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贰、两都是基数,但用法有所不同。(一)“贰”是“二”的大写,是后人防备数字涂改的假借用法。①“贰”在“不专一”的意义上与“二”相同。如《荀子·天论》:“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遵循治国原则,而又坚定不移,天就不能使人遭祸)。②在数目的名义上,“贰”与“二”通。如《孟子·滕文公上》:  相似文献   

2.
节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言简意赅,历来为中学语文的传统名篇。然而有些词句令人费解,笔者浅陋,兹试析两处。一、"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相似文献   

3.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氓》中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一句出现"二"和"贰"字,在必修五的《郑伯克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国不堪贰","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等几次出现"贰"字,在古汉语中"二"和"贰"分开使用,他们有没有异同呢?在这里做一个简要探讨。首先看看"二"的字义。参看2006年版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p369)、2013年陕西出版社出版的《字海寻趣》(p117)、2012新世  相似文献   

5.
"积靡"见于《荀子·儒效》篇,旧注训"靡"为"顺",释为"顺其积习"。从原文语境以及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对"积"、"顺"二词的使用来看,旧注不可从。"靡"当训为"累","积靡"即"积累",是同义连用的复合词。"桑落之下"见于《荀子·宥坐》篇,注家众说纷纭。"桑落"的语源当是《诗经·卫风·氓》所言"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指困窘的处境,"桑落之下"即困境之下。  相似文献   

6.
明代州县佐贰官除了辅佐长官处理日常政务外,更多的时候负责分管州县的各项职能事务。根据职能的不同,明代州县中设置了诸多的职事官,由佐贰官们来担任,其中也有部分负责在外分防的佐贰官。在明末清初,因为主官负责制确立和大规模裁员等因素,分职佐贰官被大量裁撤,而分防佐贰官反而得到增加,导致分防的佐贰官从少数成为主流。清代保留的州县佐贰官大多负责分防,其分防区起到了类似次县级政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说“贰”     
翻开主要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发行量很大的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贰”字条的注释是“‘二’的大写” (有的版本注作“‘二’字的大写” )。其实“贰”的意义远不只此,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常用词,它具有多方面的意义。“贰”的本义是“副”。《说文解字》中指出“贰,副益也”。“贰”做“副”解,意即“居次要地位的”。“乘贰车则式,佐车则否。” (《礼记·少仪》 )中的“贰”即此义。“贰车”即“副车”。“贰”又特指副手,副职。“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 (《周礼·天官·大宰》 )中的“贰”即此义。又指副本。《周…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以及陶冶其道德情操的重要形式,但是传统的"填鸭式"和"应试"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缺乏课堂互动性,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改革。"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来增强课堂互动性。本文将"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引入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对其可行性、必要性和具体措施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9.
被业内人士称为“考古文学第一人”的著名作家岳南,推出了最新作品《大师远去》。该书包括《大师远去·壹隐秘历史》《大师远去·贰爱恨情仇》两种。岳南以特有的写作风格,讲述了民国大师们的飞扬与落寞,崇高与卑微、隐秘历史与爱恨情仇,还原了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极具人性的正面与侧面。文中融入了作者深重的生命体验,其叙述生动,史料丰富,见解独特。,  相似文献   

10.
"美育"一词最早是由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诗人席勒在其主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中表述的,它的意思是把美学原理运用于教育。美育在我国古已有之,《尚书·舜典》中,已有"典乐教胄子"的讲法,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记·乐记》中更特别指出"乐也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在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这一部分对"感受·鉴赏"能力进行了描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感觉·鉴赏"能力呢?我想可以从培养学生的三个阅读习惯入手。  相似文献   

12.
"前置先学"是"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头戏,是实现以"学"为主,少教多学的关键环节。从"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来看,"前置学习单"功不可没。如何利用好教材、"前置学习单"、网络等资源做好"前置先学"呢?本文对此做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本文对做好初中数学"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前置先学"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中职校长培训与普教校长培训分离,迫切需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培训体系。本研究以福建教育学院"十二·五"中职学校校长提高培训方案为蓝本,分析其在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培训对象等方面的职教特色,为提升福建省中职校长培训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一、释“贰”《左传》一书用“贰”一字的频率较高,全书共用了九十多次。其中“贰”字前后与不同类词相配搭的竟达五十种之多。若想把“贰”字的含义来龙去脉搞清楚,必须追根溯源。据周朝晚期金文,“贰”的字形形象是人用大斧子把贝一劈两半,可见,把东西一劈两半即“贰”字本义的源头。据战国时期郘大叔斧和中山王壶上的记载,“贰”从字形上看也是把贝劈开。《说文》云:“贰,副益也从贝式声”,“副,判也从刀畐  相似文献   

15.
"劓女"是《后汉书·西羌传》中与无弋爰剑同时出现的一位西羌始祖,其相关史事除在《后汉书·西羌传》中草草一笔之外,其他古籍史料中皆不见,并且其史事记载本身存在诸多歧义。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考证,认为"劓女"是范晔独撰之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的《诗赋略·歌诗》著录了"歌诗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四篇。"《诗赋略·歌诗》中著录的歌诗,"基本都是乐府诗",可按其民歌性质进行分类。第一类诗既有郊祀乐,又有文人诗。第二类是被冠以地名的无主名歌诗,即乐府民歌。班固《汉志》开始将文学从史学和经学中分离出来,将"歌诗"专列一类,但是,不像其他五略的各个种类,《诗赋略·歌诗》并无叙论,班固未曾对"赋"及"歌诗"各个种类作出阐释。儒家正统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文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强烈是其未作阐释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  相似文献   

18.
技法指导"中国梦""好声音""幸福吗""最美""创新""生活·生命·成长"一类的当代热点词语进入中考作文命题,体现了新课标"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要求。其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热点,着重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要求同学们的作文立意要从"小我"走向"大我",弘扬社会主旋律,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9.
广西隆安县南圩镇"2·19"传统文化节的壮族花婆神文化特色明显,对其历史变革进行阐述,挖掘"2.19"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进一步保护"2·19"传统文化的对策,将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对增强民族团结,维护"两个共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法国化学家查尔斯·格哈德,第一次明确提出用符号"R"来表示烃基,奥古斯特·劳伦、康尼查罗、门捷列夫等相继拓展了"R"的内涵,使其在有机化学表征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