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褚君浩院士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热心科学普及工作,发表了许多科普教育著作和文章,如《能量》《黑暗中的半壁江山——红外》等著作和《九天之上》《九天之下》《能量能量守恒定律是怎样发现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等科普文章。褚院士还经常在一些科普论坛作科普报告,比如《谈谈红外世界》《现代红外光电子发展概况》《从现代物理学发现看高技术发展》《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若干理念》,等等。作为一名科学家,褚院士长期担任上海市科普作家理事长,对科普教育事业具有广阔的视野,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独到的见解。本刊特约记者借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暑假社会实践和承担的上海市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研究项目的机会,有幸走近院士,深入了解科学家在科普教育中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场所,拥有学科专业全、学历层次高的教师队伍和种类丰富的教学设备、实验室场地等教育资源,要充分挖掘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组建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发挥其科普服务功能。文章以西北民族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例,从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制度、教师队伍、经费及科普活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供同行参考借鉴,促进高校科普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袁正光: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教授。多年从事青少年科学技术教育、科普研究,以及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主要著作:《新技术革命冲击波》、《青少年科学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辞典》、《推动世界的力量——科学技术给予我们什么,还将给予我们什么》等。 记者:再有5年,人类将进入21世纪。今天的青少年,正是下世纪的社会主流。作为新世纪的公  相似文献   

4.
尚文 《上海教育》2001,(20):5-8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上海市教委从统筹规划、运用机制和基础建设入手,紧紧围绕“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全面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上海市青少年科普教育正在从6个方面健康有序地开展着:1.加强领导,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工作网络;2.完善运行机制,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不断发展;3.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探索科普教育新模式;4.开展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意识;5.加强基础建设,保障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可持续发展;6.营造科普气氛,创设科普教育的社会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5.
胡瑶 《华章》2011,(10)
现代社会中科学越来越普及,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科普文章也作为一种常见的文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尤其在公共外语的教材及辅助读物中非常多见.虽然科普作品的主要任务是阐述科学问题,传播科学知识,但它的读者对象不是科学家,而是普通读者群.因此,表达手段必须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本文拟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对俄文科普文章的标题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以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高把握科普性语言材料的自觉性,这或许能对俄语师生的教与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经济腾飞、社会进步需要靠全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强化公民的科技意识,应从娃娃抓起。“学校是科学家的摇篮和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场所”,师范生则是未来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师范生的科技素养和科普能力,对学生即未来公民的科技素质有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师范生科普能力的构成,培养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科普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对国内外科普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文章从科普教育阶段、科普组织模式、科普队伍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以及科普教育内容等方面比较了国内外科普教育的差异,分析了我国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科普"和"资源"的分层解析,笔者认为科普资源的含义应该是"对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有益及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文章从资源传播方式的角度等四个方面对科普资源进行归纳和分类。苏州先民在古代科技上的创造与领先,苏州现代引进的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是苏州科普资源的二大优势。为了挖掘与开发苏州优势,笔者认为,应采取编写《姑苏科技丛书》等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联合制作千集科普节目——《身边的奥秘》创作实践谈起,提炼总结电视科普节目联合制作的创新机制,阐述了《身边的奥秘》的制作理念,分享科普节目实效传播的经验和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探索大型科普节目联合制作之路。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一些社会怪象折射出我国科普的现状: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科普知识未能惠及民众,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不能满足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需求,科普人才发展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的要求。而科普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科普人才是科普工作的推动者。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普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将科普人才培养列入国家教育系统,培养高端科普专业人才,建立科普人才培训体系,同时重视基层科普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建立职业化的专业科普团队,以此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景中先生是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他的数学科普作品不同于一般的科普读物,而是一个站在科学前沿的学者的真知灼见。其作品《帮你学数学》、《新概念几何》、《数学家的眼光》、《漫话数学》、《数学杂谈》、《数学与哲学》、《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等书荣获国内外多种奖项,是他送给青少年学生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从《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上海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学校科普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相继出台,  相似文献   

13.
社会应急科普教育是社区教育的薄弱环节。为了增强社区韧性,美国高校实验室积极推进社会应急科普教育,形成了优良的科普文化社会氛围。美国高校实验室积极推进有两大政策动力:一是实验室影响力是组织绩效评价的关键标准;二是相对健全的安全法规政策体系。美国高校重视社区参与的传统和博物馆联盟等非营利组织的推动则形成了两大系统推力。在此驱动下,美国高校实验室设计精细的科普教育活动,构建多元融合的科普生态系统,创造充满人文精神的科普吸引体验。从实验室志愿者到目标人群的知识传递,促使美国的安全应急科学知识传播朝着趣味化和艺术人文两个方向发展,产生体验式参观、社区研讨会、公共演讲等直接路径和多种媒介形式的间接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7):192-192
由教育部牵头,联合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建设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是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任务的重要体现,对于提升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进一步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实验室将科教仪器、场馆设施、教学科研成果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增强自主创新意识,也有利于高校自身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阐述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教育理论研究、实验室科普项目开发、大型科普活动组织、科普读物出版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与兄弟高校同行广泛交流、合作共进,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陈华洲博士撰写的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是一部具有鲜明实践性和学术价值的著作。该书从资源视角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的路向探寻,以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网络对地质公园科普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搜索引擎,从科普专栏的设置、科普文章数量、科普的通俗性、科普旅游线路、网络博物馆、科普表现形式等方面,对中国24家世界地质公园官网的科普现状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地质公园网络科普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科普,顾名思义就是普及科学技术,让科学服务社会、归于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的通常手段和主要载体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主要有科普说明文、科普小论文等。科普文章的作用就是把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认识,把人类的科技活动状况、科技研发的成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表现出来,介绍给公众,传播到社会,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可见,科普写作担负着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既然如此,科普写作的重点就在它的“普及性”、专业知识和大众消费。那么,如何在科普写作中把握这个重点,体现普及性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纳米科学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纳米技术由理论转为实践。因此,纳米科学在中小学科普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此,从生活中的纳米出发,简要介绍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纳米科学在中小学科普教育中的探索,进而说明近期纳米科学在中小学科普教育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从高校科普管理工作角度出发,积极履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针对性地探讨适用于高校与中小学结合的科普教育工作模式。本文以期对我国高校科普服务事业的发展和高校科普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推动高校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