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单田芳评书的艺术风格杨佩琴单田芳一副沙哑嗓音,按说该算是“先天不足”,但他的评书却为千千万万听众喜闻乐见。那么,是什么使他的评书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魁力呢?单田芳认为,“评书表演是一门学问,浅如浮萍,深如大海,它是一门一人多角戏的艺术,它既形于外,又形...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7,(2):80-8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最近联合中国唯一的评书艺术研究机构——大地评书艺术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全国广播评书节目发行网”。  相似文献   

3.
田明路 《记者摇篮》2004,(6):21-21,23
辽宁电视台开电视评书先河。为评书这一以语言见长的民族艺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评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是直到今天。电视评书开播已近20年,却一直没有像广播评书那样在全国“火”起来。电视评书“火”不起来.“火候”欠在哪里?许多从事电视评书的编播人员一直为此而困扰。  相似文献   

4.
评书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走向大众文化传媒的舞台,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广播评书节目要发挥好弘扬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作用,表达形式要注意贴近大众,充分挖掘传统文明的题材,同时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延伸评书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评书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走向大众文化传媒的舞台,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着独树一帜的作用。广播评书节目要发挥好弘扬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作用,表达形式要注意贴近大众,充分挖掘传统文明的题材,同时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延伸评书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八月的成都,酷热难当。多年来为评书奔波忙碌的我,心情却得到了少有的放松和慰藉。在巴山蜀水,我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惊喜——从民间对传统曲艺形式的尊重和喜爱,我重新看到了评书艺术的希望。成都之行,虽然短暂,我心头的隽永滋味却格外悠长。  相似文献   

7.
"教书"与"说书"在表现形式上多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吸收评书艺术的有益成分,能够激发人文课堂的蓬勃活力。在技巧层面,可以借鉴评书扣子的设置与声韵的追求;在境界层面,可以熔炼其人情阅历的传达与历史环境的营造。借鉴评书艺术的同时,不能让娱乐化削弱教学的本体地位和严肃品格。  相似文献   

8.
田淼 《记者摇篮》2012,(6):47-48
近年来,广播评书艺术呈现产业化发展——不仅吸收和发扬了传统民间评书的精华和魅力,更具备了时代性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和初步条件。伴随着电台广播的兴起,广播评书发展进入到一个中兴时期,其市场潜能并未充分发掘。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广播事业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传媒日渐增多,艺形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广播评书仍是一个具有广泛听众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节目,要生产一部数十讲,甚至上百讲的长篇评书,在众多的广播艺节目中,不能不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这一工程需要编辑,演员,录音师等创作人员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而发挥编辑在整体构思,艺术处理,选择演播及录音制作等生产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保障广播评书质量的关键,因此,如何发挥编辑的主导作用,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结合工作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传统艺术脚步沉重 曾几何时,评书、相声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就象现在的流行歌曲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一样。评书大师的名字甚至比现在最红的流行歌星的名字还要响亮。孩子们中午放学,空着肚子拼命地往家跑,为的就是12点钟的评书。下午上学.带着满肚子的午饭往学校跑,就是因为听了1点钟的相声,怕上学迟到。可以说,当时的评书、相声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各级各类电台播出的广播节目中,几乎都有评书一席之地。探究评书在广播节目中历久不衰的历史,与时俱进地在广播节目中给予评书恰当的定位与发展空间,对于评书和广播的互动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祚欢 《湖北档案》2004,(10):32-32
从1952年我读小学五年级时第一次登台唱快板算起,我与曲艺艺术的结缘已有51年。从1963年我成为职业评书演员至今,我的舞台生涯,也整整是40周年。  相似文献   

13.
春回大地,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快传遍祖国大地,她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演员。我采访这位著名演员时,她曾不止一次地讲到,自己能为广大群众所知,与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李喜元的发现、扶植分不开。因此,我记住了李喜元的名字。最近,听到李喜元录制的评书演员单田芳播讲反映近代历史评书《百年风云》等四部书,不但又受到听众的欢迎,还得到了薄一波同志的称赞,并书写了“发展评书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隐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电视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一种将新闻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新型节目样式.具体说来.就是借用评书、相声等艺术表现形式.将各种艺术形式与新闻内容相结合.将新闻信息艺术化、娱乐化。长袍马褂取代了西装领带、说学逗唱解构了字正腔圆.这个嫁接而来的新生命一伺诞生.就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李阳  李红旗 《中国广播》2012,(11):86-87
廊坊电台长书广播坚持弘扬评书传统艺术,发挥特色,努力创新,打造良好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成功原因有五点:准确定位,找准市场契合点;多措并举,扩大影响力;不断创新,抑制听众分流;自制评书,扩大宣传;秉承传统特色,以长书立台。  相似文献   

16.
春回大地,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快传遍祖国大地,她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演员。我采访这位著名演员时,她曾不止一次地讲到,自己能为广大群众所知,与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李喜元的发现、扶植分不开。因此,我记住了李喜元的名字。最近,听到李喜元录制的评书演员单田芳播讲反映近代历史评书《百年风云》等四部书,不但又受到听众的欢迎,还得到了薄一波同志的称赞,并书写了“发展评书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题词。这更使我想认识认识这位新闻工作的同行。  相似文献   

17.
评书之渊源     
广义地说,民间说书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而现代意义上的评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评书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用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进行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以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故名)为道具,身着  相似文献   

18.
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古老的说书艺术,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春风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中国评书精华》,这套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的丛书,可谓慧眼卓识,功在千秋! 《中国评书精华》丛书,首批出版四卷,即《讲史卷》、《侠义卷》、《神怪卷》和《新作卷》,洋洋百余万言。  相似文献   

19.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在各族人民辛勤的汗水浇灌下,结下累累硕果。评书就是前人知慧的结晶,曲艺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早在唐代就有评书节目了,诗人元稹、白居易曾在一起听艺人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也。”这《一枝花话》就是评书。当时说书这一形式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庭里都是盛行的。到了宋代评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艺术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说书人的“话本”就相当于如今评书演员的书稿,有的经文人加工整理成了小说等作品。解放以后,评书演员整理传统评书,又根据小说结合自已经验用评书的“趟子”改编成新评书在书场说,在电台播讲,很受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吉宁 《现代视听》2012,(5):70-72
本文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评书节目录制引入"小剧场"形式的全新尝试出发,通过对比今昔的广播评书节目特点、分析广播节目与小剧场融合的利弊、阐述节目录制新形式对听众收听互动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了广播小剧场评书符合当今评书节目发展需求的观点,探讨新形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对广播小剧场评书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以期为广播节目的不断创新提供新鲜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