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敦煌变文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变文新论陈海涛(兰州大学历史系)敦煌遗书中被人们称之为“变文”的俗文学作品,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广泛注意,由此引发的争论也最为激烈。正如美国学者梅维恒所说:“我一接触变文这门学问,便吃惊地发现尽管变文极其重要,但几乎在有关变文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  相似文献   

2.
说“变文”     
关于什么是变文、变文的来源和界定等问题,历来众说纷坛。“变文”与“变相”是相辅而行的,是“变相”的说明文。“讲唱”,是“变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形式,是中国本上固有的东西。但“变文”不同于“讲经文”、“诗话”、“话本”等其它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不能以“变文”一词笼统称之。  相似文献   

3.
敦煌文献佛经变文中斗法场景所敷演的充满魔幻色彩的能力源于佛教"神通"。"变文"之"变"字即"神通现变"之意。变文作者对"神通"大肆敷演,使变文生动精彩,增强了变文的故事性,客观上提高了变文作者群体的整体文学创作水平,吸引了变文读者或听众对佛法的信奉,促使信众布施,增加了寺院的收入。  相似文献   

4.
纵观变文研究逾百年的历史,一方面,在关于变文来源的研究中,域外对变文的影响因素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另一方面,就变文对域外的影响而言,中日韩三国学者从中日、中韩比较的角度展开了系列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极大的探讨空间,极有可能成为变文研究新的发展点。  相似文献   

5.
敦煌伯3451号写卷,首尾皆残,题目散佚,体制上属于变文,故孙楷第拟名<张淮深变文>,而学界多从之.文章根据变文对朝廷使者第一次到沙州的情景叙述及尚书打回鹘的时间,考证本卷中的"尚书"应为张议潮而不是张淮深;本篇应当拟题为<张议潮变文>.  相似文献   

6.
李小荣 《家教指南》2004,(5):100-102
本文主要对<阿鼻地狱变文>进行了校录和简单的注释,可补<敦煌变文校注>之阙.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校注》“是迄今录文最可靠、内容最丰实的变文全辑本”,然而,有待发明的地方仍然不少。本文择列数条以芹献于作者、读者。  相似文献   

8.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9.
北图新0866卷《李陵变文》首残尾全,题目是据故事拟补的,敦煌写卷中只存此一本。关于《李陵变文》的创作时代,笔者以为《李陵变文》是唐代河西陷蕃时期的作品,上限可定在786年,并且《李陵变文》的产生时代与《王昭君变文》相近;其作者应为敦煌陷蕃地区的文人。  相似文献   

10.
敦煌目连变文与戏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探讨了目连变文与戏曲形成之关系,勾稽了目连故事的演变轨迹,研究了目连变文的宗教性、民俗性及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变文是转变伎艺所用的文学底本,亦称变、缘、因缘、缘起。现存变文均作于唐五代。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变文的产生跟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跟当时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播有直接的联系。唐朝是佛教盛行的时代,一些佛教僧徒为了招徕听众,广泛地宣传教义,吸取汉民族文学固有的样式,结合外来佛经原有的形式,创造了具  相似文献   

12.
宝卷与变文的继承关系,前贤们已经沦定:郑振锋先生说:"宝卷确为变文的长房子孙,一直承袭其遗产以至于今的."李世喻先生说:"宝卷是一种独立的民间作品,是变文、说经的子孙,不是他们的别称."苏莹辉先生说:"我国的民间文学,如宝卷、弹词、鼓子词等,实皆导源于唐代俗讲、变文"变文的韵式,至今还为宝卷、弹词、鼓子词所保存."近来,段平先生说:"河西宝卷来自敦煌变文,它就是活着的敦煌文学."唐代的变文已经湮没不传,今天已无法见到它的全貌,仅能见到敦煌藏经洞出土的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前,史坦因、伯希和在我国敦煌文库里,发现了一种特殊文体的书卷,这种特殊文体的书卷,就是唐代的“变文”。郑振铎先生认为“变文”的发现,解决了文学史上许多“成为疑难而难于有确定回答”的问题。如“平话怎么会突然在宋代产生出来?‘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的?盛行于明清二代的宝卷、弹词以及鼓词,到底是近代的产物呢?还是‘古已有之’的”?(《中国俗文学史》)并断定“‘变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对目连变文的写卷原貌作一全面系统的考述。本文认为"目连变文"至少有十四种版本,五大系统。通过对十四种目连变文原卷写本的考述,本文认为斯2614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系列,创作于公元710年之前;北8719卷(水字08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公元939年;斯4564卷《目连经》创作不早于十世纪上半叶;北8444卷(成字96号)《目连救母变文》创作于十世纪下半叶;伯2193卷《目连缘起》创作介于公元949至987年之间。关于其抄写时间,本文认为,从公元710年至公元987年都不曾断绝。关于其抄写者,有净土寺寺学生薛安俊、显德寺寺学生杨愿,有净土寺僧人宝护、三界寺僧人道真,有尚书张议潮的参谋张大庆,他们抄写目连变文的目的是学习、发愿祈福或法会宣讲。关于目连变文的创作者前人还未曾探讨过,本文认为"目连变文"的创作者有唐人张保达,宋代僧人道真也可能创作过。他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宣扬佛教的孝道、因果轮回报应和劝诫世人布施行善。  相似文献   

15.
《敦煌变文校注》、《敦煌变文选注》等对《王昭君变文》所作的校理疏释中,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商"其注而未确者,"补"其校而未善、未尽者,有利于《王昭君变文》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儒释道有关变文文献的考辨出发 ,确定释家变文的原初意义 ,就文体而言 ,是指对佛教经典的通俗化变易 ,就文本而言是指讲经文  相似文献   

17.
对变文的源和流概而言之有三:外来说,本土说,合流说.通过从传统文学对"变"的解释看非佛教变文及从经文和"变"的关系看佛教变文的论述,证明变文这种体裁源于中国本土文学,形式多样是题材不同而非体裁之异.  相似文献   

18.
<敦煌变文校注>尚有一些不足之处:误录,或录一毫不相干的字,或未忠于原卷,妄加将通假字改为本字,或颠倒、衍或夺一字或几字;误释,未能考虑到变文所出时的语言特点、社会习俗等而臆断.  相似文献   

19.
袁书会 《家教指南》2001,(2):128-131
本文认为变文的消亡不仅仅是外在原因所致(如常说的政府禁止),而更应该是其艺术内在因素的发展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而使得它至唐代后渐渐成为一种没落艺术。在没有更多的材料证明的情况下,为变文的消亡时间作出确切的结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20.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