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了国内外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探究在《四十一炮》的英译过程中,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如何在忠实原文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旨在对葛浩文翻译探究做出补充及改善,也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6.
7.
莫言是一位在叙事上不断求新探索的作家,他总是着意追求以多种叙述视角和多样的话语形态营造出狂欢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发表于2003年的《四十一炮》是莫言这一叙事努力的里程碑式的收获。在《四十一炮》中,叙述者罗小通穿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他的叙述与故事相互纠缠交织、平行推进,俨然一曲严整的二重奏。无论是话语的对立、交织与重叠,还是记忆、想象与现实的相反相衬,都在叙述者的操控下呈现出狂欢化复调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9.
10.
莫言《四十一炮》中兰大和尚就是兰大官、兰老大、老兰三叔,精神病女人就是野骡子,小说故事有四种时间维度交错,这四个维度也可以理解为四个男人的正传,最具有特色的是第三维度的故事,一共有17个场面情节。由此呈现的人物价值与主题意义是:复杂人生经历的人物先后都遭遇了人生境遇的失败,但是他们在失败命运面前都作出了努力挣扎。罗通、罗小通、兰老大、母亲、野骡子等人的失败,警示了我们在食色本能的欲望面前,应该保持怎样的理性与克制。 相似文献
11.
对于《四十一炮》中罗通杀妻的情节,评论者一般认为是罗通不堪忍受妻子私通之辱,暴怒之下杀死了妻子.但这种理解会浪费作品中大量的细节,也将稀释这一幕的悲剧性.文本细读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指向了另外一种解读,即罗通是出于救赎的目的而作出了毁灭的行为,他作出的是一种超越欲望的反抗行为.新的解读可以更圆满地贯通情节,也有助于更... 相似文献
12.
14.
王尔龄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0-52
周而复于1933年考取光华大学后不久即参加“左联”,并于其时进入文学门径,除了本人创作,周而复还参与编辑出版《文学丛报》和《小说家》。1938年在光华大学毕业后告别上海,奔向延安。 相似文献
15.
16.
和其他一样通过中考、高考跳出“农门”的孩子相比,中师生们的跳出只是暂时的,到外面世界逛了一圈,感受了一点城市文明的气息.又不得不回归乡野的宁静与闭塞,可以说是跳了一半的“农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广西文学》作为广西区唯一一家省级纯文学期刊,对“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起到了指导、宣传、策划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广西文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徐文娟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60-61
《文学》月刊是20世纪30年代文学期刊中寿命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之一。《文学》月刊上的文学评论是它的重镇之一。茅盾在“文学论坛”栏目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性的文章,注重反映社会问题,探求文坛的健康发展,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并且积极参与到文学论争中,为《文学》月刊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为三十年代的文坛的走向和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作品分析:《放学路上》是一篇叙事性美文,作品用优美的语句描述下雨的傍晚,孩子们在放学后打着伞陆续回家的情景。这是孩子们生活中常常经历的事情,因此,作品的生活化容易调动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及欣赏、学习的兴趣,内容也非常容易被孩子们理解。作品的结构是A-A-B形式,即前两段相同。这样有重复内容的结构形式孩子们非常喜欢,也容易记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