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记者的格局     
记者的大格局.应当是在选题写稿时选那些能体现党的大政方针,能抓住影响当前发展的大问题去做文章,去写政府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有了好线索,记者再进行一些加工提炼,一个好选题就出炉了。有几种方法可以帮助记者对线索进行加工提炼。  相似文献   

3.
我们每一个记者,都应该是孔庆翔,像他一样执著且决不放弃。  相似文献   

4.
《青年记者》2006,(23):68-68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新加坡的公民记已经成形,有53%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自己创作内容,而使用博客的网民数更高达半数。  相似文献   

5.
以李良荣《新闻学导(概)论》为代表的、我国传统新闻学认为,记者的素质仅包括具备坚定的党性与群众观念、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详见李良荣《新闻学导(概)论》和国内有关新闻学著作)。笔者认为,这种理论概括太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对有效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尤其是刚踏入新闻工作的记者)十分不利,严重制约了我国的新闻和新闻教育事业发展。针对传统新闻学存在的上述理论缺陷,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的新闻从业经验,系统而创新性地提出了"勤奋、功底、悟性、韧劲、新闻敏感"和"精品意识"等记者素质的新内涵。它能够帮助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在短期内有效提高新闻采写编评和摄影素质。  相似文献   

6.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09,(16):118-118
防止记者滥用权利与保护记者的合法利益同等重要。记者或许不能成为道德模范,但是记者一定要成为遵纪守法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平时为选题、报道和版面忙碌着,别说“双休”经常变成“单休”,连奢侈的年假也因加班而放弃。  相似文献   

8.
陈孚 《记者摇篮》2006,(9):13-14
想到这个题目,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的亲身经历。2006年中国沈阳韩国周开幕的第二天,栏目制片人找到我。让我参考《沈阳日报》发表的一篇有关韩国周活动的评论作一篇综述报道在当天的节目中播发,时间在3分钟。这  相似文献   

9.
田加刚 《青年记者》2007,(21):26-27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与坏记者有是非分明的界限吗?一下面三个记者怎么看也不像坏人。第一个是北京的一个记者。他工作敬业而勤奋,关心人民生活健康,富有正义感,在听说有人用废纸箱做包子馅出卖后,他决心将这件坑害消费者的事件内幕曝光。但是制作这种包子的作坊极其隐秘而难找。他认为,既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他的职责只是把这形象地告诉公众。于是,他亲自担任导演和摄像师,又雇请了几个演员,认真地把制作纸馅包子的详细过程录下来,然后在电视台上播放。他出色地成了任务,节目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所在的电视台因此扩大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去年4月底,市委宣传部组织新闻媒体采写一组关于河北冀衡集团的系列报道,我写的一篇是关于艰苦奋斗的。我想艰苦奋斗不就是勤俭节约吗?第二天采访时,心里有些矛盾。因为河北冀衡集团有漂亮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办公设施,这与艰苦奋斗是否相悖呢?由于稿子要得紧,来不及细想。连夜赶写了  相似文献   

11.
每逢重大的国内外体育比赛,人们总会见到一位山东大汉:他声音洪亮且健步如飞,甚至年轻记者也跟不上他的步伐;他做事雷厉风行且干脆利索,根本看不出已年近花甲。这位激情四溢的汉子,就是齐鲁晚报高级记者马安泉,体育记者圈内称他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齐鲁晚报的记者则尊称他为“年轻的马老”。  相似文献   

12.
李春雨 《新闻传播》2006,(4):33-34,45
我们已经进入了学习型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学习化生存”的问题。那么,能否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决定着学习效果的好坏,而旦,也决定着我们新闻事业的成败。我们必须看到,在能力和本领吃通的时代,在全球化的传播中,我们面临着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无论对于国家级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构成了严熏的威胁。  相似文献   

13.
都说记者要当杂家,要学识渊博,其实,要真的做到是很难的。记者虽然不能都成为学贯古今的大家,却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对未知的事,"学  相似文献   

14.
颜士友 《传媒观察》2004,(10):58-59
近年来,为适应地市报改版、扩版,许多报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大学生,改善了采编队伍的专业结构,为采编一线带来了朝气和活力。应该说,年轻记者的成长、成才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在实践中加强学习能力、采访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才能有效增强自身的新闻技能,尽快成为新闻采编岗位上的骨干。  相似文献   

15.
16.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有位年轻记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当地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新闻,在媒介播出后,引起了当地群众的议论和不满,有的群众还找到编辑部,对记说稿子里那些“实事”都是没影的事,就是有也是夸大其辞。年轻记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政领导的还是听你的?”的确记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涉及到理论和实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施毅 《新闻窗》2007,(4):70-71
在全国深入开展作风教育整顿中,要求干部要着力转变思想、学风等八个方面的作风,这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吴官正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的体现。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尤其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一方面要运用媒体为此次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认清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排除妨碍学习的思想障碍,在学习风气上有所转变,有所收获,争做“勤奋学习的模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吕芃 《青年记者》2007,(13):28-28
很惭愧,受教受益受惠于《青年记者》多年,直到编辑同志约稿才知道,这份充满了时代气息、新锐理念的纯业务刊物竟然诞生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为她洗礼的,是战士的鲜血,是抗日的烽火。仅凭这一点,她就永远值得我们尊敬。更何况,她现在还处于思想的前沿、理论的高端,始终保持着青年的朝气和锐气,新鲜,生动,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20.
出镜记者就是电视新闻的记者在事件的现场以采访者、报道者或者是参与者的身份直接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出镜记者能够有效地缩短观众和传播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是节目和观众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最为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