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就“本体”与“本体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词源流变进行梳理,提出应以“本质”一词来代替文学理论界所谓的“本体”或“本体论”,以求正本清源,使概念更加明晰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类繁多,赋为其一,但当前多数文学史教材常常将其置于诗体之后,而且论述远较诗歌简略。另外,鉴于赋体本身的体制特点的与众不同,即汇集了数量众多的生僻字词、使用铺陈夸饰的手法、篇幅较长等,所以许多教师望而生畏,往往浅尝辄止或避而不谈,从而导致赋体文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加大对赋体文学的教学研究力度,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有关赋体文学的诸多问题,以便还原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指的是从生命或有机体视角来看待翻译产品与活动,把译作与原作视为一种生命化的存在,注重译者在译作生成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本文基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本论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生命意识,对“翻译之大德曰生”以及“生生之为译”两个命题进行了阐释,主要表现在译作的创生、生命与生存三个层面。文学翻译研究也要贯彻翻译生命论的理念,深入考察译作的生成性、生命性与生存性。“生”理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核心论题,“气”是“生”的原动力,贯通了宇宙之元气、人之精气以及文章之文气。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达气”是关键,包括传达原作之气与通达译作之气。  相似文献   

4.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5.
宋元南戏对元人杂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元人的杂剧的题材内容、题目正名、宫调名目、曲牌沿用、套曲联缀、集曲格式、角色行当、演唱形式以及“末上首引”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或产生于杂剧的创作之时,或产生于杂剧的流传之中,使今日所之元人杂剧尽管零碎但却是实实在在地留存着宋元南戏的印迹。  相似文献   

6.
“文学本体论”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文学理论研究中来,并很快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文学本体”的论争非常活跃,出现了诸如“形式本体论”、“生命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人类学本体论”、“实践存在论”等主张。需要澄清的是,文艺学研究领域的上述诸种本体论,只是对哲学“本体论”的简单套用,事实上是非“本体论”的,是“本体论”的泛化。回顾和反思三十年来“文学本体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本体论”及“文学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研究要提出问题和对问题加以思考,文学研究没有现成的公式和模型,在研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对问题的把握如何来决定研究价值的高低。问题意识是文学研究最核心的东西。从三方面来思考。首先,厘清什么是文学研究中的问题,它可以是文学问题,可实际上更多地是文学之外的问题,研究者需要从文学之外的角度来看文学。其次,文学研究中的问题往往是环环相关,一个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地得到是与否的答案,而是由此问题引发出来其他问题,形成一个彼此有关联的问题簇、问题群,这样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可以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其三,文学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是相关的,提出问题是引出一种思考的角度,解答则是拿出相应的思考结果,各有其作用,解答并不是单纯对于提出问题的回应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文学同类"现象,如国初颂圣文体、个性化字眼、创作前后分期等。在对"文学同类"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元代大儒吴澄结合地域谈论文学这一点很少为人关注,他由山川特点到人才特点再到文风特点,形成认识地域文学的一种独特思路,并对古代江西地域文学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今文学与国人的陌生化状况严重,关键是现代性的缺失。文学要强化其现代性品格,必须把握时代的基本现实,加强现代性生活的审美表现;必须认同人类的共同根性和共同观念,优化民族文化基因并促进其现代性转化;必须突破惯用的悲情叙事的局限,拓宽叙事视角,形成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叙事立场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郝经是元初重要的文学家,他不仅文学创作丰富,而且有系统的文学主张。他的文学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用”的文论观点,强调文学创作要以实用为主。二是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顺”的概念,主张文学创作要顺应事物本身的道理和形式而不主张“作文”。三是在作家的修养中提出了“内游”说,郝经的“内游’嚏从创作的本体上解决文学创作中文与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元曲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儒家思想因子的思想渊薮、道教氛围、自然环境等因素,这些方面的影响不仅铺垫了元代文学的根本背景,亦使其前后期、南北方风格迥然不同。现试图将元代文学回到它的历史与思想背景中来阐释其精神及其在作家作品中的分布,从而对其风貌进行勾勒。  相似文献   

13.
金元两代对柳宗元文章的评论不多,但也有王若虚、辛文房和刘谧等人的重要评论。此时期虽部分延续了前代的韩愈优于柳宗元的主流说法,但也出现了柳宗元胜于韩愈的新论。由于特殊的时代性,两朝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他们对柳宗元文章的评价,大多是从文章本身出发,较为开放、宽松,从某个侧面折射了金元文人特殊的愿望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金元易代对北方文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面对斯文沦丧的现状,元好问以拯救斯文、传承文化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文学文化活动。以时间为线索,这些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围城、羁押山东时期;归乡隐居时期;晚年奔波时期。元好问的这些活动不但有保存文献、培养后学、树立北方诗文典范的作用,而且还奠定了元代文坛的基础,因此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绘画风格也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而演变。元明时期的文人画借助丰富的题材来表达审美理想,追求诗画相融的意兴和境界,追求与文学趣味一致的笔墨趣味,诗、书、画、印的结合蔚然成风。元明时期的丈人画把写意中国画推向了成热时期。  相似文献   

16.
《集宁师专学报》2017,(5):16-21
元代文学研究的重心历来集中在戏剧和散曲方面,对于笔记的研究尚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目前还没有一套类似《全宋笔记》的大型元代笔记基础文献整理丛书面世,少数论文也集中于个别专书或作家的研究,这使得对元代笔记的基本撰作情况做一番梳理,就显得尤为必要。与前代相比,元代笔记明显呈现出衰落态势。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元代史学不发达,而深层原因则在于文学风尚的转移,叙事性作品如小说话本、戏曲剧本已经取代传统抒情文学体裁诗、词、散文,成为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中国文学主潮。笔记文学在元代的衰微,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涉商剧目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现存剧本有多部涉商剧目从多角度多层次关注商人及其活动.这种关注并非由文学体裁所决定,而是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必然反映.从中可看出元代社会对商的定位的转变,如商人及其活动并不卑贱,经商致富有着与读书发达同样的价值,真正应受指责的是那些诱人败家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对"商"的肯定同时是对小农经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批驳,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吴澄是有元一代大儒,他学术上提倡实学,重会通,求自得,融通而包容。受学术思想影响,他文学批评中有一种儒者情怀。具体言之,这种儒者情怀表现在三方面:个性情志与世教伦理的统一、包容欣赏的批评态度、融液贯彻的主体修养之功,这是他作为名儒所具有的淑世精神、平和风度和人文关怀的反映。吴澄对于认识元代中后期江西文学的圣贤气象和元中后期平易正大的盛世文风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元代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元代边塞诗的畛域亦应做出新的界定。由于元代政权的独特性,元代的边塞诗较之前代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与民族特色:在古代边塞诗之上首创以组诗形式描绘同一地域不同景致的崭新格局;在地域的表现范围上也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其艺术风格趋向于清新质朴、平和自然。元代边塞诗以其独特的体貌特征,成为中国古代边塞诗发展之上的桥梁与纽带。  相似文献   

20.
在现存的150多种全本元杂剧中,反映婚恋题材的杂剧占了近1/3.这些婚恋剧有一个较为固定且与元代婚恋事实相悖的理想模式:富有才情的落魄书生都能婚姻美满,仕途顺畅.仕宦无望的元代文人意在借此模式来对失意的人生进行虚妄的设计,以弥补生活中的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