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日报》曾发了篇不大起眼的短评,问:“守法为何成新闻?”——那是为报载安徽省某些地区不乱砍树、不滥破坏森林资源的“新闻”有感而发的。是啊,“不”字为何成新闻?这确是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什么是新闻?按某外国学者的生动说法,那就是:“狗咬人”不能算新闻,要“人咬狗”才能算新闻。换句话说,司空见惯的事儿不能算新闻,要出奇罕见的事儿才能算新闻。如果这个说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算有点道理的话,那么,为何“不”字之类的信息,竟然在我国成了“新闻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至今还有增无减呢? 譬如,表扬某些外贸官员的报道,总是说:常涉外事,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赞美某些个体户的消息,举的例子则是:不逃税漏税,不坑害顾客,不赚昧心钱财;褒奖某些饭馆的丈章,就又离不开这个套套:  相似文献   

2.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醒目的口号,催人猛省。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最懂得时间的价值,最讲求工作效率的。但报纸上为何缺少“真正的新闻”?采编新闻,“婆婆”甚多,层次重叠,你慢条斯理,他“研究研究”;组长“画圈”放行,部主任“修改”一番,总编辑再“考虑”一下……几番折腾,有些“新闻”就变成了旧闻。  相似文献   

3.
“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是句老话。为何重新提起呢?细细悟来它与新闻工作者出好新闻有关。如果把写新闻稿算作砍柴,那  相似文献   

4.
偶然翻阅一张属于主流传媒的报纸,竟发现有篇题为《新闻传媒呼唤“新闻线人”》的文章,不禁生出许多疑问:何谓“新闻线人”?为何发出此种“呼唤”? 细读原文,方知这“新闻线人”原本是牵强附会而来的一种称谓。文章写道:“‘线人’一词,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  相似文献   

6.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为何能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类新闻栏目制作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有些报刊文章已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论及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这类新闻栏目紧紧围绕一个“民”字,以关注民生的立栏宗旨, 贴近民情的报道内容,便民参与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广大观众特别是基层群众的目光,提高了人们的兴奋点。用有些观众通俗的话讲,这类栏目的成功,在于它“离平民百姓最近”,“是老百姓自己的电视栏目”。  相似文献   

7.
本期透视的作品是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天价”为何请不动院士?》作者为北京晨报生活资讯部主任廖厚才。  相似文献   

8.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江山白菇生产,至今已成为江山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小白菇”为何能经受各种风雨成为今天的一大产业?其因素固然很多,但业内人士在做产业总结时普遍认为,离不开新闻报道,尤其是“广播功不可没”;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我们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做好农村产业报道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不少通讯员总怨“环境固定,人物太熟,身边事太寻常,新闻难觅。”他们希望象专业记者那样,四面八方自由奔走,接触的都是新人新事新环境,“那才叫搞新闻。” 我们不能否认记者有接触面宽,信息量大的优势。但是,我觉得通讯员更应扪心问一句自己:“为何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看其中主要原因:通讯员往往不能跳出自己的天地,站在全局的高度观察本单位的人和事,准确判断新闻价值的高低。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网络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网络新闻也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新闻形式。在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新闻方便、快捷、信息海量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网上防不胜防的虚假新闻。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中,竟有六条假新闻的始作俑者是网络媒体,而十大假新闻都无一例外地在网上广为传播。网络媒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为何虚假新闻在网上“长盛不衰”呢?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相似文献   

11.
新闻观察     
我们的观察是建设性的。我们始终认为,建设性的观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为此,有批判的冷风,为的是让人更清醒;有理性的透视,为的是解说强者为何强、弱者缘何弱;有善意的探讨,有边看边说,为的是捅破一些似是而非的“常理”,或看似“正常”实则不当的假象。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新闻肌体的健康。新闻观察  相似文献   

12.
吴杨 《青年记者》2003,(1):44-45
中国互联网门户网站从开始的“引导互联网内容阅读”(主要通过目录和搜索两种方式),到现在变成“内容本身的载体”,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转变。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媒体为何对平面媒体的冲击远没有预想的那么大?为何至今未获得广告界的认同和理解?其主要原因专家们各执一辞,但网络业本身的不成熟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试从新闻报道形式入手,分析网络媒体新闻的多媒体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新闻老战士发挥新作用”倡议发表以后,为了倾听老战士们的意见,我们约好访问海洋局副局长张玉麟同志。那是一天上午,当我来到他的办公室的时候,他高兴地说:“你们的倡议好,我赞成!”为何访问这位在职的老战士?原来,张玉麟早在今年1月30日写了离休报告。他逢人便  相似文献   

14.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15.
我说软新闻     
一 什么是软新闻?有同仁认为“新闻性差一点就是软新闻”,笔者不敢苟同;也有人说“软新闻主要是指文化娱乐类新闻”,也有失偏颇。笔者的看法,软与硬是相对而言的。硬新闻主要是反映较为严肃、政治色彩较浓的题材,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工作性;软新闻主要是反映轻松活泼的题材,着眼于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从实践来看,爱读轻松  相似文献   

16.
相关问题:广播产业经营会弱化喉舌功能吗?广播将会论为“公共游戏机”和“门诊部”吗?广播已到了“年老体衰”“发挥余热”时期了吗?市县两台合并,广播为何“并没了”?请看作者阐述———  相似文献   

17.
常江  许诺 《青年记者》2016,(21):10-12
当前,不同以往的新媒体环境已经形成且在不断变化,多元传播主体、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受众的新闻接受习惯.对于“真实性”这个被视为新闻传播生命的问题,同样也在新闻实践中衍生出了不少新特质,呈现出了一些新特征. 新媒体环境是否改变了人们对新闻真实的追求?人们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假新闻的感知为何与以前有所不同?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新媒体传播特质去追求真实、规避风险?本文试图结合当前媒介形态和传播环境的新变化进行阐释讨论.  相似文献   

18.
新闻网站,这个命名一方面以“网站”二字和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相区别,另一方面,也以“新闻”二字和一般的专业网站相区别;这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界定,亦即这种类型的网站确认自身的方式。那么它指向什么呢?或者说它这样确认自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一个生态,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经济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普通百姓的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在新闻界却存在着“经济新闻难写”、“经济版面难办”的说法。对广大读者来说,也有着“经济新闻不好看”的评价。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本应大有所为的经济报道,为何会处于这种“受累不讨好”的境地?笔者认为,这与枯燥的数字指标、乏味的工作措施或是让人似懂非懂的经济术语充斥经济版面有关。现在,很多媒体已在改变这种做法,力图让与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