军事武术来组军征战,捍卫疆土,维护其世袭地位.因此,土司武术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服从于土司军事战争的需要.土司注重军政建设,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土司军事武术的发展和繁荣.对“傣族武术”及“壮族武术”这两项具有鲜明土司特征的土司军事武术项目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进一步探讨土司军事武术形成的历史背景、特征及作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政区的演变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变化的。中国政区划分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过程。行政区划分也经历了郡县时代、道路时代、行省时代三个阶段,且政区划分呈现"由高降低"和"由虚入实"的规律。中国古代政区划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它的各种演变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古代中央政权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期间,土司统治者为了抗御外敌,保疆守土,维护其世袭统治地位,采取了军事强国的系列策略。大力推崇军事制度起到了安土保境、巩固政权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武术、骑射、板鞋竞技、驭象术等土司军事体育项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的旅游商品开发—以广西忻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忻城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境内的莫土司衙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章在遵循民族特色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原真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忻城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针对旅游工艺品、民族服饰、保健养生品、土司美食、旅游宣传促销品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6.
忻城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境内的莫土司衙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章在遵循民族特色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原真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忻城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针对旅游工艺品、民族服饰、保健养生品、土司美食、旅游宣传促销品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婚姻制度完全以家族传继为中心,它与家族的兴衰有很大关系。婚姻的建立不仅需要门当户对,更需要家长对婚姻的决定。婚姻的成立要符合"六礼"的精神而不是法律婚主义。对于离婚则实行专权离婚和限制离婚制度。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人性受到摧残,婚姻完全成了家族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18.
傣族是临沧的世居民族之一,在临沧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临沧傣族土司有着悠久的历史,既与其他土司有着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它所形成的土司文化是临沧多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临沧傣族土司文化是临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临沧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青少年足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了甘肃省青少年足球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足球重点城市,坚持"教体结合"的道路,以中小学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优势,培养本土足球后备力量是甘肃足球崛起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2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