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INA模型是认知诊断潜在分类模型中的一种,它是一个简单的随机连接模型,由于该模型只涉及"失误"和"猜测"两个参数,比其他模型更加简洁、灵活和易于解释,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近年来,在传统DINA模型的基础上,又有更加完善的HO-DINA模型,P-DINA模型以及G-DINA模型等被提出和探讨,由此可见,DINA模型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有待相关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公众演讲焦虑的概念进行了澄清和界定,从行为主义、认知理论、遗传学、生态系统论等理论角度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公众演讲焦虑个体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信息加工过程模型,从而为公众演讲焦虑症状的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对临床心理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认知领域,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数学焦虑对数学表现的负面影响.现有的理论从工作记忆的角度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招募1 026名学生完成数学焦虑、认知反思和数学表现相关测验.结果发现:学生在认知反思、数学焦虑和数学表现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理科学生中数学焦虑通过认知反思预测数学表现;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这种间接效应只存在于理科女生中,而不是所有的理科学生.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通过认知反思训练来提高STEM相关学科女生的数学表现.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的认知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设计领域中,还未形成一个认知学习范式的统一模型。通过对近年来欧洲和北美学习理论研究成果的分析,介绍了一个具有交互性、整合性的认知学习模型,该模型的目的就是为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各种复杂变量及条件,提供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释意学派创始人Danica Seleskovitch教授认为:口译过程包括源语理解/阐释、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目的语表达这三个步骤,它们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信息处理过程。本文追溯了释意学派口译模型形成的过程,认为:它的诞生展示了释意学派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加速了国际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学转向,并为后续口译信息处理模型的诞生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该模型对释意学派“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轻描淡写,对口译信息处理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也避而不谈。基于此,文章根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理论,认为口译的信息处理是由控制性与自动化加工联手、串行和并行处理配合、自上而下同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共同参与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应激的认知激活理论是Ursin和Eriksen等多位研究者在其多年对动物与人类应激的相关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模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观点是从积极心理的角度把应激反应看作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而应激反应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对负担刺激的认知评估后,在生理唤醒层次上产生的更高的生理预警反应。本研究对该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实验证据加以梳理简介,并与其他的应激理论进行对比评述。评述指出,该理论对应激反应的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以及从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应激的心理解释机制,使得该理论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优势和良好的解释效度。同时,本研究也指出该理论忽略了情绪对压力认知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应激的认知激活理论是Ursin和Eriksen等多位研究者在其多年对动物与人类应激的相关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理论模型。该理论的核心思想观点是从积极心理的角度把应激反应看作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而应激反应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对负担刺激的认知评估后,在生理唤醒层次上产生的更高的生理预警反应。本研究对该理论的主要思想观点、实验证据加以梳理简介,并与其他的应激理论进行对比评述。评述指出,该理论对应激反应的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以及从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综合视角提出了应激的心理解释机制,使得该理论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优势和良好的解释效度。同时,本研究也指出该理论忽略了情绪对压力认知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解释结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等领域,但相关理论发展较为缓慢。为加快解释结构模型的计算速度,丰富解释结构模型相关理论,通过对系统各要素所对应有向图的本质关系进行分析,对该模型中的级间划分方法作更深一步解析并给出优化算法,发现有向图中若不存在回路,则有向图汇点对应的是最高级要素集合中的要素,因此汇点可以从缩减可达矩阵中直接找出,从而能对复杂系统要素更快地进行分层。对应的优化算法相比传统方法减少了一倍左右的计算量,并通过实证分析进行验证。该研究结果为解释结构模型方法优化提供了一种新诠释。  相似文献   

9.
转喻是一种认知的模式,这种认知模式是以一个概念实体为参照点,为认知另一个在同一领域内的目标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转喻的认知往往通过凸现的部分或者邻近的部分来把握整体映射。本文探讨了转喻的认知、结构和功能,并且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来解释转喻机制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情绪交互是影响在线协作学习认知、行为和态度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如何分析其效果目前研究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研究基于探究社区模型,根据情绪存在相关研究理论,将情绪交互划分为情绪回应、情绪评价和情绪表达三个类别,并结合认知存在、社会存在和教学存在的特点建构了在线协作交互文本编码体系。为了验证该编码体系的有效性,研究以此为分析框架,使用NVIVO和SPSS软件,对相关案例进行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经初步证实发现,该编码体系能全面分析在线协作交互效果,尤其是情绪交互成效,且可操作性强;情绪交互与认知交互、社会交互和教学交互之间相互联系与支持,但认知交互发展不均衡;情绪交互可以有效维持和调节认知交互过程,但缺乏促进高层次认知交互的活动。鉴于此,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认知交互深度和协作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术中拓展了关于复杂理论的概念,提出了一个与通常的信息加工认知模型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型——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它将学习看做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模型。该模型强调各成分的积极认知加工与环境的互相影响,取代了其整体关系对学习要素进行研究的简化方法。本文简述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概念和特点,并尝试使用该模型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词义演变方式的主要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降格,词义升格和词义转移五类。关于英语词义演变方式,王寅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进行了简要解读。事件域认知模型(ECM)是王寅提出的一种认知模型,它弥补了Langack?er, Talmy, Lakoff等人提出的认知模型的不足,具有较强解释力。该文以hand和head为例运用该理论对词义转移现象进行了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3,(61):70-72
Horwitz,Horwitz和Cope的外语学习焦虑理论是外语学习焦虑研究领域的一项突破,它合理地解释了此理论产生之前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存在的缺陷。然而,该理论也受到了来自其他研究者的批评与发展。本文对Horwitz等人的外语学习焦虑理论进行了探析,辩证地看待这一理论对二语研究领域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场依存性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依赖身体内参照还是依赖外在参照的倾向,认知方式已成为心理学中两大传统的研究领域——认知和人格连接的桥梁。自1962年威特金等人提出第一个解释场依存性认知方式的理论模型——心理分化模型并于1979年修订以来,该理论模型一直对认知方式问题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在新发现的实验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论文对已有的模型再次进行了修订,提出心理活动是分化与整合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信息理论的认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信息理论,在吸收认知及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的层次模型,即信息认知模型和知识认知模型.信息认知模型满足于人类的基本需求,知识认知模型适用于高层次需求.该认知模型为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内隐性社会认知研究的基础上,Wilson等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对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拥有两种不同态度。该理论对态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阐述双重态度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双重态度的基本类型,介绍双重态度的基本测量方法,对双重态度模型的实证研究支持进行简要说明,探讨该理论对相关研究的启示与其在国内的具体应用,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学术中拓展了关于复杂理论的概念,提出了一个与通常的信息加工认知模型截然不同的学习模型——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它将学习看做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模型.该模型强调各成分的积极认知加工与环境的互相影响,取代了其整体关系对学习要素进行研究的简化方法.本文简述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型的概念和特点,并尝试使用该模型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8.
Mayer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模型涉及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三大基本部件和五大认知加工过程,但其科学基础仍有待深入考察。认知神经科学对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探索成果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奠定了更为深层的科学基础。认知神经科学认为,感觉记忆中的视觉记忆和声觉记忆在信息存储量、表征与编码、保持时间等方面存在互补,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中"双重通道假设"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科学基础。工作记忆是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过程的主要处理单元,认知神经科学基于脑成像技术提出的工作记忆加工成分结构及其功能定位模型和语音短时记忆功能模型,揭示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处理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对工作记忆的基础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长时记忆中信息存储的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集理论模型等更深入地推进了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过程的科学基础。德国心理学家Schnotz从描述性表征和描绘性表征两个方面提出了多媒体学习"图文理解整合模型"(ITPC),这一模型揭示了图文理解的过程机制,是当前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模型的最新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域认知型(ECM)是在批判继承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Talmy,Lakoff,Panther&Thornberg以及计算机科学家Schank&Abelson分别提出的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理论框架的基础形成的。该理论弥补了以前理论的不足:重视事件内部要素的层级性;兼顾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既分析句法构造的形成,也试图扩展到解释语言的其它层面。文章以事件域模型为理论框架分析语篇连贯现象。  相似文献   

20.
Baddeley和Hitch于1974年在短时记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成分工作记忆模型.虽然该模型在其诞生的三十多年中科学地解释了神经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等相关领域的大量资料,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语音回路与视空间模板间是如何联结等.该模型就无法合理解释.Baddeley为解决这些问题于2000年在该模型中加入一个新的成分——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情景缓冲器是一个容量有限的多维存储系统,受中央执行系统的控制,通过意识觉察存取信息.情景缓冲器的提出为解释工作记忆更复杂的执行控制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完善了三成分模型,使其能解释范围更广泛的现象,因此它的诞生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