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再创造”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根据课堂实践总结经验。数学“再创造”是一种教学策略,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更多更好地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学生有数学“再创造”的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再创造”的动机,发展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3.
妙用学生教育学生来安县长山中心小学张仁忠有些学生对老师、父母的教育有压抑感,口服心不服,认错不改错。还有些学生逆反心理强,吃“下”不吃“上”。对这些学生,妙用学生教育学生的方法,效果较好。请看下面两个镜头。镜头之一:学生朱广良,人我班时13岁,只要在...  相似文献   

4.
韩百斌 《中国德育》2007,2(6):51-51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常听到老师讲,哪个学生聪颖、好学、讨人喜爱;哪个学生经常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让人不喜欢。教师对喜欢的学生易“偏爱”,而对不喜欢的学生易“偏恶”。这种“偏爱”“偏恶”的倾向对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健康成长都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5.
向学生学习     
教学,历来仅仅被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实际上,教学关系应该是师生借助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形成的双向的“教”与“学”的过程,即教师在向学生施教的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必须冲破头脑中长期形成的许多观念上的障碍,例如“只管教不管学”、“以权威自居”、“不允许学生提出异议”、“不允许学生超过自己”,等等。  相似文献   

6.
张新艳 《双语学习》2007,(7M):199-199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必须由“课堂主人”的地位转变成“服务者”的地位,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导学者”,并努力调控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同学问团结协作精神,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什么     
学生是什么 ?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如果回答“学生就是学生”,或者回答“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那么,你就完全停止了有益的思考。“学生是主体”,而“主体”的内涵又是什么 ?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会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  学生是教育的资源。我们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这固然不错,但只局限于这样一种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朋友是个思想库,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获益,“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虽是夸张的说法,却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也是教师的朋友,学生也有教师所没有的思…  相似文献   

8.
曹美华 《教育艺术》2004,(12):11-12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师只有在教学改革中注意更新观念,掌握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实现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才能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促使学生乐学”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显然,这话的含义与我们常说的“不仅要教书,还要教人”的话不尽相同。针对当前教学中时常显露的一些弊端,重温先生的教诲,意味深长,倍感亲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矛盾、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谁也不会否认“教学生学”的道理。但如何“教学生学”却是一门学问,也是一句常讲常新的“老话题”。最简单最直接最有短期效应的办法,莫过于:强迫学生学;批评训斥逼迫学生学。还有一个教学生学的办法,就是思想教育或学习目的教…  相似文献   

10.
一、真心承认“感受是无罪的”。“感受是无罪的”,这是心理学专家告诫我们的一句话。因为,感受只是一种内心体验,它并不影响别人,而有的教师对此并没有深刻理解,如某班换了思品老师,一名学生对班主任说:“一见新老师严肃的样子,我心里就害怕,不敢提问。”班主任马上批评道:“乱说,老师有什么可怕的!你怕老师,今后他怎么教你,一定要喜欢他。”在这里,班主任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消除畏惧的心理,还责备学生的感受,也许从此后,这位学生再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这种心理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确定了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学生由被动的“注入式”教学转变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发展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教学”,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应该具有“人”的权利,“人”的需求,我们应该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把教学看作学生自身“内化”、“发展”、“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笔者认为:①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②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③由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④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13.
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格局,学生难以表达自己学习的真情实感。即使学生说一些话,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有悖于老师意图的话和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是难以听到的。所以,这种“一言堂”的局面必须改变,课堂应是学生主动说话的阵地。学生在课堂上应享受充分的发言权,这是素质教育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而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则是“前沿阵地”。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指挥战斗”,更重要的是激励“战士”探索“作战”的策略,掌握技能技巧,好让他们能自己去“消灭敌人”,品尝胜利欢乐,从而更有效地“打击敌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造公正、平等、轻松、和谐、情趣盎然的…  相似文献   

15.
在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授人之鱼,只食一餐,授人之渔却终身受用。”掌握知识是成才的基础,而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则是成才的关键。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发展,让他们在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中学会调适自己、适应社会.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6.
刘福学 《上海教育》2005,(5B):55-55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民主的思想也日益深入人心,学生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张扬个性,保护天性”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已普遍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地方“尊重学生”的内涵被不断扩大和曲解,什么“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永远是对的”“学生就是上帝”等流行语在教育圈内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7.
1郾教学内容的资源库。“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已成为教师备课的三部曲,但对如何备学生还停留在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仅仅考虑学生已学了哪些知识,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学习类型等考虑甚少。这说明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千万不要“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否则这样的老师就是“拿书本来配学生”的老师。陶行知指出“依据生活来教育”、“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因此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才能对学生成长起到指导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张琦 《四川教育》2001,(11):35-35
在小学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做个有心人,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和运用教学中的童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备课时“挖”童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教孩子学会多少个单词,记住多少组句型,而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切实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学生的需要为需要。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 的过程,既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把传统的备课时“备”知识,变为备课时“备”学生,尽可能地挖掘一些充满童趣的材料。备课中“挖” 童趣时应…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得竟如此之深。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老师是大人,个子高,站起来看,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近学生。什么叫“走近”?走近学生,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蹲下来,见了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学生只穿了一天就脏了的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见了男孩子把毛毛虫放在女孩子的衣领里,就不会…  相似文献   

20.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种活动,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要改变长期在数学教学中形成的重“知”不重“思”,重“灌”不重“趣”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起则“思”通。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注重学生个体情绪的调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的学习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而应以“鼓励”为主,寻根问究,找出病源,对症下药。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都有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