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析网络传播中受众角色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程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114-115,13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传播理论已无法给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合理的解释,尤其是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受众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许多与传统大众传播中不同的特征.本文将网络传播中受众与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进行对比,分析了网络传播中受众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阐析基础概念入手 ,论述了网络在大众传播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指出第四媒体并不存在。从受众角度看 ,网络传播中高定义性与高参与性并存。其中互动性仍很有限 ,议程设置依然存在 ,用户对网络的需求在相当程度上是商家用未来的、虚拟的超前需求刺激出来的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需求———满足的螺旋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进入网络传媒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空间、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发生很大变化,受众本位意识增强,拥有新的时空观,传播者和受众随时可以进行角色转换,受众的接收指向更加明确。这些变化引起了传统受众群的解体。因此,传统媒体要更新传播理念,开拓思路,发挥自身的优势,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4.
"正能量"一词,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力争向上、不懈努力和不断追求圆满的积极情感。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及其传播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受众的不良心理状态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基于此,亟待加强网络社会正能量,认清在网络正能量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强网络正能量传播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网络虽属新兴媒体,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控制。网络因其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很容易造成传播失控。受众在网络传播施控与失控因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基于受众中心论的电视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受众中心论,提出传播活动要以满足受众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播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信息,反应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深入探讨了基于受众中心的电视传播结构模式,论述了电视传播实现受众中心的方法:研究受众、在主体控制层面确立受众中心、根据受众调研决定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受众需要实行"广播"与点播相结合的播放策略。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最根本是要把受众置于这样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有意的忘却受众,而是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以及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2010年的春节,由北京电视台联合新浪网、中国移动推出的国内第一台"三屏合一"新春晚取得了空前的轰动效应。此次新春晚取得成功的两大主要因素,也是本次春晚体现出来的两大主要特征就是受众地位的提高和媒介间的强强联合。  相似文献   

9.
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目的是引导受众正确地选择各种信息,改变受众的一些理念和认知.然而由于受众认知结构是随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在接受信息时不可千篇一律.其主动性和选择性之特点,反过来会促使新闻传播的变化.从这个角度看,新闻信息传播与受众认知结构的改变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贴近受众——提高典型人物传播效益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了目前先进典型人物传播中的常见问题——神化、脸谱化、虚假化、枯燥化。从贴近受众的两个角度——典型人物选择,典型人物传播表达——阐述了提高典型人物传播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言外之意"同样存在于当今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从传播活动受众的角度去关照文学中的"言外之意",可以考察"言外之意"的独特魅力,同时又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言外之意"提供可贵的对比参照系。在中国古典文学创造中大行其道的"言外之意"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谨慎使用,要在规避消极影响的同时将其置于适当的语境之中。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多重力量涌入互联网空间,其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促使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角色发生转换,给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一系列挑战。一方面,全新的技术条件使得意识形态传播有了更便捷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也遭到了受众视域下反“沉默螺旋”、“碎片化”阅读、网络“集群”等现象对传播影响力的冲击。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特点,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正确、科学地分析受众变化对意识形态建设造成的影响,有效整合各种有利因素,加强意识形态传播效果,做好精神引领,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播与受众人格心理的重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主体应用工具,已成为人们心理上的依赖品。网络传播使受众传统人格心理构成逐渐肢解,而与网络传播特征相匹配的受众人格心理开始重构。  相似文献   

14.
《湘南学院学报》2017,(3):64-66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海量信息让受众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灵活化,信息的接收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段,碎片化阅读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从受众需求入手,分析了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的存在状态、受众的触媒习惯以及目前品牌传播的分散性状态,综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联结社会化媒体互动传播的优势,以期为品牌传播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媚俗传播可谓异彩纷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猎奇、窥私、攻击、“小玩艺儿化”心理。但作为社会环境的守望,媒体不能一味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应提供高于受众需求的信息,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人类进步。  相似文献   

16.
赵婧 《教师》2012,(29):31-32
传播过程与教学过程存在天然的相似性。从“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受众的选择权”“内向传播”等传播学视角审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比较学生与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相似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深化教学改革带来更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传播的十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的明显特征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相对于三大传统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网络有着自己的鲜明特征,因而又被称为“第四媒体”,并着重论述网络传播的十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计算机与网络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与网络文化给英语和汉语都增添了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既具有技术性词汇的特点,也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本文从一些网络词汇译名的评析出发,引出作者的观点:网络词汇翻译的受众具有一些特别的心理特点,即追求新颖生动的审美心理、追求新鲜刺激的猎奇心理和追求简便高效的实用心理。因此,网络词汇翻译不仅要遵循“忠实”的翻译原则,还要尊重网络受众的特殊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时代,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化创作、传播载体和传播受众三个要素是对文化传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决定了文化传播有效性的达成。  相似文献   

20.
“洞喻”出自柏拉图的《理想国》,意在说明受过教育的人与禾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上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比喻。这套理论同样适用大众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分析。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越来越便捷,信息接收的移动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信息传播活动的时效性和交互性不断增加,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受众应该怎么样合理筛选所接收到的复杂信息变得十分重要,关系到信息的传播效率也影响着受众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