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常的荀子礼学研究往往取径于宏观的政治哲学的视角,关注的是荀子的礼作为社会治理的典章制度的功能和价值。作为一种道德哲学本位的研究,也可取径于一种微观的行为者个体的视角,着重于对荀子的礼的个体修养维度的探讨。基于儒家伦理共同体的社会观,即使在作为典章制度的层面上,礼所确立的社会差别和社会秩序也包含着"积极道德"的价值关切。在伦理学的意义上,作为一种德行观念,礼的价值基础不仅仅在于外在行为的适当性,更在于这种行为上的适当性是仁义等内在德性形之于外的流露和表现。礼依义而成,义由礼而行,正因为礼是义(正当性原则)的实现和表达,礼方始具有了道德规范的意义。此外,礼的践行是对行为者情感的品节、疏导和滋养,并进而促使自然情感升华为道德情感。合而言之,在荀子,对礼的践行也就构成了行为者个体道德修养的一种基本的过程和方式。  相似文献   

2.
荀子哲学中凡圣之辨更多基于一种礼学意义上的区分,这种区分表现为认知与道德践履两个维度,并统一于成圣的修养论中。在荀子以"礼"为核心的实践取向背后是荀子以"理"为核心的逻辑建构,而实践与逻辑之间裂隙的弥合是通过反复强调凡圣在修养必要性、修养的方法论与修养的终极旨归之间的一致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礼教”必须藉“学礼”落实,而外向之“学”难免遭遇“学什么”、“怎么学”问题.《荀子·礼论》以一种“信念机制”回应此类问题.《礼论》开篇依托“先王”一词的情感色彩立论,意在引荐一种“崇礼——学礼”信念,而接下来的“直观解说——榜样诱导——攻乎异端”则旨在强化这种信念.外向之“学”由此开始固执于“礼”.不过,作为一种情感,“崇礼——学礼”信念所认定的乃是一种“绝对而抽象的礼的完善性”;学者必需寻求“具体理解”,以便将这种“完善”境界落实进自己的生存.“礼有三本”说便是这样一种努力.一方面,“三本”说依附宗教感立论,这有助于维护“崇礼——学礼”信念;另方面,它相对具体,可作为范导“具体理解”的大思路.但问题在于:“三本”说在根本上取消宗教维度的独立性,考虑到学者一般尚未臻圣境,仅凭自己揣摩,各种偏差仍在所难免.一条可能的出路是:重新激活宗教维度,使之成为礼教之“学”的构成要素,通过领受宗教对象的帮助,学者不断走出情性牵引的各种偏差.  相似文献   

4.
礼学是荀学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荀子》一书全面论述了礼的起源、内容、意义和作用。荀子从理论高度阐述了礼的必要性,改造了礼的内容,又把法和礼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先秦礼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荀子礼学是两千年来执政者的实际指导理论,于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冯兵 《中国德育》2007,2(10):22-26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社会道德教育思想的立论依据,“礼”“法”“乐”是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而义利统一、礼乐一体、明刑弼教则是基本的实施途径。荀子的社会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社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观念及方法论原则上均有着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荀子·大略》篇中"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这句话特别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关于"行"的方面有千万,可为什么荀子却只言"礼"?笔者以为,这与荀子的整个礼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句话包含着荀子非常丰厚的礼学思想内容。本文拟从荀子说这句话的原因,即"礼"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内容,主要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关于荀子这句话的评价等,这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评析,以期能以小见大,有益于荀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荀子礼学,对孟子礼学既有继承,又有革新,而革新是主要的。其革新主要表现在:第一,荀子认为,礼是先王和圣人制定的,是外在于人的。第二,礼与法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礼就是法,法就是礼。第三,礼义的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荀子礼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而且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礼法并举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荀子礼学思想不仅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方略,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会控制思想是荀子理论的重要内容,社会规范又是社会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在荀子的社会规范思想中,“礼”、“法”是两个基本的范畴,而荀子关于“礼”、“法”的理论与现代社会控制理论中软规范与硬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礼和乐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荀子将以善为主要依归的礼和以关为主要诉求的乐置于统一的视阈中加以考察。从礼的审美旨趣和乐的伦理定位两个方面论述了“美善相乐”的礼乐关系思想。荀子的“关善相乐”思想肯定了艺术的道德价值,为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但是,它使艺术承载了过多的道德使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2.
在文革潜写作诗歌的过往研究中,我们一直有着这样一种忽视,即忽略了其诗歌主体自我精神的独特追求和现代精神的表达向度。文革潜写作诗歌中的"情感革命",从现实爱情出发,进而突进到人类存在的基本情感,批判对于人情感禁锢的反人性运动,并最终朗示人是有着自然天性的人,是有着繁复情绪的人。这是其"情感革命"所展示的独特的诗歌之思,也是文革潜写作诗歌所绽放出的特有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对“约定俗成”的意义做出了新的解释,同时提出了荀子的名实象似语言观,并从荀子的思想体系、先秦时期的学术氛围等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意象来简单地探讨鲁迅的故乡情结。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本文就以此来分析鲁迅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荀子的思想一直不被正统的儒家所接受,因此他儒家大师的身份也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特别是建国后的五十多年,在荀子的学派属性问题上,产生了儒家说、法家说、黄老说和自成一家说四种观点。然而,一向被人们忽视和误解的杂家,其实更能体现荀子的学术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道德存在“私德”和“公德”两种道德倾向,这与孟子、荀子“礼”思想的差异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孟子的“礼”强调个人内在修为,追求由内及外的道德指标,带有明显的“私德”倾向。荀子之“礼”多注重以社会群体为单位、以公共关系为视角的外塑原则,带有明显的“公德”倾向。以孟、荀“礼”思想的差异为出发点来探讨其与中国传统道德的联系,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二维情感空间的语音情感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语音情感的正确识别率,在利用反映"激发维"维度信息的韵律特征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反映"评价维"维度信息的音质特征作为新的情感特征使用。再将韵律特征参数和音质特征参数结合并用于语音情感识别,并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实现对汉语生气、高兴、悲伤、厌烦和中性五类情感的识别。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激发维"和"评价维"二维情感空间取得的情感总体平均正确识别率为84%,比基于"激发维"一维情感空间取得的识别率高出了12%。可见同时考虑从"激发维"和"评价维"二维情感空间进行语音情感识别,识别结果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寻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分析,指出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指导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春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122-128
总体来说鲁迅的作品,表现得很理性,大多呈现出苍凉阴郁、抨击讽刺的意味,而在1926年创作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则风格迥异。从《朝花夕拾》的情感脉络来看,这部散文集表露出了一个伟大但又平凡的普通人的情感,触摸到作者内心最深处的爱,每一篇文章都有温暖融入。其温暖的文字主要源于其1925年与许广平开始的爱情,当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已过不惑之年的年龄阶段及其特殊的心理也促成了这部温暖的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